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运河文化补白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20
□刊前絮语

为运河文化补白

  •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徐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历经千年风雨,曾经帆樯林立、商贾云集的京杭大运河,如今是否风采依然?还有多少历史遗存散落在两岸?
  山东运河区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中,我省运河流域的济宁、聊城、临清、德州,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属全国重要商埠与漕运码头。同时,聊城的张秋、七级、阿城、魏家湾,德州的甲马营、四女寺,济宁的南阳镇,枣庄的台儿庄也纷纷利用交通之利,实现了发展与崛起。如今运河虽已断流,辉煌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随着大运河申遗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对古运河的再次利用,随着山东省政府恢复古运河航运宏伟目标的规划,我们感到,加强对山东运河文化的挖掘与探讨,会极为有利于促进运河区域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搜集、整理与分类。
  为此,人文齐鲁从今天起开启“运河文化拾萃”专栏,试图解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有关运河文化的“历史密码”。开篇文章《运河名镇魏家湾》的作者郑民德先生是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的博士,通过对聊城张秋、七级、阿城段的田野考察,他搜集到了大量的碑刻、族谱、口述史资料。郑民德先生认为,运河文化是山东沿运城市、城镇、村落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对这些默默无闻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符号的搜集、分类、整理,不但保存了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也是对区域社会历史的深层次挖掘。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参与到这个专栏中来,向公众展示山东运河流域的渊源文化,也算是为山东运河文化补白做点贡献。
  B2版的《庚款留美首位博士王长平的教书生涯》一文再次把焦点对准了王长平博士,尽管此前我们曾经发表过数篇文章介绍其人其事,但这次是王长平的长孙王启运亲手写的回忆文章。作为后人,年已花甲的王启运先生对祖父充满了怀念之情。怀念的动因起于今年是其祖父获得留美博士学位百年纪念,文章重点回忆了王长平博士留美归国后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他不仅是毛泽东就读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时的老师,也曾与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共事。让我们拜读一下为人低调的王长平博士早年的故事,缅怀这位教育工作者的过往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