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献公王璧考证存疑。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21

大献公王璧考证存疑。

  在泰州各宗王氏家谱和先祖的文章中都说本宗源自太原王氏,但又都说是大献公之后,而大献公王璧普遍认为是属于瑯琊王氏世系的人,这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为了找出其中的究竟,最近我捜集了部分资料,准备进行一些考证,但却发现了若干疑点。现提供出来,敬请研究王氏渊源的专家、学者及宗亲予以帮助释疑。
  《百度百科》对王璧的介绍是:
  (王璧)字大献。太子晋48世孙,东晋名相王导20世孙,唐肃宗宰相王玙之孙。生于公元845年农历二月十二,卒于公元912年农历三月初三。唐乾符年间(公元 874—879)黄巢入江东,他与女婿郑传集众抵御,因“功”被吴王杨行密授为检校兵部尚书,累加银青光禄大夫。杨行密卒后,其子渥继位。渥淫虐无道,便让王璧出任祁门县令,王璧以年高请求退隐祁门县西苦竹港,直到去世,为新安琅琊王氏始祖。苦竹港,今地不可考,一般认为在铜锣湾村附近。
  王璧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又一大族。
  王璧墓坐落在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铜锣湾村.铜锣湾古代又称“湾坦”,由于该地四面环山,形成锣形,后人因而易名为铜锣畈。王璧墓就座落在铜锣湾的南面,为其与章、程、周三位夫人合葬墓。墓坐北朝南,由墓道、拜台、墓冢三部分组成,面积约130平方米,规模颇为壮观。宽敞的文闪河呈S状由北向南绕其而过,环境十分优雅。 目前,墓冢已被其后人集资修复。而国内外历史学家,尤其是民俗研究专家以及学术界专家也多次前来考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县人民政府网.走进祁门对王璧墓地的介绍是:
  王璧墓位于闪里镇铜锣湾,自后梁乾化年间(912)始建,墓前原有石兽、翁仲、华表、享堂、碑亭。因王璧被尊为琅琊王姓之祖,古墓历代受到很好的保护,2000年冬至又经族人维修,更是焕然一新。
  王璧为祁西苦竹港(今闪里)人,据后唐清泰2年(935)朝散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刘日旬撰写的《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载:“王璧,字大献,出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之后,导十七传至唐丞相琅琊简怀公。” 王璧即为简怀公之孙,他“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由杭迁居祁门北隅。”唐乾符年间(874—879),黄巢起义时,王璧趁势而起,“倡议集众保境,每贼至毕力捍御。乾符四年,黄巢领三十万人从宁国入泾县来寇,公据险阻设鹿角栈道以御之,卒免其害。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命陶雅守歙,雅屡奏公之功,历补军职,时行密得承制封拜,累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淫虐不道,出公行祁门县令,公遂请老卜邑西百余里苦竹港家焉,以寿终正寝,享年六十有八,葬文溪社湾坦。”
  墓址所在地铜锣湾,四周青山环绕,中间平畴开阔,从整体上看,形状酷似铜锣而得名,山清水秀,风景很美。近年来,闪里镇搬迁至此,这里新居林立,徽风徽韵,整齐划一,道路宽阔,环境优美,成了皖赣边陲的一个崭新集镇。
  从上述资料我发现的疑点是:
  一、王璧是否当过唐兵部尚书
  王璧生活的时代是在晚唐。经历武宗(840-846年)、宣宗(846-859年)、懿宗(859-873年)、僖宗(873-888年)、昭宗(888-904年)、哀帝(904-907年)六代。其中武、宣、懿三代时,王璧还是个幼童或少年,并未建功立业,不可能当上尚书这样高的官位。只有到僖宗乾符四年(876年)在抵抗黄巢起义军中立功,才有可能逐步升官。但此时掌握唐王朝兵政大权的是宣武节度使、司徒王鐸,兵部尚书是卢携。五年,郑畋、卢携被罢免,由豆卢瑑接任兵部侍郎。六年,王鐸改任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十二月贬王鐸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攻占长安,在京师的大臣死难。中元二年正月,王铎为诸道行营都都统,三年罢,四年十二月,王铎被荆南行军司马张瓌杀害。由此段历史,王璧在当时並没有做到兵部尚书的可能。但与此同时,另外两个姓王的却做到类似的职务,这就是他的堂兄王摶以及王铎的侄孙王权。
