分享

记忆里的家乡(四)(四合院)

 印生书舍 2014-03-20

记忆里的家乡

(四)

   

 

我是出生在西宁的四合院里的,睁开眼睛看世界,可能首先看到的便是它那方方正正的天和地。后来我又在它的怀抱里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以至后来初学礼行,四合院在我的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四合院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陪伴我记事成人,走过了人生难忘的历程,也让我看到了人们难得一见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我儿时人生的每一惊心动魄、喜怒哀乐,都是以四合院为舞台上演的。所以也就对西宁城的四合院一往情深,甚至有些难舍难分,离开四合院多年后的许多梦境,仍还以那不可忘怀的四合院为背景而展开,醒来后常常使人长吁短叹、不能释怀。

 

西宁的四合院多数是独门独院,当然也有大户人家居住的,一进三院里面还有个偏院,也就是三四个四合院连在一起规模较大的住宅。但这样的住宅往往是临街,也比较少,大多数四合院是一个接一个的挤在巷道里。有的巷道还有名字,我外祖父家就在东街上的梅家大巷道。巷道里这些大门形形色色,有大有小,有砖砌的也有土块儿垒的,门扇有单开的也有双开的,当然里面都有名为“门担”的门栓。砖大门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人家,而土大门则寒酸一点。对西宁人而言,门当户对,就是砖大门对砖大门,土大门对土大门,这也是长辈们给子女说媒时必定要说的前言。

 

和外地的四合院比,西宁城的四合院就显得格外的严实。院子的四面不但将房子盖得满满当当,而且连四个角子(房与房的结合部)全部盖严并排上了用场。大门道占一个角子,其实是一半,另一半是一户人家的厨房。而另一个角子的一半必定是厕所,西宁人叫“后楼”,它的另一半则又是一户人家的厨房。剩余的两个角子则一般都是厨房,房主儿必定占一个。角子的采光靠天窗,西宁人叫“窗抬眼”。独院里一般以西房或北房为主房,主房盖的稍微高大一点,门面装修也阔气一点,有雕花的青砖影壁和板壁。主房一般都由房主儿居住,东房和南房多则用以出租,其中数南房最差,终年不见太阳。“坐南房、见阎王”,由于房租相对便宜,我们家就一直租住的是南房,而且厨房墙外就是这个院子的“后楼”

 

四合院里四面房屋的结构大致相同,一般都是一明两暗,中间是堂屋,然后左右各一间房住人,有的其中一间还兼去角子的过道。堂屋的主要功能是敬神,一般恭有财神或福禄寿三星,还有祖宗影像和牌位,由于各自的信仰不同,各家所敬的神祇也有不同,我母亲信佛所以恭奉的则是佛和菩萨。堂屋里挨着上墙处,一般是一对大红描金描彩的面柜。由于西宁天凉,人少的家庭,面柜里存放吃一年的口粮是完全可以的。柜里有面、心里不慌,经过的人都知道,真的是这个理。柜前一般有米柜或敬神的香案,过年过节柜上面敬献着很多吃食,那可是我等梦寐以求而有希望得到的。讲究的人家米柜两侧各有一把太师椅,但因西宁气候的原因,似乎在堂屋里接待客人的并不多,比较熟悉的客人,一般都要掀起门帘让到里间。

 

堂屋的门大都是四开的木门,门扇基本上和房屋一样高,如果全部打开就和台子完全畅通,所以只有逢年过节或家中有重大事情才打开。有条件的人家在中间两扇门外套有一个风门,有的风门很考究,上有雕花图案和透格花窗。冬天在风门外挂上棉门帘利于保暖,夏天风门透光堂屋里不黑。像我等人家只能靠一扇边门进出,挂上个大门帘堂屋漆黑一团,掀起门帘冷风直灌,非常的不好。当然里面住人的房子大都有一个满间炕,女主人在炕的靠墙一边摆“书架炕柜”,也就是下面是一个有门的柜子,上面是一层敞开的架子,这一般都是女主人的陪嫁。炕柜上面如果还有一对门箱,那就差不多快顶到屋顶了。人人家家的炕上都有炕桌,这既是餐桌也是写字台,可是不能少了的。多数人家的炕沿根里都要摆个“钱桌”,两个抽屉一个柜子,至于钱是否一定放在那儿就不得而知了。炕下靠墙的部位也摆有立柜、条桌和杌凳,但天冷的时候多,坐在下面冻脚,进门上炕也就成为了必然。

 

西宁四合院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屋面是由黄土和泥抹成。为了防止在雨水的冲刷下房泥过快的流失,所以房屋屋面的坡度都比较平缓。后来有人说:“西宁的房上能赛跑”,可就是西宁人一直比较愚蠢,当时没能召开个房上运动会,否则现在也可以申报杰尼斯世界记录了。其实,这种屋面的建筑构造与气候有关,首先由于西宁干旱少雨,屋漏的机率比较小。另外气候寒冷也是原因,土屋面厚重严实比瓦房保暖。当然也可能有贫穷落后的因素,泥土的造价毕竟比瓦低。为了防止房屋漏雨,一般情况下隔一二年便要再上一次房泥。施工时用上好的黄土、白灰、细麦草和泥,经小工们用脚在泥浆中反复踏踩后成为泥浆,粘性特别强有劲道。最后抹上去的房泥只有薄薄的一层,太多了增加屋面重量,房子的木结构承受不住。

