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嵇康养生论

 易孜 2014-03-23

    明朝嘉靖四年刻本《嵇中散集》,用《昭明文选》参校。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世上有种说法神仙是可以修成的,长生不老也可以实现。也有一种说法人寿不过一百二十岁,古今认知差不多,超过这个寿限岂不就成了妖妄。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实情,请听听我的见解:
    虽然神仙没有被人亲眼目睹,但史书上的文献记载以及各种传记中,有明确的定论,神仙是必须有的。这种人似乎承受了特异的气,禀赋于天然,不是积学而能达到的。至于说导养得法,穷极性命,上达千余岁,下到数百年,这种情况也是可以有的。然而由于世人都不精通导养之法,所以无法达到这种境界。
    凭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好比有人服用药物求发汗,或许不能如愿;可有人愧疚情绪凝集,也会大汗淋漓。人整个早晨都不吃东西,就容易饥肠辘辘的想吃;而曾参由于心中悲痛,却七天都不觉得饥饿。平常人半夜枯坐就会昏沉思睡;而深怀忧涣的人彻夜难眠。使劲用梳子理直鬓发,喝厚味的酒令人有颜色;与壮士发怒而呈现的气色是不同的,甚至有的人怒发直立的能冲掉帽子。从这些例子来看,精神对于形体而言,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思想不能静守于内,形体必会损伤于外(意同《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就跟君王昏庸于上,国家动乱于下的道理一样。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在商汤那样的盛世种庄稼也有七年大旱的时候,常常习惯一次灌溉禾苗等着收成的,虽然最终免不了枯死的结局,但必定也是得灌溉之后的枯死。显然,一次灌溉的好处也是不能轻视的。但世人常以为偶尔一次的发怒不足以侵害自己的心性,一次哀伤不足以伤害自己的身体,所以就轻率地放纵自己的情绪,这就象不懂得一次灌溉的好处,却希望在旱苗上长出好庄稼一样。因此君子明白自己的形体靠精神才能立稳,精神靠形体才得长存,觉悟到自己生理机能的变化与缺失,懂得一次过失也会伤害生命的道理。所以要陶冶性情以保养精神,心平气和以保全躯体,爱憎不留积于情志上,忧喜不留积于意念里,心性澹泊而洒脱,而保持气血的平和稳定;还要常用呼吸吐纳和服食来调养身体,使形体与精神亲合,内外都得到和谐统一。
    种田的人,一亩地有十斛的收成,就可以叫做良田,这是天下人所公认的。殊不知用区种法一亩地能有百余斛的收成。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耕种管理的方法不同,就会有如此悬殊的收获。如果认为行商的跟坐賈的比没有十倍的利润,种田的没有百斛的希望,是墨守常规不知变通的认识。吃黑豆多能使人重滞(黑豆久服令人身重,见《神农本草经》),吃白榆令人贪睡,合欢解除忿怒,萱草令人忘忧,这是愚智都知道的常识。薰辛之气的大蒜等能伤人眼睛,有毒的河豚鱼没有人养,也是世间的常识。生在头部的虱子会渐黑(见《抱朴子》长在身上的虱子渐白),麝吃柏叶就产生麝香(陶弘景言麝“常食柏叶”)。生活在崎岖的山石地区的人颈部容易生瘿,而生活在山西一带人的牙齿就容易发黄。据此推断,人所食入的东西,熏陶情志,沾染形体,没有不产生彼此相应的结果。难道所有的食物之气只能使身体滞重而不能使身体轻捷?只能使眼睛昏暗而不能使眼睛明亮?只能使牙齿发黄不能使牙齿坚固?只能使麝产生麝香而不能使它产生腥臊?
