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千古明月》第一集“太阴之象”——月亮的哲学意味

 青山不老001 2014-03-24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第一集 太阴之象—月亮的哲学意味 - 青松不老 - 枝繁叶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千古明月,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国古代文人有过多少关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讲授的《古诗词鉴赏—千古明月》,就是以月亮为线索,通过对古代文人的明月诗词的赏析,通过对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在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月亮的种种寄托及其现实涵义分别从哲学意味、审美意象、人格意境三个层次,为我们讲解古代诗词作者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与感悟静心品味,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欣赏。


 

 【附文字稿】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讲中国诗词的意象,这个意象我相信大家从小都认识,小的时候你相信有很多很多的童话,长大以后越来越忙了,反而想不起来了。大家还记得从2008年开始,我们的传统节日开始放假了,中秋节现在已经有假期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日子里,月饼越来越多了,可是看月亮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讲这个意象——千古明月。

我先来问问大家,想起月亮,你们直觉的从小到大,从经历到听说的,还能想起什么来?大家都说想起月亮,就想起了神话,想起了祝福,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童年,所有这些都跟明月相关。我们平时容易忽略掉的一些东西,真正静心去想的时候,会完成一些内心的唤醒。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学习,很多不是一个外在知识的灌输,而是在宁静之下真诚地从内心唤醒了关于生命的记忆。所谓文化,就是那些走过我们的生命,留下了这些痕迹的记忆。

千古明月到底留下了什么呢?刚才大家说到的苏东坡、李白的诗,这些都是从小的时候大家都读的诗句,很多话,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其实,我们对于天上的明月,有过多少发问呢?

李白曾经问过,“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天上有月亮这件事情到底有多少年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天空出现了一轮明月呢?我要停下酒杯问一问苍天。跟他不同的是苏东坡举起了手中的酒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这里,大家还应该有一个联想,就是“明月”跟酒有关,当你酣畅淋漓,飘然欲仙的时候,天上的一些童话,晶莹剔透的开始逼近你,你忽然想一想要问问天上的事情了。

千古明月,其实世界上各地的人都能够看得见。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是人们心中有无数个月亮,每一轮月亮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的时候,它留下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月亮神话,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对月亮的解读。

作为中国人,我们心中的明月,到底可以从那些角度去解读呢?它在我们的生命中仅仅是一个点缀吗?仅仅是一些风花雪月的传说吗?还是说它有更深刻的一种意味呢?我们今天第一个问题就要讲一讲关于月亮的哲学层面。

《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第一集 太阴之象—月亮的哲学意味 - 青松不老 - 枝繁叶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一、“太阴之象”——月亮的哲学意味

大家都知道一个名字——太阳,但是我们不知道另一个名字,跟太阳相对的月亮也有一个学名叫太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平衡,那么熟悉了阳光下生活的我们,再去看一看太阴之下,它到底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启发呢?

《周易》说得好,“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道”是一种平衡,“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老子》中的一种描述,它可以为天下母。这是“道”呈现的一种状态,这种周行不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衡。

那么跟“阳”所对的这个“阴”是如何完成平衡呢?在《吕氏春秋·精通篇》里面,有这么一个界定,“月也者,群阴之本也。”说月亮是什么,月亮是群阴之本,月亮是属阴。我们小时候听童话,给小孩子讲故事,说太阳公公出来了,很少说月亮公公,都说月亮婆婆。我以前有一个学生是湖南的小姑娘,给我用湖南话念过月亮婆婆的童谣,是一个关于月亮婆婆特别美好的童谣。再小的孩子,现在看中央台看少儿节目的,会知道叫月亮姐姐。从月亮婆婆到月亮姐姐,月亮在拟人化的时候,从来都是属阴性的,这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投射,有时候约定俗成是最厉害的事情,因为它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文化默契。

那么这个世界上阴阳是怎么去完成平衡呢?“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意配日月。”阴阳在我们生命中的呈现,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就是日月之间的平衡。为什么这么说,你去看看“日”和“月”在我们生命中呈现出来的意象是不一样的。

