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集锦(八)

 一翦梅368 2014-03-22

2007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15分)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20.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韩借于魏以伐赵(            ②皆于魏      )

 ③二国皆怒而            使乐羊伐中山      )

2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君将安之

  A.览物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晏婴,齐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为(《活板》)           D.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译文:                                        

23.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答:                                                   

2007年盐城市

古诗文赏析(4分)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分)

答: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2)入则无法以家             

(3)江南蟹雄,螯能虎                       (4)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一)古诗文赏析(4分)9、(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二)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卒章显志。

2007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0.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22.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19.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20.D21.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22.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007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陈轸谓秦惠王曰:“大王尝闻闻卞庄子刺虎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寸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天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伤者而

      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惠王曰:“善。”大国果伤,小国亡,泰兴兵而伐,大克之。        

       (选自《史记》有改动)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臣之妻私臣    私:                ②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③卞庄子以为然        然:          ④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期年: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分)    译文:                                          

②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2分)   译文:                                         

10.细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填空。(4分)

   ①甲文中,邹忌用自己受妻、妾、客蒙蔽的故事,来推断齐威王必然“               ”;乙文中,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建议秦惠王只要等待时机,就能收到“          

               ”之效。(用原文填空)(2分)

②有一个成语源自甲文,这个成语是             ;可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中“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这个成语是              。(2分)、

11.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徐州市200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一)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①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明·李贽《初潭集》)

【注释】①恻然:怜悯的样子。

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5分)

(1)无从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4)心感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者易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负箧屣           屋许许声

B.①凡学者,有亲也    ②余因遍观群书

C.①慕圣贤之道        ②增其所不能

D.①贫者感            ②寒暑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中“余幼时即嗜学”的“嗜”字和乙文中“__________”字均表现出宋濂和邴元强烈的求学愿望。(1分)

10.请具体说明甲、乙两文内容的异同。(2分)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5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得到(2)通“肢”,肢体(不解释,不得分)(3)腰佩(4)内心(5)孤儿7.答案:B8(1)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再)去请教(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9.泣10.(1)相同:艰苦的环境(贫困),强烈的求学愿望(立志、有志),勤学的学习态度(勤奋)(2)不同:甲文,老师对学生严厉;乙文,老师关爱学生。

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新课程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知之 (     )(2)知也(    

  (3)思而不学则(    ) (4)满则(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译文: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译文: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7  (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2007年湖北省鄂州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        )                  ⑵陶后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  ⑷此皆言其目者也(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

    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1.C(2分)  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2007年湖北省黄冈市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7~8题。(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

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                                              

1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答:                                                                               

12.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2分)

  答:                                                                                

【乙】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      )

14.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3分)

   (1)                                                             

   (2)                                                             

   (3)                                                              

15.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1分)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7.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2分,每空0.5分)8.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2分,意近即可)9.(1)穿戴;(2)偏爱。(2分,每题1分)10.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分,如关键词语漏掉或错译,酌情扣分)11.(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3分,每条1分)1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2分,言之成理即可)13.(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2分,每空1分)14.(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3分,每小题1分,意近即可)15.(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1分,符合要求即可)

2007年初中毕业生

(一)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 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7—10题。(11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亦不其姓字(详细)           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乎(辈、同类)

8、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                                        

9、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答:                           

1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答:                                  

6、①雁去     ②C7、A8、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9、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10、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2007年湖北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___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