    所以神农氏说:上品药物延年益寿,中品药物陶冶性情,这的确是懂得性和命的道理,借辅养之法以通达。可是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盯着了五谷,沉溺于歌舞和声色之中,眼睛迷恋于炫目的色彩,耳朵专注于靡靡之音,厚味煎熏其脏腑,醇酒伤害其肠胃,淫色腐蚀其骨髓,喜怒悖乱其正气,思虑耗散其心神,哀乐毁坏其宁静纯粹的情绪。以如此渺小的躯体,而攻击它的不止一途;如此容易衰弱的身体,内外受敌。身体又不象是木块、石头,怎么能坚持长久呢?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那些过于自以为是的人,饮食无节制,以至于体生百病;乐此不疲地贪恋女色,以致精气亏绝;受风寒侵袭,百毒损伤,都在半途中灾难缠身,甚至丧失了生命。世人既笑话他又哀怜他,说他不会爱惜身体。还有那些保养身体缺失方法,损耗发生于日常的一点一滴,积累小毛病而终造成身体损伤,损伤再累加就会造成身体衰败,身体衰败引起头发变白,头发变白发展到老态龙钟,由此从老态龙钟走向死亡,稀里糊涂地死了还不知道根由。中等智慧以下的,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因素。即便稍有觉悟,也都是在感叹和怨恨得病这一刻的情景,却不懂得在各种危险未露端倪时就慎终若始地防备。这就跟齐桓侯得了危及生命的大病,却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自己感到病痛之时当作是患病的开始一样。病害酿成于细微的损耗,却在病发时才想起来救治,所以才会出现治也白治;按照大多数人的方式去生活,所以只能有一般人的寿命。俯仰观察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以多数人的寿限来证实自己,觉得与多数人相同就以此自慰,以为天地之理不过就是这个样子了。即使是听说了些养生之道,也凭一己之见识去判断,不认同那些养生方法;其次是自己狐疑,虽然稍有志于养生,却几乎不懂养生的道理和方法;其次相信自己的诊断来服药,一年半载,忙乎而不见效验,对于养生的志趣已倦怠衰减,半途而废了。有的人养生象用田间小沟蓄水灌溉那样来积蓄精气,却用象出海口水流那样的力度来宣泄,还指望坐求显报;有的人能够抑制情绪克制欲望,割弃荣耀显贵,可是各种嗜好又常在眼前耳边,所追求的养生希望却远在几十年以后,两方面都惦记着,于是内心犹豫不决,思想长寿于内,物欲相诱于外,内外反复倾轧,这样又导致失败。
    有些事物十分微妙,可以通过推理了解它,却很难用肉眼看清它。比如枕木和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显现出自身的特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如今却以急躁好胜的心态,妄想进入清静的境界,欲速而不达,欲望在眼前而养生实现在将来,所以得不到好的养生结果。
    许多人因未见养生功效就不再寻求养生了,而那些追求养身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精于养生之理而丧失了功效,偏执于修性保命或者服食养身的人因为没有两方面的配合而无成效,追求方术的人只沉迷于养生偏方,诸如此类想长生的人连万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
    善长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而是保持身心清虚通泰,少私寡欲。他们知道名利地位会妨碍品德修养,因此轻视名位而不去钻营,这是从心底里轻视它们并不是思想上贪恋而行动上强行抑制。他们认识到厚味的美食会伤害性命,所以抛弃它而毫不顾惜,不是先动吃念而后克制。身外事物能使人劳心费神所以不留念想在心里,这样神气就会变得淳朴恬静。豁达开朗而没有忧虑,心神安宁而没有杂念。守住如天地般的安宁,以平和之气来调养身心,身心日益协调,就能与天地的安定境界相同。然后用丹田之气熏蒸五脏六腑,用养生功引得舌下腺分泌的金津玉液来滋润五脏六腑,沐浴于朝阳,安抚以古琴,清静无为,深沉静默,体会呼吸的玄妙。不去寻眼前欢乐从而留下更多的欢乐,留下足够的生机从而得以长寿。长此以往,几乎就可以同羡门子比长寿, 与王子乔争长生,还管他真的有没有神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