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潘姓的起源

 昵称1944344 2014-03-23

    关于潘姓的起源,史书和姓氏书籍都有记载,而关于潘姓的发源地,却众说纷纭,有北京延庆之说,有陕西兴平北之说,有河南荥阳之说,有河南固始之说等等。那么,究竟什么地方才是潘氏的发源地呢?针对这个问题,特提出以下研讨意见供大家商讨,使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关于潘姓的起源

    关于潘姓的起源,众多姓氏书籍都作了记载,为了准确认证潘氏的发源地,下面先看看这些书籍是如何记载的。

    《中国姓氏辞典》,由陈明远、汪宗虎主编,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该辞典共收入中国古今常用姓氏1466条,其中的潘姓【历史来源】记载:“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古潘国旧址在今陕西省北部,为毕国之附庸。2出自芈姓。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是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3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破多罗氏,随魏孝帝南迁洛阳,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潘氏。”

    《当代百家姓》,由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其中对潘姓的起源记载:“潘姓的来源中,较有影响的有3支:第一支相传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西周初年,毕公高被分封在毕国后,又在自己的封国内进一步分封。于是,他的儿子之一季孙便被分封于潘(今陕西北部)。后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姓,姓潘。

    潘姓的第二支出自楚国公族,本姓芈,后来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时,潘姓中有位名为潘崇的人担任太子商臣的师傅,在楚成王打算另立太子时,他鼎力支持太子商臣,并使他得以继承王位。商臣即位后,不仅让他担任了位高权重的太师职位,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赏赐给他。从此,潘姓中因出了这样一位功勋之臣,便世享荣华,成为最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与上述两支不同,潘姓中的第三支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鲜卑有关,是由这一民族中的破多罗改姓而来的。据史书记载,出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当政时,曾把繁复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1字或2字的汉族姓氏,其改姓的标准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字译成恰当的汉文,并以它作为姓氏,然后再把其他部份省略。与潘姓有关的破多罗,首字“破”就与“潘”同音。由于汉族中没有破姓,于是便又译成潘姓。

    另外,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如台湾的高山族,人数最多的就是潘姓。清朝康熙末年,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延,被赐姓潘。光绪时,高山族排湾人归化清朝,也被赐姓潘。后来,这两支高山族人都以潘为姓。”

    《中国姓氏寻根游》,责任编辑周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升级版载:“潘氏有四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于姚墟的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潘地随部落迁移至今陕西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灭潘国后将其封给孙子季伯,姬姓潘国后来迁至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子民也以潘为姓,成为又一支潘姓(《元和姓纂》)。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入于此支姬姓潘氏。第三支源自芈姓,古潘国被楚国占领后成为城邑,生活在这里的楚国子孙以邑为氏,也姓潘。……还有一支潘氏是由北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姓(《魏书?官氏志》)。其它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由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室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在潘姓的起源与演变中载:“构成汉族潘姓主要有三大支:姚姓、姬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帝建都,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氏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也有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也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姓之后。

    第三支源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邑为氏。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字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芈姓潘氏是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当代潘姓多认潘崇为其族之始祖。芈姓潘氏其历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我国的潘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潘姓群体的主要事件有:北方地区的民族有东汉武都氏族有潘姓,南北朝鲜卑族破多罗氏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州八旗姓也有潘姓。南方地区的民族有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了一部份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除上述外,《百家姓书库》、《新百家姓》、《新编百家姓》、《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寻根问祖系列书》、《百家姓考略》、《中国古代蒙学精典从书?百家姓》等书都作了类似的载述,这里就不一一转载。从上述众多姓氏史料看,潘姓的发源地在哪里,答案其实已在其中。

二、姓氏的起源与发源地的关系

    姓氏的起源与发源地密不可分,起源也是发源,不能分离而论。要知道潘姓的发源地,首先应了解潘姓的起源,离开了这个基本点,一切都是空谈。

    中国当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多个,姓氏来源可说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以国为氏,以地名为氏,也有以植物姓、动物姓、数字姓、方位姓、四季姓、属相姓、金属姓、军旅姓、朝代姓等等,每个姓氏的起源都有它的来历和典故。就每一个姓氏而言,也同样存在同姓不同祖,同祖不同姓等多种情况。