太阳这个东西,只要不是日食,你只要看见它,都是一样的。而月亮每天看见都不一样,小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小月牙,细到极致的小月牙,这就是它亏极而盈的时候,因为它已经走到了最细的时候,所以它要逐渐丰盈,到十五望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晚上大家可以看月亮,因为昨天是阴历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天的月亮特别圆。但是圆过了今天,明天就盈极而亏。走到极致的时候,就开始从它相反的方向走了,这也符合老子说的。“道”这个东西要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这就是物极必反。什么东西走到极致的时候,就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永不停歇,这就是月亮。

某种意义上来讲,太阳的能量更充足,但月亮的意象有意味。我们每天在太阳下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月亮下所接受的教育,显然是不同的。太阴和太阳有什么不同呢?太阳我们每天都可以看见,它是挂在朗朗晴空上的,它圆满,它热烈,它充满了光明,它代表着我们在社会人格中的进取心。一个人的奋进,对责任的承诺,在社会上的这种进步,都如同太阳给你的这种励志一样。但是月亮是什么样,月亮是阴晴圆缺永远变化,它代表着我们自然人格中的平常心。有一个词叫欲壑难填,当一个人心中永远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欲望有不满足而缺乏平常心的时候,这个人就会过于的亢奋,过于纠结,很多事情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期待值太高而反而达不到了。

什么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在教室里所讲的内容,而是你穿越万古山川、天地江河时所体会到的这种变化。大自然是对人是最深刻的教育,比如说太阳的教育和月亮的教育,它让你知道一阴一阳之间,我们所完成的平衡在哪里,我们是怎么样完成了这样一种进取和平常之间的匹配。

进取心是让我们拿得起,平常心是让我们放得下。一个人在生活里,要拿得起就需要力量,放得下需要有度量,没有力量就什么也拿不起来,在世界上无法安身立命。但没有度量的话,就什么事情也放不下,永远扛着的话,那你怎么前进呢?所以我们说阴阳对我们是一种教育,从哲学的总体上去思考一下,我们现在在月亮下的时间太少了,月亮能够教给我们的道理却是太多了。

中国的佛家教给我们什么叫“圆满”,最好的境界是七个字:花未全开月未圆。一个人在有所期待的时候是最美好的,花还剩一点点没有开,你可以想象它全开的灿烂,月亮还剩下一点点没有圆,你就一直期待着那一轮清辉填满。但是盈极而亏,一旦圆满之后呢,花开始凋零,月开始缺损。所以最好的境界往往是有所期待,还有那么一点点空间。

我们今天的人太追求圆满了。我经常看到媒体上说,什么样的人生叫完美的人生?其实我更喜欢的说法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就是那一种不掩饰自己的弱点、痛处,抱着一种坦率的勇敢,在这个世界上真实走过的一生,它不一定完美。所谓完美就是方方面面,绷到了花已全开,月已全圆。我们不能从中学一点哲学的道理吗!

老子说得好,“物或损者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循环,其实都是在圆转之中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变换着它的形态的,而不会最终停顿。我们经常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只有它周而复始,它才有永生的力量。

刚才有同学说,想起月亮就会想起吴刚,吴刚砍一棵桂树,这棵桂树的特点是怎么也砍不死,砍一下,斧子离开了,那个树又合上了,再砍一下,又合上了。月亮上这个桂树永远砍不死,这是个意象。刚才有同学说嫦娥,嫦娥是吃了什么药才飞上月亮的?也是长生不死。所以,月亮还有一个意象,就是月亮的年华是在轮回中永生的,就是在它盈极的时候,它又最后亏损,让自己颐养到那么一个小小的月牙,然后它又丰满起来,然后它再亏损下去,所以就在这样的潮起潮落,月盈月缺之间,获得了真正的永生,这也是一种哲学的意味。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总会觉得它很美,但是我们很少站在哲学的角度去考虑它。

