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9日,由美国最大的中国传统武术组织华林寺各分馆武术教头组成的武术代表团一行18人来到中国国家武术院,指名要跟一中国民间武师张炳斗先生学武。8月28日,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的中国武术爱好者也慕名到青岛去拜访张炳斗先生。那么,张炳斗是何许人也?一个普通的中国民间武师何以让外国人如此青睐呢?
“云鹤涧客”的由来
张炳斗这个名字可能不如“云鹤涧客”这个名字更广为人知。因为署名“云鹤涧客”这个名字的长篇武林小说《螳螂拳史演义》,又名《王郎传奇》曾发行400余万套,依据小说改编成的连环画,曾发行350余万套,使这个名字不能说家喻户晓,却确实成为80年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其实,张炳斗先生的武学更是独步武林,作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第7代传人,他不但全面继承了传统套路的精华,更是大大发展和丰富了其理论和技法,新创编了剑、棍、对练等套路,声名远播中外,被中外武术界尊为“太极梅花螳螂拳一代宗师”。张炳斗先生之所以起笔名为“云鹤涧客”,是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绚丽奇葩,为明末清初陕西淳化的王文成(人称王郎)所创。该拳灵活迅猛见长于技击,出手成撮,招式连贯,颇具实战和观赏价值。后来传至山东,300年来,师弟递续相授于山东登莱间。传至张炳斗先生已是第七代了。张炳斗先生1938年阴历2月17日出生于著名的“武术之乡”山东省莱阳县十区(今属青岛莱西市朴木镇)后水口村的一个武术世家,祖父张文英擅罗汉拳,以武为生;其外祖父李昆山是著名的“莱阳三山”之一,曾担任莱阳国术馆馆长,1933年全国擂台赛获大枪冠军,被授予金盾一枚。在抗日战争中,李先生的武技曾使敌军闻风丧胆,大显神威,被当局誉为:“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张炳斗先生6岁起跟外祖父和祖父学艺,全面继承了螳螂武技。
1947年,他随父来到青岛。一段时间,他经常到离住所附近的云鹤山(今汇泉山)的山涧练武。有时一练就是一天。饿了,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涧的水。他自称是“云鹤涧客”,和云鹤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和工作后,他仍苦练不辍,他白天学习、工作,夜晚练武,常常通宵达旦。为了取各家之长,他以后又拜李昆山先生的武友、著名螳螂拳师王玉山、著名武术家孙玉君、尼派梅花拳大师刘景山为师,学习了多家拳法。他将其他拳法和螳螂拳一起演练,用各家之长补螳螂拳之不足,日夜磨砺,融会贯通,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练风格,遂成一代名师。他演练起螳螂拳来,上肢四面缠绕上下旋转,如蜻蜓点水,似蝴蝶穿花,式疾手灵、步轻身活,发如弹,定如山,柔似春风扶柳,刚如铁锤击石。1979年他参加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一出场一上势,便以其特殊身法赢得满堂彩。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邀请参加了全国武术赴京汇报团(金牌获得者)给国务院和国家体委汇报表演,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同年,被邀为第四届全运会的特邀代表。1987年,张先生应邀访问美国等地,艺惊北美,当地报刊纷纷报道张先生的武技和演武盛况。北美武术界郑重赠送张先生“武林精英”铜匾,张先生被聘为北美洲武术总会技术顾问。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武术界人士到青岛与张先生求学论武.张先生名冠一时。
但是张先生的成长道路却是坎坷的。由于出身不好,张先生在工作中、生活中都备受磨难,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那时,武术也被当作“四旧”弃之。张先生曾一怒之下将自己花费十几年心血整理、编写的近百万字的武术资料付之一炬。改革开放后,武术事业迎来了春天,张先生本想一展身手,又受到人为的阻挠。1979年他参加全国比赛,金牌被人换成了银牌;同年国家体委发出的参加全运会的邀请书被人压下;1980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开始是选拔上了不让去,后来去了比赛项目被偷偷改了,有的上场表演不报他的名字。张先生伤透了心。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祖辈刚直不阿的秉性。他的祖父就曾为乡亲打抱不平和村霸打官司,以致倾家荡产;他的外祖父也曾为力查一徇私枉法的富家子弟而弃官。他从来都认为武德是练武人的立身之本,从来就厌弃阿谀奉承。他经过一番苦思,终于豁然开朗:他不为名利,只想为发展武术做些贡献,而武术是最贴近大众的,因此他毅然决定走自己的路,把武术置根民间传播。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家庭和社会、朋友的支持。
拍《武松》,声名遐迩
恰在这时,也就是1982年,山东电视台电视剧《武松》拍摄剧组慕名邀请他担纲武打设计,他和师弟于承惠一起,精心设计了剧中的武打场面。后来,《武松》一剧能够轰动全国,二人的武打设计实在是功莫大焉。张先生还在剧中成功饰演了“飞天蜈蚣”王道人,使广大电视观众一睹其英姿,张先生声名大振。这时环境许可了,他又重新开始了螳螂拳技术和史料的整理。
对于螳螂拳的源流,武术界向来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起源于宋代,有人甚至认为是起源于西汉,但对中间的传承说不清楚,有很多空白。张炳斗先生根据外祖父留下的拳史资料,亲自到陕西等地实地考察,确定螳螂拳明末清初发端于陕西淳化,发展流传于山东。历经王文成、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李昆山等前辈传承,到今天已发展成庞大的拳系。1983年,在《知识与生活》杂志上开始连载他根据螳螂拳发展史创作出的长篇拳史演义——《螳螂拳史演义》,第一次使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这一全名。这部来源于真实的武林生活的新型通俗小说,通过叙述螳螂拳种的创立和发展,反映了武林武德,表现了中华武术的精湛武技,既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是一部富有民族文学传统的现代通俗文学传奇佳作。