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知府之王唤

 苏迷 2014-03-22

苏州知府

不避秦桧名声臭,再造姑苏功不灭

——王唤重建苏州的历史功绩

阿土文稿:苏州知府之王唤


阿土按语:

《苏州知府》一书在缓慢地书写之中,这是一份极艰难的工作,自汉代以来,苏州的第一把手行政长官有几百人之多,历史的记载长长短短,各种评说是是非非,为此既需要严谨的考证选择,也需要文学地叙述。今选录我撰写的一则颇有争议的南宋绍兴年间任平江(苏州)知府的王唤(应为日字旁,打不出这个字,以唤代之)刊发于此,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二月,王唤任平江知府。

王唤何许人也?

明代大学士王鏊(1450-1524)纂修的《姑苏志》中有一篇王唤的小传,载道:“王唤,字显道。华阳人,太师岐国公珪之孙也。为秦桧妻之兄。……。”这几句话点了王唤的籍贯为华阳(今成都辖区)人,他的祖父是宋哲宗时封为岐国公死后追赠太师的王珪。王唤的妹妹是秦桧的妻子,因此,他便成了秦桧的小舅子。因为秦桧是害死抗金英雄飞的奸臣,后世之人都想与秦桧划清界线。一时间民间谣传苏州太平乡的王皋的女儿嫁给了秦桧,秦桧成了王皋的女婿,王唤成了王皋的儿子,弄得三槐堂王氏后人费尽心血证伪。其实与王皋(字子高)同时代的范成大早就写过一篇《子高公传》,撇清了王皋家与秦桧不搭界的关系。

有人猜测,王唤任平江知府是秦桧向宋高宗推荐的。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误判。王唤任平江知府之前是临安府知府,也就是说他已是南宋都城的知府了,都城知府的职位是远高于其他州府的知府的。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拜为太师,深得宋高宗信任,如果秦桧要提拔小舅子,应当是推荐他当更高一级的官,不会把他外放离开京城去任外官。据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先生在《初议王唤其人》(《三槐堂文史研究》第3期)一文中说:“王唤,官任直秘阁、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直龙图阁、尚书工部侍郎等。绍兴十四年(1144),应他自己请求改知平江府。”梁先生的文章应当是经过认真考证的。王唤为什么要自请外任平江府知府呢?避讳与秦桧同朝为官的可能性应当更大一些。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王唤前往就任知府的苏州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还是从宋室南迁说起。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虏掠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是为宋高宗,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统帅金兵南犯,四年(1130)二月二十六日攻入苏州,大肆杀戳。家住桃花坞官厍巷的徐大焯目击了金兵“洗城”的残暴,并记录在他的《烬余录》中:

“兀术陷苏时,荼毒生灵,历古未有。小儿十岁以下,男子四十以下不任肩负与识字者,妇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向未裹足与已生产者,尽戳无遗。尤奇者凡有书籍之民居,有簿记之店肆,必尽火其屋,尽杀其人,虽妇稚不遗。去时以一衾络一女一儿,使两男担之。大约裹胁以去者十万人------所据合城屋宇中男子病不能行者,尽杀之,妇女或驱入寨,或亦杀之,谓之洗城。”

 建炎四年三月初一,金兵焚城后出阊门西去。事后收尸,得男尸六万二千余具,女尸二万五千多具。又从河中捞出男尸八万五千作具,女尸十一万一千余具。死难近三十万人。

苏州经此浩劫,人口大减,城邑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学者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一书中说:

“《吴郡志》所谓‘建炎狄难,吴中古名屋,惟城南觉报寺,子城天王堂,以酋幕仅存’。至今访古,城市自桥梁题刻以地下隐僻获免而外,凡地面上几无一碑一刻之遗。北禅寺门左一井阑题绍兴三十年纪元者,已为城中至古器物。毁灭之酷,盖若是其烈也!”