    就说潘姓,有姚姓潘氏、姬姓潘氏、芈姓潘氏、鲜卑族破多罗潘氏等,这是同姓不同祖。再说同祖不同姓,远的不说,从周文王之后起源的姓氏就多达86个姓,当今中国的前一百大姓就有34个姓是周文王之后起源的,占了三分之一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34.21%,毕公高之后起源的姓就有九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2%,这九个姓分别是:潘、王、魏、冯、万、庞、毕、藩、令狐。毕公高后裔有个叫毕万,仅毕万一支又衍生出5个姓(冯、魏、万、毕、令狐),虽然同宗同祖,因起源的时间、地点不同,姓氏也不同。再说这5个姓也同样存在同姓不同祖的情况,所以简单的结论某一姓氏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是不准确的。姓氏的起源离不开历史背景和时间,每一姓的起源不同,分支不同,发源地也不同,姓氏的起源和发源地是相辅相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三、什么叫源,潘姓的发源地在哪里?

    各种辞典书对“源”的注解是:“源”(yuán 元),①水流起头的地方。②来源,根由。例:货源/根源。[源泉]水源,比喻事物产生的根源。[源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展。[源远流长]源头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根据“源”的注解,潘姓的发源地可分为:最早一支姚姓潘氏的发源地应在北京延庆县东北,因为舜帝最早在那里建立了潘都。随着历史的进程,舜帝的后裔随部落迁到今陕西兴平北,商朝时,舜帝的后裔在此地建立潘子国,这是姚姓潘氏的历史演变,如果没有舜帝建立的古潘都,就谈不上后来潘子国的建立。

    姬姓潘氏的发源地又在哪里呢?史料记载:“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即姚姓潘子国)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

    从上述史料看姬姓潘氏的发源地应在陕西兴平北的姚姓潘子国。因姚姓潘子国是季孙最早的受封地,及食采于潘。随着局势的发展,随后又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河南固始,唯独只字不提荥阳。从姬姓潘氏的三次迁徙地的时间先后来说,都在姚姓潘子国之后,后迁之地只能是姬姓潘氏新的家园和摇篮,不能叫发源地。关于姬姓潘氏的三次迁徒,潘可权先生在《关于潘国故址及季孙公世居地的考察报告》一文中已作了详述,本文就不再重述。

    关于荥阳郡的称谓是在三国时期。《中国姓氏辞典》载:“【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云:潘氏望出荥阳郡。《元和姓纂》云:有广宗、河南两望。○1荥(xíng)阳郡。三国魏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地区。○2广宗郡。南北朝时北魏至北齐的广宗郡,在今河北省威县东。○3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地区。”

    从上载述,潘氏的地望荥阳郡(公元220-265年)、广宗郡(公元386-534年)、河南郡(公元前206-195年)三郡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后的称谓,也就是说都是在姬姓潘氏的三次迁徙之后,河南郡的历史比荥阳郡早420多年,荥阳郡的历史又比广宗郡早160多年,潘氏三郡,仅仅是潘氏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和重要的里程碑,不能与发源地联系到一起。这就说明,从季孙受封陕西兴平北的姚姓潘子国到三国魏置的荥阳郡,时间相隔一千二百多年,周初的季孙不可能在一千二百多年后受封荥阳郡当荥阳侯,再说,周文王灭姚姓潘国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050年之前,因周文王逝后四年,周武王才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王朝,姚姓潘子国被灭时不仅没有荥阳郡的称谓,就连荥阳所在地区都还是商王朝的统治区,周文王不会也不可能把商王朝的统治区荥阳封给季孙。所以家谱等资料有类似记载的都是后人修家谱时的误载,这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载是不正确的,应予纠正。前人的笔误已给后人造成了错觉,我们不能让这种笔误再继续误子孙后代,把郡视为潘氏的发源地是不准确的。