 

但是我等小孩不知爱惜,乘着二月春风得意,悄悄地爬到房上去放风筝。从这个院子的屋顶窜到另外一个院子的屋顶,有时风筝放的兴起,常常是忘乎所以的一阵小跑。当然立马就能听到下面有人吼起来:“谁家的脬蛋(小男孩)要把房顶踏塌里吗”,有的还爬上梯子四处张望。吓的我等东躲西藏,乘人不备时蹑手蹑脚溜回来。回家后肯定要遭到家长指头捣着鼻凹(音洼)的数落:“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天一顿喜欢不尽”。其实,房上只在屋檐处有一排挡水的砖,在排雨水处安有漏瓦槽,那瓦我们可是从来也没揭过。家长们担心的是小孩踏坏房泥,下雨屋漏。也害怕因放风筝而和邻院人发生口角,因为据说风筝栽进去的那个院子里要死人,而有人对这一忌讳又讲究的很,必定会来理论。

 

 

说谁家的四合院考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砖院砖台子”,也就是说用大方青砖将地面进行了覆盖。所谓台子,就是在修建房屋时,有意的将四面房屋的地平高出地面一些,宽度则基本上是与屋檐垂直为准,便形成一圈高于地面的台子。与台子相对,低下去的院子就叫“院坑”,这可能就是文明人们叫的天井。院坑里都有大小不等的一个花园,四面砌有花栏墙,里面栽有牡丹、茏柏(丁香)等花灌木,尤其是春天,花园给小院添了不少的情趣。院坑里花园墙外面如果铺上砖就是砖院,当然台子上铺上砖就是砖台子了。次一点的则是正房的台子铺砖,而其他台子和院坑的则是夯土填平,只不过“台沿”一定是砖。四合院里的“花园墙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既是孩子们夏日的“餐桌”,又是放学回来写作业的书桌。在我当了孤儿以后,放学回来进不了家门,那里又是唯一可以坐着看书歇脚的绝佳位置。

 

院坑的花园里靠着谁家的一边由谁家来栽种,好像是不成文的规定,当然这必须是以不损害房主的利益为前提。一般情况下大家种的都是“刀豆”和“金丝莲”,学名叫什么不知道,刀豆开着一串串的红花,结着一簇簇的豆角,豆荚形状象弯刀故名刀豆。它的蔓藤可以攀的很高,可以一直沿着人们拉的线绳爬到房沿上。夏日的夜晚,月光、花藤下,四合院的人们坐在台沿上乘凉聊天,大人们谈天说地、讲古论今,其中不少关于因果报应的典故,关于人生冷暖的叹息,至今仍然印象深刻。许多做人的道理,许多古今的掌故,就是在那儿听到的。当然,孩子们更高兴的“抢麻麻胡儿”(藏猫猫),四合院的角角落落给了我们大显身手的战场,当然不时发出的尖叫,也必然会引来大人们的呵斥。真的,望着窝在沙发上拨弄手机的孩子们,我不时就有点感叹,唉,我们那时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啊!

 

四合院的院舍大都相处的很融洽,当然朝夕相处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碟儿长碗儿短”的龃龉。但毕竟是在一个门洞里、一个屋檐下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早晚都要打个照面,关系弄僵了对人对己都不好。所以生活在四合院的人们,为了和谐相处,也就首先学会了礼让,学会了吃亏,学会了敬老携幼,学会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从我记事起,感觉到四合院里的人家有时好像就是一家人。我似乎在几个院舍家都睡过觉,玩累了就和人家的孩子们挤在一起睡了,大人们也似乎习以为长。院舍们平常得到点稀罕物或难得的吃喝,都要让孩子给另外几家送到,节日里做下好吃的更是要互送。而且有个空碗不出门的讲究,收到送来的礼行(礼物)后,一定要在人家的容器里再放点东西送还,始终是一片悠长的情意绵绵。

 

“远亲不如近邻”,一点不错,只要一家办红白事情,肯定就是全院总动员。当年我哥结婚的酒席,就是在自己的院子里摆的,来客安排在其他三家的屋里招待,女客让到坑上,男客在堂屋或者廊檐下。厨房用的是房东家的大厨房,待客用的桌椅碗盏大都是院舍们的。院舍们有的来帮厨洗抹,有的来打扫卫生招呼客人,一连几天大家在一块儿吃饭就像一家人一样。同样,我母亲去世办丧事时也是如此,僧人在北房的坑上诵经,披麻带孝的我则在北房地下跪经。至今不能忘怀的是,北房嬷嬷拿出一个垫子让我跪在上面,口里不停的念叨“孽障的没娘娃,今后你可阿门(怎么)活人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