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心病--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3-23

冠心病

发表者:张智龙 1273人已访问

一 刘××,女,74岁,2005年12月22日初诊。

1.主诉  胸闷、憋喘10余年,加重1月余。

2.现病史  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就诊于“天津胸科医院”诊为“心肌梗死”予以溶栓、扩冠等治疗,症状好转而出院。5个月前又出现阵发性胸痛、呕吐 而就诊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诊为“冠心病”,予以鲁南欣康、蚓激酶等药治疗,症状缓解而出院,近来因胸闷、憋气、阵发性胸痛而来我科诊治。现症:胸闷憋 气,时有心前区隐痛,咳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活动困难,动则喘甚,不能平卧,鼻塞,不闻香臭,纳呆,寐差,少尿,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3.既往史 患高血压病、糖尿病20余年。

4.查体 神疲,面睑浮肿,唇甲中度紫绀,杵状指,双下肢II°水肿,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罗音,心音可,律齐,心率110次/分,各瓣膜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 杂音,肝下界肋下三指。 EKG提示心肌缺血、下壁陈旧性心梗,胸片提示肺瘀血,心脏超声提示主动脉硬化、狭窄、左心功能减低。

5.诊断  中医:胸痹(瘀血痹阻)。西医:①冠心病;②陈旧性心梗;③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

6.诊疗过程 患者证属瘀血痹阻心脉。法当化瘀通痹。中药以血府逐瘀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处方:当归20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5g,柴胡 15g,川芎20g,赤芍15g,桔梗15g,川牛膝30g,炙甘草15g,元胡15g,五灵脂15g,丹参15g,茯苓30g,杏仁15g,泽泻 20g,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2005年12月29日 患者胸闷憋喘减轻,已能平卧,微喘,以夜间及活动尤甚,时有咳嗽,咳吐白色粘痰,鼻塞不闻香臭,寐差,少尿,舌暗淡苔薄,脉弦。心率80次/分,双肺偶闻 湿罗,双下肢I°水肿。其症状减轻,舌由暗红转为暗淡,表明瘀已化而阳虚之本已显,仍加大温通之力,据《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理,前方加桂枝20g, 薤白15g以助温通心阳,加辛夷15g以辛散温通鼻窍。

2006年1月16日 患者经20余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生活已能自理,现微感胸闷憋喘,活动后略甚,鼻塞明显改善,舌暗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继服前方7付。

2006年1月23日 患者活动后微感胸闷憋喘,神爽面润,唇甲略暗,纳可,二便正常,鼻塞消除,双下肢不肿,心率7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而低,舌红略暗苔薄,脉弦,原方加川朴15g以善其后。

7.按语 该患者为心血痹阻之胸痹,乃临床常见之证型,治疗亦为常规之法,而无他异,而其特点在于“鼻塞”数年,经耳鼻喉科检查无异常,应用滴鼻剂无效,亦经过中药 汤剂治疗鼻塞,而告失败。本例不治鼻塞而以宣通心肺之法治疗胸痹,胸痹愈而鼻塞随之亦除。此《内经》“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之极好临床验证也。

二 张××,男,70岁,工人,2006年6月19日初诊。

1.主诉  胸闷憋气16年余,心前区疼痛3天。

2.现病史  患者患冠心病16年,常因劳累或情绪波动出现胸闷、憋气等症,3天前因郁怒后出现心前区疼痛,自服索尼特、欣康等药物,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而来诊,收入院治 疗。现症:胸闷憋气,阵发心前区牵及胁肋胀痛,活动后微喘,咳嗽伴少量白色泡沫痰,入夜尤甚,纳呆便溏,小便可,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3.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4年,冠心病病史16年,气管炎病史10年,否认其他疾患、手术、外伤及药物食物过敏史。

4.查体 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杵状指,心音可,律齐,心率100次/分,各瓣膜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EKG提示心肌缺血,心脏超声提示主动脉硬化、心功能减低。

5.诊断  中医:胸痹(痰瘀闭阻)。西医: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②3级高血压病C组;③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

6.诊疗过程 患者证属肝郁气滞,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法当理气豁痰,化瘀通痹。西药以欣康静滴;中药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处方:全瓜蒌 30g,薤白30g,清夏15g,桂枝20g,云苓20g,杏仁10g,炙甘草20g,当归20g,柴胡15g,川牛膝30g,桔梗10g,赤芍15g, 川芎15g,桃红各10g,地龙15g,元胡15g,丹参15g,五灵脂15g,水煎服,日1剂;针刺取穴:至阳,内关,大陵,中脘,血海,阴陵泉,丰 隆,三阴交,太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均施以徐疾提插泻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 30min,每日2次。

2006年6月24日 患者心前区牵及胁肋胀痛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仍时有咳嗽并伴少量白色粘痰,纳呆便溏,寐欠安,舌暗淡苔白,脉沉弦,继前治疗。

2006年7月1日 患者已无明显胸闷憋气,偶有心前区不适,纳可,寐安,大便干,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据证、舌、脉分析,患者胸痹之症已去大半,而热象已显,故上方去辛温之薤白,桂枝,当归;加栀子15g,元参15g以养阴清热。

2006年7月8日 患者诸症消失,痰瘀已去,病愈出院。

7.按语 胸部为阳气宣发之处,痰浊瘀血盘踞胸中,必致胸阳不展,虽无阳虚,亦勿忘温通,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也。该患者属肝郁气滞,痰浊瘀血痹阻心 脉,法当理气豁痰,化瘀通痹,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属其正治。然其久病,多本虚标实,且胸痹之证总由胸阳不振而发。故方中重 加桂枝,以配伍诸药辛温通阳,加入虫类药以动其瘀,诸药合用,温而不燥,通而不破;针刺以至阳为主穴,引胸中阳气。切记至阳一穴,无论胸痹阳虚与否,就是 有热,也可应用,只是手法不同罢了!配以中脘,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以绝痰湿之源;内关,大陵,血海,丰隆宽胸理气,豁痰化瘀,以开通胸 痹。针药并用,使气行、痰化、瘀散而阳宣痹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