    再说芈姓潘氏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可以算是河南固始。但不能使人信服的是,至今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过芈姓潘氏的史料和家谱,也没有看到以潘崇为始祖的史料,芈姓潘氏的后裔在什么地方呢?芈姓潘氏和最后南迁到固始的姬姓潘氏是否有关联呢?这是个待解之谜。

    最后是南北朝时鲜卑族破多罗氏改姓潘,这支潘氏只有时间没有地点,也没有看到有关方面的家谱资料,无法定论他的发源地。

    从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姚姓潘氏的发源地是4000年前舜帝建立的古潘都——北京延庆东北,姬姓潘氏的发源地是3000年前季孙公首次受封地姚姓潘子国——陕西兴平北,芈姓潘氏的发源地是2600年前的河南固始潘乡。真正能代表潘姓发源地的只有4000多年前舜帝建立的古潘都。这是“潘”字最早出现的地方。其它只能视为支源。

    古潘都,经过四千多年的风霜雪雨,现在难以找到它的遗迹,然而,就在古潘都的遗址上又新建起了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创建的伟大奇迹,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自豪,它的历史虽然比古潘都晚两千多年,然而它却给古潘都增添了无尚的光彩,据统计,延庆八达岭长城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60多万人,其中外国客人50多万人,许多国家首脑来华访问都要到八达岭长城一睹雄姿,潘氏人应以此而自豪,把眼光放在四千多年的古潘都上,不能只停留在三千年和二千六百年的历史上,不能遗忘这个古老的“源”。

    人们可能要问,潘姓最早的发源地在北京延庆的古潘都,那姚姓潘人又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特别提示各位宗亲,姚姓潘子国虽然被周文王灭掉了,但姚姓潘人并没有被灭绝,国亡人不亡,姚姓潘氏已成为季孙的子民早已溶入到姬姓潘氏的大家庭中,随着时间的推延,姚姓潘氏的后裔自然把季孙公视为自己的始祖。客观的说,季孙受封到姚姓潘国,只有他和其子少数人,而姚姓潘氏是多数人,潘氏人能发展到今天的第36大姓,没有姚姓潘人作基础,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现在所有公认季孙为始祖的潘氏后人,就有相当数量的人其实就是姚姓潘人的后代,这个基本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再说,季孙公如果不受封陕西兴平北的潘地,而受封到别的地方,他的子孙后来也不一定姓潘而另姓他姓,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后衍生的5个姓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说河南的潘城、潘侯集、潘乡都是由陕西兴平的潘子国引伸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潘氏历史进一步发展成后来的荥阳郡、广宗郡、河南郡,这是客观的历史,真实的历史。

    还有人会问,河南固始可算是芈姓潘氏的发源地,不能是潘姓的发源地,那么出土文物又作何解释呢?要知道,河南固始潘氏的历史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2600多年的历史,比舜帝建立的古潘都晚一千四百多年,四千年前的文物不要说找,连遗址也难确定,我们不能拿现在的历史和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更不能拿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与四千年前的初期文明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只能说明这段时期的历史,不能说明潘氏的全部历史,据《史记》记载,潘父是有史记载最早的潘姓人,潘父是晋昭侯大臣(公元前745-739年),潘崇任楚国太师是在楚成王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史料告诉我们,从商末周初(约公元前1046年前后)季孙受封潘国到晋大臣潘父,时间相隔三百多年,再到楚国太师潘崇,时间又相隔四百多年,潘父与潘崇前后时间相隔一百多年,如果把潘崇作为始祖,之前的潘父、季孙又如何称?如果把固始作为潘氏发源地,在这之前的潘侯集、潘城、陕西兴平的潘子国、北京延庆的古潘都又算什么地?如果简单把河南固始的出土文物作为潘氏发源地的依据,就等于把潘氏的历史向后推延缩短一千四百多年。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潘氏的历史是4000年而不是2600年。

    潘氏历史悠久,且来源广而多,姚姓是黄帝的后裔,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鲜卑族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芈姓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几源同属一宗,从根本上讲,潘氏人是黄帝的裔孙,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全面、客观的看待潘氏的全部历史,正确认定潘氏发源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