  王摶是王琳的九世孙,与王璧同辈。《新唐书》记载:“王綝,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杨徙雍咸阳。父弘直…十世从祖羲之…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中宗復为皇太子,拜方庆检校左庶子。…进封公,奉入同职事三品,兼侍太子读书。…孙俌。六世孙玙。玙曾孙摶。”
  (王)摶,字昭逸。擢进士第,辟佐王铎滑州节度府,累迁苏州刺史。久之,以户部侍郎判户部。乾宁初,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董昌诛,出为威胜节度使。未行,加检校尚书右仆射、浙东西宣抚使。会钱鏐兼领二浙,故留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昭宗建嫡后,摶请因赦天下以尊大其礼。正拜右仆射,迁司空,封鲁国公。…会胤罢宰相,疑摶挤斥,乃厚结朱全忠荐己馥辅政,即诬摶与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交私,将危社稷。全忠因显疏其尤。光化三年,罢为工部侍郎,贬溪州刺史。又贬崖州司户参军事,赐死兰田驿。
  据《旧唐书》:“王播,字明敭。曾祖琎,嘉州司马。祖昇,咸阳令。父恕,扬府参军。”王播历任驾部郎中、长安令、工部郎中转考功郎中,虢州刺史、盐铁副史,兵部郎中、御史中丞、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成都尹、劍南西川节度使,刑部尚书、中书侍郎、平章事,银青光禄大夫,檢校司空,到唐文宗时加授检校司徒、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领使如故。“(大和)二年,进封太原公,太清宫使。四年正月,患喉肿暴卒,时年七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尉。”“播子式,第炎、起。炎,贞元十五年登进士弟,累官至太常博士,早世。子铎、缭。”
  王起有二子,王龟和王式,王龟“大中末,出为宣歙团练观察副使,赐绯。入为祠部郎中、史馆修撰。前从崔玙弍宣歙,及玙镇河中,又奏为副使。入为兵部郎中,赐金紫,寻知制诰。咸通末,以第铎在中书,不欲在禁掖,改太常少卿,寻检校右散骑常侍、同州刺史。…十四年,转越州刺史、御史大夫、浙东团练观察使。…山越乱,攻郡,为贼所害,赠工部尚书。子荛。”。“(荛)从僖宗幸山南,拜右司员外郎,卒。子权,中兴仕至兵部尚书。”
  王璧既未在有唐一朝当上兵部尚书,那么是否当的是后唐或南唐的兵部尚书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李克用建后唐是923年,其时王璧已死去十多年了,李璟建南唐是在937年,其时王璧已死去二十多年了,当然不可能担任这个职位。
  王璧生前不可能当上兵部尚书,但因其子孙曾在后唐和南唐做官,也有可能是在其死后,子孙为光宗耀祖,讨的一个追赠,所以在史书中就不会有记载了。
  二、王璧的生平
  王璧的生平可以从刘昫为其所作的墓志铭中得出一个大概。《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全文如下:
  乾化二年三月十七日,检校兵部尚书,祁门王公终于家。厥后,朝散大夫思聪以其自为状,请予铭其墓中之石。予纳交尚书公殳子甚善,不敢以不敏辞,受而铭之。接(按)公讳璧,字大献,姓王氏。出晋丞相始兴文献导公之后,十七传至唐丞相简怀公玙,(玙)生二子,长曰及、次曰义。及公为中书舍人,生右谏议大夫鏚,鏚生鲁国公搏(摶)。义生鐬,公所自出也,母李氏。公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由杭迁居祁门北偶,值世乱。以壻郑传负才略,相与倡义,集众保境,贼至毕力捍御。乾化(符)四年,巢贼领三十万人从宁国入泾县来冦,公据险阻,设鹿角栈道以御之,卒免害。胡曹犯婺源,寻寇本县,力却之。