站在哲学的角度再往前去走,你从月亮中还能够看出什么呢?中国的佛教在中国的本土上真正蔚为大观发挥起来的是禅宗,禅宗对着这一轮明月是有很多感悟的。我们来看一看禅宗对明月的感悟。《五灯会元》上有这么一句话,“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真正不变的,永生的,循环的,这轮明月,它能够照见我们内心什么样的动静呢?还是《五灯会元》上有这么一段话,“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你想过这个境界吗?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这是一个饱含了禅悟的一首偈子。这里面所讲的,其实是说佛家对生命的那一种彻悟,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境界。大家听过这个公案故事吗?说对于山水的感悟,第一个层次,师傅说,你看这山是什么?说看山就是山啊!水是什么?看水就是水啊!那不行,要去修炼,要去读经,要去参悟。参悟到第二个层次的时候,师傅说,你再看这是什么?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那么再往下修炼,到了更深的层次的时候再看呢,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就是在哲学上正反合的三个阶段。

如同你们看这个世界,你们刚刚进入生活的时候,听老师听家长讲,看书本上的故事,觉得世界应该很美好的,人性也应该很善良。小孩子为什么会信赖童话呢?就是你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信赖的。但是你们走到现在,包括再过两年你们出去求职就业,就觉得更难了,你对这个世界一定会有一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可是你们要相信,最后人真正走向平淡的时候,走到人对这个世界本来认知的时候,会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为什么说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在阴晴圆缺的循环轮转中,人的认识也是以这样一种螺旋式的方式完成着它的前进。诗曾寒山曾经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心似朗月,这是中国人追求的一个境界,就是因为明月清辉,它可以去涤荡很多我们人间的不快,它可以去消除那些阴影,它可以保持着我们心灵的那种澄澈。所以心如朗月的时候,那点彻悟是无法言说的。

中国道家也有这样的说法,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论是山川还是明月清风,这个世界上至极的美好,只有你让它与自己物我合一,你才能够体会到心里的那一份明朗,但不可言传。这种境界,中国的道家,中国的佛家都在追求。

我们今天总觉得月亮只是我们的一个外在的天上的星球,当人类真正知道了阿波罗带回来的信息之后,我们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很多童话的清莹。其实,我多希望在今天这个时代中,我们一方面笃信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喜欢神话,我们仍然愿意自己的心可以与明月合一。如果说科学与神话能够变成我们的一双翅膀,那么这样的人生,也许我们多一些月色相伴。还是诗僧寒山曾经说,“圆满光滑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他就是这样看月亮的,为什么他说我心似秋月呢?他从来就觉得,挂在天空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天地可证,澄澈如月,这就是一颗人心。

现在经常有人说,人心叵测,现在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什么,我们没法看见呀,你能想到中国的古人在禅悟中,能够远远地看见自己的心就悬挂在天上吗?所以一颗心到底在哪里?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月也就是一个十五,月亮才是圆的,我们是能够看得见。一年才一个中秋,我们才抬头看一看,平时那些半月缺月的时候,我们都去看什么呀。其实只要你真正去用这个心情,你看看中国的宋词里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叫“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这是什么字?一钩残月带三星的时候,一抬头你就撞见了自己的心。圆满有磊落透彻的情怀,残缺有惆怅伤感的美丽。无论残月还是满月,只要你肯用心,你会知道挂在青天的是我心,这是一种境界。

那么,青天的一轮月映在人心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呢?佛家有一个偈子,就是一个饱含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一句禅诗,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说的是什么?一个人心有牵挂的时候,想父母,想亲人,只要你在思念的时候,你看见明月会思念,你拿起筷子也会思念,你穿一件新衣服会思念,你看到一处好风景还是会思念。一个人心中有所牵挂,就心似千江水。天空只有一轮月,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映月,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有一份投射。但是,如果人心没有了这份牵绊,也有很多人说,要把一些惆怅往事了断,那个境界放下了,那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了。一瞬间,当牵挂远去的时候,天空上了无一丝云痕,你看,这就是一个生命的境界啊。

