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结松筋疗法的各种针刺手法

 山东中医竹林 2014-03-20
解结松筋疗法的各种针刺手法
 

解结松筋疗法的各种针刺手法

本贴收到1鲜花
(1)关刺法

《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

尽筋,张景岳释:“关节处也”。应是肌腱末端,即筋肉之尽头。

关键是“直刺左右”的意义和解释。张景岳释:“左右,四肢也”,系泛泛而论。有人将此句逗点为“直刺,左右尽筋上”,即针刺肌腱两侧的腱末端。看似有道理,但于手法操作无补。还有人解释为“直刺左右”,即应用毫针先直刺,提至皮下后再向左刺一次,又提起向右刺一次,形成鸡爪刺法。然本篇已有:“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实为重复。也有人称:关刺为深刺,透刺关节周围腧穴等。

作者认为“直刺左右”是长针的操作方法。“尽筋”就是肌肉的腱末端组织。肌腱抵止点周围是容易出现结筋病灶点的特殊部位,而尽筋又多在关节附近,以“诸筋者皆属于节也。”关刺就是用长针治疗关节周围尽筋处表层痹痛的操作方法。直刺是由表及里,直接刺至尽筋周围结筋病灶点表层处。其左右是指在结筋病灶点表层横行刮剥(如肌腱与深筋膜、浅筋膜、韧带、脂膜等组织有粘着并引起疼痛的),是在结筋病灶的表层进行左右横行刮剥,以松解表层粘连,故是一种针对浅层粘连的解结针法。

(2)恢刺法

《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既往注家们也多从应用毫针针刺角度理解。即先直刺,提针至皮下,再向前方斜刺。再提至皮下,再向后斜刺,其描述也形同纵向的“鸡爪刺”。另外,有人解释为先直刺,再斜刺,然后嘱患者升举患肢,活动肌肉,以使肌肉挛急缓解的方法等。

作者认为,本方法仍然是长针的操作方法。系用于关节周围因腱末端有结筋病灶,且并发周围粘连的一种治疗方法。受损筋肉形成结筋病灶,且伴有组织挛急的筋痹,其损伤一般较重,其粘连、瘢痕、致痛性病理变化必然也较广泛,因病理变化已不限于腱末端表层,故治疗这种筋痹就必须兼顾其周边的致痛性粘连性横络。

“直刺傍之”是直接刺入,抵达病损表面。然后向正常肌腱的两旁之一侧滑动,目的是达到其周边的致痛横络部位,而不损伤正常腱组织。“举之前后”是对粘连部位的挑拨操作。举是由下向上用力,在此,显然是将长针沿腱旁直刺至深部,然后向前挑拨,再向后挑拨。从而用长针末端锋刃在粘连结块上挑拨切割,具有分离侧旁横络粘连的作用。当肌腱两侧粘连横络被解结后,肌腱的病理性基础消除,肌肉的保护性痉挛自然会缓解,从而达到“恢筋急”以治疗筋痹的效果。

(3)短刺法与输刺法

《灵枢·官针》:“短刺者治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

张景岳:“短刺,入之渐也。”逐渐深入,直至骨所,但并未解释“上下摩骨”。

有人解释为:用毫针在骨面按摩(即反复点刺)。还有人解释为:近骨处,上下提插,如摩刮骨样,也就是用毫针在骨上面作提插点刺操作。

原文上明确要求应“上下摩骨”,摩为磨擦之意,毫针细软,无法做摩擦骨膜的操作,只能是点刺而矣。然而应用新铍针则完全可以做到“上下摩骨”样操作。骨痹病人,因长期的腱末端牵拉,会引起腱末端在骨膜附着处的损伤。骨膜被牵拉,骨膜下会渗液及出血,可引发骨膜反应和顽固疼痛。因此须用长针,以其坚挺有力,可以在骨面上进行摩擦切割的作用,达到骨膜下减压,从而治疗顽固性筋痹和骨痹症。

短刺法对于骨痹,对于骨面上的硬块状病灶、钙化的结筋病灶点、骨化性肌炎等疾病,也有应用的意义。骨以坚硬为特点,古人无X光摄片法,把位置较深,触之较硬的病理组织常依筋骨而论治。某些肌肉骨化症,接近骨骼的腱末端结筋病灶硬结,这在古代难以分辨,也可能被划归于骨痹范畴。在治疗时,古人常采用“短刺”法。短刺主要是指进针时,要短促渐进,入针渐进是保持针体挺直,垂直深刺,这与输刺法“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的操作和含意相近。然而古人之所以要立两法,必有其区别和异义。短是渐进之意,渐进过程中,逐层深入,不拘层次,凡所触及到坚硬如骨样组织时,可在其表面即行短刺法“上下摩骨”;而输刺法是深刺至骨,对骨面上的硬块病灶,进行剥离和松解减压术。

例如,某些狭窄性腱鞘炎,腱鞘肥厚,变形变硬;某些骨性纤维管触之如骨。对于这些腱鞘、骨性纤维管进行治疗时,亦可用“上下摩骨”样的操作,用长圆针将肌腱表层的腱鞘及韧带切开,达到松解狭窄腱鞘或纤维管的目的,这也可以说是短刺法的变通应用,这种针对骨样硬结的切割分离操作,也有临床应用价值。

(4)分刺法,合谷刺法,去爪法

《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间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可以取肌痹”;《灵枢·刺节真邪》“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系用毫针或长针多向透刺结筋病灶,关节肢络,或象鸡足多向透刺分肉。

适用于肌膜损伤、炎症、粘连轻浅者,以多向透刺患处,可导气行血,加速炎症吸收和恢复。但若属慢性粘连,尤其瘢痕形成者,仍须长圆针恢刺剥离。

(5)浮刺法

《灵枢·官针》:“浮刺法,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是用毫针或长针,斜向进针,横向肌层透刺,用以治疗肌肉拘急而怕冷的肌痹。其浮浅而针,故称浮刺法。浮刺法适用于较浅层的肌痹。亦可用于腱鞘炎,骨性纤维管缩窄症等。对尚不须施短刺切开者,可在表层腱鞘或韧带,做点状浮刺,松解表层卡压而不损伤深部组织,亦属有实用价值的浮刺的变通之法。

(6)经刺法

《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用新铍针解除经脉结络的方法。在大经之结络,即“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可沿大经寻找横行的痛性条索,即结络。用关刺法、恢刺法,解除结络,亦可称之为经刺法。其与关刺、恢刺的不同在于:经刺是循经脉检查横行结络的方法;而关刺法、恢刺法是循经筋检查,在尽筋处、在筋腱处寻找卡压经脉的横络。其结筋病灶所处位置不同,但解除经脉的横络卡压是一致的,是解结针法的另一种应用。

(7)络刺法

《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解除大经被卡压,上实下虚而不通,致使络脉瘀滞的治疗方法。用毫针或长针,决通络脉,减轻盛络对大经的影响,从而达到解结的目的。故《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是分流开源的治疗方法。《灵枢·血络论》指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其数矣”。对大小瘀血怒张的盛络用新铍针点刺放血,决通解结使其血脉和利,也是解结的一种实用针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