赵领五千余人屯西乡,恣刼掠。公夜令人以吾帜插贼营,飞火箭於中,大鸣金鼓。贼见帜,惊骇不知所措,自相杀戮殆尽。中和四年,刘廼从建德度榉根岭,欲据险以?,公力破之。光启中,李仲霸入冦,公率劲卒千余人迎击木亭,败之。乾宁中,夏章集五千人来冦,势甚炽。公以秘计冲破敌营,纵兵击之,生擒五百余人,俘获甚众。陈旭从浮粱来寇高塘,公於险处峡山、雷湖村等处设寨,先设伏兵袭之。矢石齐发,贼大溃遁去池州界。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御使,命陶雅守歙。雅累奏公之功,历补军职。以兄摶入相,请进奏京师。会董昌叛浙东,诏镇海节度使钱鏐讨之。加摶右仆射,宣抚浙东西。摶令公以书遗鏐戮力王事。摶未行,鏐诛昌。请公参其军事,授镇东节度判官。光化三年,摶为崔眉谮害。公痛恨,说鏐以兵问罪。值宣歙将田頵攻抗(杭)甚急。鏐遣顾全武求救於行密。命公传其子传瓘为质於頵,匕还宣州,阴叛行密,匕遣将击斩頵。以公宣歙旧人,留为牙将。而公令少子思谦奉传瓘归杭。公从李神福西讨杜洪,又从王茂章南击安全义,皆有功。时行密得承制,封拜累受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紫金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滛乱不道,出公为祁门县令。公遂请老,卜邑西北百余里苦竹港,家焉,以寿终正寝,享年六十有八。葬文溪社湾,坦六甲地界。原买程超茶园地,东北至港,南至下垅直上,西至垅分水及官路。地象锣形,穴居其中,坤山发脉,兑山出而辛山乙。向配章氏封夫人,侧室程氏、周氏。公九子:曰思聪,朝散大夫;曰思联,谏议大夫;曰思仲,中散大夫;曰思茂,行军司马,战殁,赠越州防御使;日思会,宣州统帅;曰思悰,洪州教授,先公卒;曰思经,直秘省;日思谅,通议大夫;曰思谦,仕吴越为客省舍人。女二:长三小娘,适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郑传;次四小娘,幼亡。家仆陈迪,庐州人也,夷险未尝离侧,公特亲爱,以婢彭三姐取(娶)之,遗命守墓。呜呼!公其人豪也哉。有功於一乡,有功予列郡,有功於朝廷。宜其生荣死哀,而后嗣蕃盛,则天之所以报善人者,其在斯夫!
  铭曰:仰维司马,导公之裔。才兼文武,心存博施。平定诸寇,保障乡闾。受命於朝,金紫其辉。湾垣之源,埋玉於兹。幽光不泯,创业永垂。
  由上述墓志铭可以看出,在光化年前,王璧进行的几次战斗,都是率领乡亲进行的村寨保卫战,并无官职军衔,得到其堂兄王摶向钱鏐推荐后,做了一个判官(县级中层干部),后来跟了扬行密做的是牙将(中级军官)。这段历史是由他的大儿子王思聪写好(自为状)交给刘?的,所以应基本符合事实。至于后来讲的在二、三年内就升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这样中央高级官员,就难以使人置信了。所以我前面讲到王璧的兵部尚书是追赠的,应该是比较可能的。
  刘昫,字耀远(887-947年)。后唐时担任过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等职,后晉时当过东都留守、太子太保兼左仆射,封谯国公等,后汉时赠太保。《旧五代史》有传,
  三、王璧的世系
  大部分的家谱都将王璧记为第四十八世。如:《安徽黄山太平新丰王氏探源》壁公与尚公是近宗,在太子晋以下四十三世时分出,尚公为四十五世,壁公为四十八世。但也有例外。
  1、第四十六世-《润东苦竹王氏族谱》记载:“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献)之十世孙。自晋公至五十六世即六一公…”
  2、第四十九世-《安庆琅琊王氏宗源略考》记载:“由元公三十一世传至唐尚书大献公壁。”元公是十九世,则王璧是第四十九世。
  3、第五十二世-《琅琊王氏通谱》上将王璧列为第五十二世。王敬庸编《王氏通谱》上将王璧的堂兄王摶列为五十二世,则王璧也应为五十二世。
  按王元奔瑯琊是在公元前207年,则王元的生年应在公元前230~235年左右,王璧生于公元945年,两者生年相差1170年左右。如自王元至王璧三十世计算,每一世约40年,显然不符合我国历史上早婚早育的习俗,即使现代人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按一般惯例,结合可能先生女、后生子,及一线图上不一定是长子的情况,考虑以25~30年一世计,则王璧应为王元的三十九世至四十七世孙,即自太子晋计第五十八世至六十六世。王璧的世代根据家谱中所记载的世代与通过计称算所得到的世代,相差了十余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通过分阶段分析的方法来排查。
