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名镇魏家湾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20
一步踏三庙,十里看百帆

运河名镇魏家湾

  • 2014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在临清魏湾镇拓碑。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因水利工程密布、闸坝众多,号称“闸河”,是中央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凭借交通与漕运之利,山东运河沿岸出现了诸多商业发达的城镇,其中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有临清、济宁、聊城、德州,这些城市聚集南北商货、吸引东西商帮,有着突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其他如张秋、阿城、七级、南阳、魏家湾、四女寺等城镇在商业发达程度上虽不如上述城市,但也有很大发展,如明清时期的魏家湾不但有管理河工的衙署与征收商税的钞关,而且寺庙众多,有“一步踏三庙,十里看百帆”之称,加上商铺林立,轴橹云接,被时人誉为“漯河名镇”。

□郑民德
  交通枢纽,河工重地
  现在的魏家湾只是临清东南的一个小镇,经济与商业地位并不突出。但是在明清时期,魏家湾却是山东运河沿岸的大码头,是著名的河工要途、商业枢纽、物流中心、文化兴盛之地,号称“金魏湾,银临清”。
  魏家湾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马颊河沿岸,水利交通便利。明清时期,为了保障每年数百万漕粮顺利入京,中央政府对于运道的维护与修缮非常重视,不但设置河政官员进行管理,而且每年都进行疏浚。据《明纪》载,永乐十年(1412),朝廷即命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水患,他在魏家湾开支河,将多余的洪流泄入土河,从而减轻了运河的压力。成化年间又置减水闸,其一即在魏家湾,由闸官与闸夫负责闸座启闭,其工食银两由县衙拨给。正德二年(1507)黄河决口,淹没曹州、单县诸多州县,工部侍郎李镗从魏家湾至沙河驿筑堤二百七十里,以防黄河北徙。其后,总理河道刘恺又筑魏家湾到双堌集大堤八十里,都御史赵璜又续修三十里。
  入清后,中央政府对魏家湾的重视有增无减。康熙年间,河务部门屡次挑浚魏家湾南大坝下引河,以益于运道民生。雍正五年(1727),又动用国库银兴修魏家湾土河堤与滚水坝,将多余洪流通过减水闸泄出。除此之外,清代也非常重视河道管理,其中山东段运河由东河河道总督辖制,博平、清平、堂邑等县的主簿、县丞均对魏家湾运河事务担当相应的责任,主持物料采购、河夫管理、堤坝维修等事宜。
店铺林立,曾有三大厫、八大粮行
  明清魏家湾商业极为发达,不但店铺林立、货物山积、商贾云集,而且粮食业、盐业、药材、布匹、牲畜等交易的数量非常之大,其中既有众多的行商,也有大量的坐贾,还有从事中间交易的牙人与牙行。
  魏家湾最重要的商业为粮食贸易。当时山东各地的漕粮必须运到沿河重要城镇进行发兑,其中高唐州、夏津县、清平县漕粮须首先运到魏家湾码头,然后方由漕船装运入京。为了存储粮食,魏家湾设有高唐厫、夏津厫、清平厫,俗称“三大厫”,这些粮仓造型坚固、存粮庞大、耐潮耐湿。除国家漕粮外,南北交通也带动了外地与本土粮食业的商品化,其中魏家湾开设有八大粮行,这些粮行不但收购南北粮食,囤积博利,而且能够调剂市场粮食余缺,补给国家漕粮正额,方便民众与漕户的粮食买卖。
  除粮食业外,魏家湾还有盐店、典当行、布店、药材行、杂货行数十家,这些商铺不但服务本地的百姓,而且很多外地的商人也来魏家湾采购货物。商业的发展也刺激了服务业的产生,魏家湾有专门替船只抗运货物的脚行、车行,有数量众多的饭铺、茶馆、客店。经济发达的另一个表现即集市与庙会的兴盛,集市几乎每天都有,交易物品多为杂粮、水果、土布、牲畜等。庙会为一年两次,名义上为某些神灵的祭祀之日,实为重要的商品交流会。每逢庙会,不但十里八乡的人群前来赶庙,甚至外省的商人、商帮、商队也将南北物品贩运到此。
  关于明清魏家湾的兴盛,《宣统清平县志》载,靠近运河,船只往来,南北商货云集,镇人借此而发家致富。如清中后期,魏家湾有朱家大户、冯家大户、南家大户、彭家大户、高家大户等,他们依靠经商而富甲一方,积累了大量财产。另有山西会馆,由在此地经商的山西商人修建,主要为联络乡谊、商业协调、日常聚会所用。正是因南北人群汇聚魏家湾,所以当时有“百家姓,百家姓,魏湾就占七十姓”的说法,可见当时人员的数量与流动都非常大。
寺庙遍布,文化兴盛之地
  明清魏家湾商业的繁荣也促生了文化的兴盛,其突出表现就是庙宇遍布,有七十二庙之称。作为镇建置的行政单位,庙宇竟达数十所之多,可见当时魏家湾宗教文化有多浓厚。魏家湾比较著名的庙宇有兴佛寺、奶奶庙、关帝庙等。
  其中兴佛寺为明清时期清平县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据《嘉庆清平县志》载,“兴佛寺,北向大殿一楹,珈蓝殿在左,祖师殿在右,天王殿在前,方丈回廊有十余楹”,明代天顺、成化年间多次重修,规模最大时占地数百亩,僧人近百人。奶奶庙在各地均有分布,其祭祀的神灵多为女性神,神灵名称也各有差异,其中魏家湾奶奶庙供奉碧霞元君,又名泰山娘娘,属道教神灵,每年四月初八、十月初八日,魏家湾都会举行盛大的奶奶庙会,届时不但有隆重的典礼与仪式,而且会吸引近百里的百姓前来祈祷许愿与经商贸易。关帝庙,在魏家湾总计有近二十处,分布于镇的各个方位,这些庙宇除了本地百姓修建外,还有许多是由来此经商的山西商人建立以供奉本土神灵关羽。除此之外,还有孔庙、白衣堂、天王庙、药王庙、城隍庙等数十座庙宇。
  代表文化兴盛的标志除了庙宇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育。据地方志记载,仅魏家湾丁马庄村明末清初就出了十八名生员,清末宣统与光绪年间出了十七名生员,包括太学生、邑庠生、贡生、岁贡生、廪生、文生、乡饮介宾等。这只是一村的科举人员的数量,由此估计,明清两朝魏家湾取得科举功名的人当在数百名之多。正是由于商业的发达与交通的优越,才刺激了教育的发展,使读书与科举成为了一种常态,从而使魏家湾的文化也达到了历史的鼎峰,而这一切都拜运河所赐。(本文作者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博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