其中的武打,都是根据武术中的真实招法化出,令人耳目一新,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语言别致,人物性格鲜明,突破了旧武侠、公案小说的框框,奠定了张先生的作家地位。同时,强烈要求从师张先生学习螳螂拳的信件纷沓而来。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拳拳学艺情,光大中国传统武术,张先生积40年的学习、实践经验,对所继承的传统正宗太极梅花螳螂拳精心研究总结,艰苦撰写整理出整套系统套路说明共30余万字,绘制详尽套路图示近千幅,1985年,在山东省武术协会的支持下,用一年的时间成功地向全国举行了函授教学,闯出了武术函授呈功的路子,成为武术教学上的创举。学员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传播与推广。现在,这套教材,经张先生重新整理以后,已由山东友谊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使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了解、学习到真正的螳螂拳拳技。
创办武校,授拳重德
在函授教学的面授期间,张先生以其高尚的武德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尊敬。许多学员强烈要求随师学艺。1987年,张先生在朋友的帮助下,创办了青岛新兴武术学校。但受场地所限,没有住宿条件。1992年,为为家乡培养人才,发展地方经济,也为给外地莘莘学子创造学习条件,张先生和当地政府联合,在家乡莱西市朴木镇驻地创办了以其外祖父的名字命名的文武兼修的学校——青岛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他任校长兼总教练。学校设有中小学班和武术中专班,现在已有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最近结束的“友谊杯”全国武术邀请赛上,昆山武校代表队共参加了18个项目的比赛,全部进入前6名,共夺得6枚金牌,1枚银牌,6枚铜牌,4个第四,1个第五,荣获团体总分第二。昆山武校以教学严谨,教学质量高引起中外武术界的关注。昆山武校还和美国华林寺武馆、北螳螂学院、上地流空手道学校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每年都有大批的外籍学员来此交流、学艺。
张炳斗先生待人诚恳,授艺重德,而不分贫富贵贱。他有中外学子3000余人,既有政府官员、豪商巨富,也有黎民百姓,也有大专院校教师、武术专业队员。1987年,新兴武校刚成立,沂蒙山一农家子弟慕名投师青岛。张老师了解情况后,不但没有收他一文钱的学费,还为他找了工作,让他一边学,一边工作,解决了学习和生活问题。学完后,他回家开设了一家武馆。1988年暑假,在省城就读的一位大学生辗转来青找张老师学艺,吃住都在张老师只有两间的狭窄的家里。这样的事俯拾皆是。他教育学生崇文尚武,要求学生武有文范。他说,武术绝不是什么“打倒仨踢倒俩的粗野学问”,它是有着高尚武德和深奥哲理的。帝王时代的武学戒条尚且要求习武者谦和待人、持重从事,不可犯罪行恶、公害于众,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则更应使自己所学始终有益于人民和社会,否则任何技艺都会毫无生机。他认为,武术之道只有德智体兼修方可臻临化境。他总结武术的精髓是:树高尚之武学道德追求真知,养浩然之民族气质造福人类。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不但功夫精纯,武德秉正,文学修养也很高,除了《螳螂拳史演义》外,他还创作了《情天恨海》等长篇小说。
研究提高,发扬光大
张炳斗先生不但致力于螳螂拳的推广和普及,更致力于螳螂拳技法的丰富、发展和提高。太极梅花螳螂拳融合太极拳的“缠丝劲”,吸收多家拳法的精华创编而成的。但在传习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资、悟性、文化等因素,致使部分拳法失真,劲路不符合运动生理特点,张先生经过认真研习,通过与其他优秀拳法比较,取长补短,使螳螂拳路更加轻灵、沉实,发展了其以刚济柔、刚劲非顶,柔亦不丢的劲法。演练起来也更加迅猛。他依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练武体会,结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学,系统总结了螳螂拳的拳术理论,对其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这是从没有人做过的。他还根据拳路中的攻防含义,在原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创编了对练套路。这是他对螳螂拳的重大贡献。螳螂拳创立之初,只有徒手没有器械套路,到李昆山发展了大枪,但习之甚少。张先生根据自己所习尼派梅花拳中“穿林剑”的剑路,遵循螳螂功的劲路,创编了双手“螳螂剑”套路。另外,他还创编了螳螂棍、刀、双钩,及其对练套路,大大丰富了螳螂门技法,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流派。
张炳斗先生的成就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和传媒的关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新闻媒介都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被称为“全世界唯一之中文武术权威杂志”的美国《新武侠》杂志曾以《张炳斗扬威美国》的封面标题对张先生的武德和武技进行了报道。青岛市曾将张先生的事迹及成就制成专题片在国外巡回放映一周,引起极大轰动。国外不少弟子和朋友邀他到国外定居,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希望武术走向世界,但我的根在中国。”他总是创造条件鼓励弟子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而自己坚持留在家乡希望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
现在,张炳斗先生在教学和接待来访之余,着手整理剩下的螳螂拳对练和器械套路,同时开始创作《螳螂拳史演义》的系列篇,准备把螳螂拳几代传人的传奇生涯都写出来,献诸同好。他希望人们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唤起大家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使武术这株文化奇葩,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