  据《新唐书.王方庆传》、《新唐书.宰相年表》及,《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我们可以排出自王导至王璧的世代,即:
⑴导→⑵洽→⑶珣→⑷曇首→⑸僧绰→⑹仲宝→⑺骞→⑻规→⑼褒→⑽鼒→⑾弘直→⑿方庆(琳)→⒀光辅、睃→⒁俌→⒂濡→⒃遂→⒄新丰→⒅玙→⒆义→⒇鐬→(21)璧
  王导生于公元276年,王璧生于公元945年,相差569年,相隔二十世,平均每代28.45年,符合25~30年一世的计算。
  而自王元(公元前235年生)至王导(公元276年生)中间相差512年,如以计算方法推论,则应为18~21世。
  将王元定为子晋的第18~19世孙,再把上述推算的二段世代相加。则王璧以子晋为始祖,可暂定为五十八世。或者各谱中所载的四十八世为五十八世之笔误。因古代计算时是用筹码,漏了一根筹码即可能相差十世。
  上述的世系是按瑯琊王氏的世系排列的。在《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中,还记载有一段王璧出自太原王氏的世系:“泽→昶→浑、深、渝、湛→承→述→坦之→怡、愉(国宝)、忱→勋→瓒→剡→朴→璧”说是根据王巷旧谱所列。这或者是一部分王璧的后人认为是太原王氏的原因吧。由于我所能找到的资料有限,因系孤证,尚不能断然予以肯定或否定。录此存疑。
  四、王璧子婿存疑
  关于王璧子孙的介绍,有新安王氏(始祖王璧)、瑯琊王氏、徽州王氏(祁门)的博文《王璧的九子共二十三孙》:
  王璧的女婿名郑传,一些家谱上记载:“唐乾符年间(公元 874—879)黄巢入江东,他与女婿郑传集众抵御,因“功”被吴王杨行密授为检校兵部尚书,累加银青光禄大夫。”王璧生于会昌五年(845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皖南的时间是乾符四年(876年)。此时,王璧年仅三十一岁,可想王璧的女儿(即郑传的妻子)三小娘排行第三,当时年仅为八、九岁左右,让这样的女孩子和一个能打能杀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结婚生子,有谁能够相信呢?或因为郑传屡建奇功,王璧后来将女儿许配给他。但在乾符年间,郑传尚未成为王璧的女婿。此外,郑传的功业、官职亦未见诸史料,可见仍为后来追赠的。
  诸多家谱中记载,王璧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南陵、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旺族。
  王璧生九子: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谅、思谦。
  长子思聪(朝散大夫),子:▲大小,▲十二,其孙“九公”为浙江刺史▲十三;
次子思联(谏议大夫),子:▲"敬昭(行二任陕州推官迁樵潭),其子“十六公” 字佐之迁婺源,▲敬文(行二迁祁门县东),▲敬成(行念一文林郎迁浮北巷),▲敬和;
  三子思仲(咸通时中散大夫),子:▲敬爱(光化时迁浮北港南),▲敬琬,▲敬德;(疑:思仲行五,咸通十四年时,王璧年未满三十,如何能有一个当中散大夫的儿子?)
  四子思茂(僖宗时行军司马,戰卒,赠越州防禦史),子:▲敬信(迁祁栗木坦),▲敬祥(石埭令调太平令占籍);
  五子思会(僖宗时宣州行宫都统帅),子:▲敬仁(开平时),▲敬復,▲敬馀;(疑:思会行七,僖宗末年时,王璧年四十三,其第七个孩子应年未满二十,就能当上宣州行宫都统帅,不可思议。)
  六子思悰(洪州教授),子:▲敬仲(乾化时朝散大夫),▲敬饶;
  七子思经(中和三年直秘学士) ,子:▲敬海(居浮西龙潭) ,▲敬伦;(中和三年,王璧年三十七岁,其第九个孩子应年未满二十,,就能当  上直秘学士,也太神童了吧。)
  八子思谅(通议大夫),子:▲敬显,▲敬清;
  九子思谦(正议大夫),其后世繁盛(江西浮梁县等地)
  王璧及九子一婿,其官衔事迹,均不见诸史料。尚有待学者、专家、王氏宗亲继续研究考证。本人才疏学浅,所作的考证定多疏漏谬误,乞予斧正,不胜感激之至。
                  壬辰正月义门后学王通敬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