南宋建炎之后,历任平江(苏州)知府胡松年、李弥大、席益、李擢、宋伯友等人,或迫于人力财力的匮乏,或由于个人的魄力和任期短暂,面对满城废墟都毫无对策,无所建树,只将子城的官署略作修缮,以便办公。至于因战乱四散后陆续回城的难民,只好自发搭棚栖居,平江(苏州)城四处都象是破烂不堪的贫民窟。等待王唤前来接收的平江城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正式签订《绍兴和议》。十二月,抗金名将岳飞父子以“莫须有”罪名被秦松害死,次年,进封秦桧为太师、魏国公。宋金议和后,南宋由于军事实力较弱,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苟且偏安于东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这时的平江(苏州)又成为南宋王朝与金国来使交往的前沿城市,平江(苏州)的城市面貌关系到南宋王朝的形象。因此,平江知府的责任就显得格外重大。王唤自请前来平江,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想有所建树的。因为秦桧是议和派,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名将岳飞父子,世人对秦桧的小舅子王焕似乎也没有好感。然而,如果我们撇开王焕与秦桧的关系,这位平江知府在任上还是功迹显著的,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重建苏州城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元代人陆元仁的《吴中旧事》记载王唤任平江知府清理兵燹废墟,发动市民重建家园的故事:“兵火之余,故墟瓦砾山积,乃录入城小舟,出必载瓦砾以培塘,人以为便。石之破碎者,积而焚之,以泥官舍,不赋于民而有余。”面对经过兵灾焚毁、堆积如山的废墟,王唤清理瓦砾的办法极聪明,凡是进城的船只,出城时必须装满瓦砾,把它们倾倒到城外指定的河塘边,既不必化费公款大量征用民力,又不烦劳船家大量时间影响他们的生计,既可加固河堤,防止风浪侵蚀,又可拓宽岸道,方便陆上交通。而建筑所需要的石灰材料,王唤也是就地取材,它要求人们在清理瓦砾时,把大的石块堆放一边,作为将来建造宫殿的基础,而把大大小小破碎了的青石(石灰石)堆在一起,就地焚烧之后作为砌造、粉刷宫殿和民房的白石灰。这又是一举多得的办法,既清理了废墟垃圾,又节约了建材费用,以免向百姓征收额我的赋税。

王唤只化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胥门内大兴土木,营建了南北两两座国宾馆,取名为“姑苏馆”,并在胥门城上筑起高台,名为“姑苏台”,在姑苏台的东面兴修起一座花园“百花洲”,百花洲中建有用来进行国事活动的颁春亭、宣诏亭等亭台。花园内则造有巧夺天工的假山盆景,更有各色奇花异卉,一年四季百花开放。在百花洲的东面又设有“射圃”,射圃不只是用来射箭的体育实施,也是供人猜谜射虎的文化娱乐场所。范成大编的《吴郡志》说:姑苏馆“体势宏丽,为浙西客馆之最”“制度尤瑰伟,为吴中伟观。”建炎初当过平江知府的孙觌也说:“姑苏馆宏丽雄深,为三吴之冠,承平时亦未尝见之。”王唤还对文庙府学以及府署进行大规模整修,主持重建或修葺了齐云楼、西楼、西斋、四照亭等。这期间,北方南迁的大户人家也陆续前来苏州城里落户,一时间苏州重现了生机。

苏州玄妙观历史悠久,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累遭兵火,历代重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诏改天庆观,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赵佶敕赐香火田五十顷。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火。绍兴十六年(1146年)起,天庆观也在平江知府王唤主持下开始重建。南宋天庆观重新建成后虽然也历经战火,但主体结构一直保留至今,如今,玄妙观成为苏州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唤也是功不可没的。

前面说过,王唤任平江知府之前,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府的知府,他对南宋临时行在(都成)的建设已经施展了才华。例如,宋高宗曾在绍兴十二年(1142)十一月下诏给临安府,“措置”太学。王唤遵照宋高宗的旨意,仿照北宋汴梁皇家太学的规制在临安拓地兴建太学,太学中的武学、宗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和医学等学科,也先后设置,将北方文化引入南方,促进了南宋教育事业的繁荣。

正因为王唤有在临安办太学的经历,所以王唤在苏州大兴土木并不是蛮干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重建平江城,他不但带来了一批建筑专家,所有的建筑都严格依顺皇家刊刻的《营造法式》进行。

《营造法式》编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崇宁二年(1103年),史称崇宁刊本。《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大型皇家建筑依循的经典。由于靖康之变,宋金战争频乃,皇家图书大量散逸,宋室南迁后,北宋年间刊行的《营造法式》几成孤本,王唤在苏州姑苏迎宾馆宫殿的兴建中严格依照《营造法式》办事,为了保护和传播这一建筑学经典,在王唤的主持下,于绍兴十五年(1145)在苏州重新刊刻《营造法式》一书。王唤在苏州刊刻的这本《营造法式》史称绍兴刊本。后世关于《营造法式》的各种抄本或刻本,全部源于绍兴刊本。中国古代的建筑经验总结《营造法式》得以传世,王唤功不可没。如今,绍兴原本也只存残页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