所以,风花雪月在今天,越来越不像一个褒义词了,鼓励大家奋发进取的时候说,不要把时间都消磨想花前月下。你看花前月下,风花雪月,这个月亮在励志教育中,从来都不是个正面角色。但其实,如果你肯静下心来和明月相处,你会发现,如同《华严经》里说的“万川印月”。这种澄澈的安静的中国式的智慧感悟就是以月映人心,追求一种空灵的虚静的生命内涵。为什么要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一个人只有自己的心安静了,能够了解群体的动向。

一个人的心为什么要空灵呢?因为“空故纳万境”,自己心里腾空了,万种境界就会包纳心中。你想想月亮是空灵的虚静的,我们现在为什么内心烦恼焦虑,这些东西都是因为你心中的郁结太多了。所以我说,有一个秘密,就是我们现在受的太阳底下的教育多于忧虑下的审美。如果我们肯静下来,去真跟明月交流,你会发现,这万古风月,它跟我们的心一定是有所关联的。


二、月出皎兮——月亮的审美意象

我们站在哲学本体的意味上来看千古明月,那么月亮也是一种审美。“月出皎兮,人撩兮从《诗经》的时候开始,月亮就带着它自己的审美来到我们的身边。

月亮首先见证了古今的永恒。大家都会记得张若虚在明月清辉中那样一种惆怅的发问,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把这一种发问称为“少年轻愁般甜蜜的窥探”,对于光阴流走那样一种感伤,但同时有一种感悟。你们今天看明月的时候会想这些问题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今天还有谁去追问,人与明月,电光石火,目光相触的那个瞬间,开始于什么样的年代呢?谁是第一个见证明月的人呢?而明月照澈的人间悲欢,又是那一个故事呢?为什么长江水滔滔不息,但是人与明月之间的秘密永远都无法解读呢?

你想想《春江花月夜》里面,无所不在的那一点月光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就是心似千江水,明月在心照出来我们那样一种伤感的美丽。所以月亮首先是见证古今的。

我们大家都会记得,李白在月亮下,也曾经问过人与明月的这种关联。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尊里。

你想想今人古人之间的关联,谁都见过这一轮月。虽然今天的人没有见着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照亮过古人呐。今天的人古时的人,都像东逝流水一样走远了,可是月光在金樽也在,只要我们这此刻,把握住人与明月的关联,月光常照金樽里,人与明月就在这一瞬间,得到了一种永衡的交汇。所以这首诗你说它悲伤吗,的确悲伤,因为今人古人若流水,一切都会远离。但是你说这首诗它积极吗?它又真是乐观积极的,因为它找到了人流住明月的那个密码,就是把明月映在酒中,映在自己的心里。所以李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能够把古今风月都留在他的生命里。为什么他是诗仙,咱们就成不了神仙呢,就是因为他留住的东西比我们多,他还能够把这个东西变成另外一种形态再释放出来。

所以,余光中先生写李白《梦李白》,他说李白喝的那点酒都变什么了?“酒入豪肠,三分笑成了剑气,余下的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为什么能够绣口一吐,就吐出半个盛唐?因为他把他豪肠中的那些美酒有七分酿就了月光。所以李白有多少明月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啊!你想想这种永恒,古今时空的永恒,可以被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留在自己的生命里。

中秋月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去想,他对世界,对于历史,对于人生意味着什么呢?白居易想起了:

万里青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你看他用了四个典型的意象,让月亮照见了这些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失意。月光下照见了好多失意的人生,你想想陇外久征戍,远远戍边的那些将士,看见明月会思乡。庭前新别离,在月光下执手相对,情何以堪。“失宠故姬归院夜”,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没蕃老将上楼时”,这都是好的年华远逝的时候,“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世间见白头”,这都是他们白头时候回首红颜韶华。在这样的时候,明月起了什么作用呢?“照他几许人肠断”。可是这是月亮的事吗?“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自己不知道它把人间的悲欢放大了多少啊!“一轮中秋月,见证古今情”,你说的这些真有这样的故事吗?也许依稀有。但是这样的时刻,循环在不同人的身上。所以叫见证古今呢,就是这一轮明月,这里面你能看见不同人自己身上的身世感慨。

我们今天在赏月的时候,其实这些东西都会萦回于心。为什么月亮能够照到的这种古今呢?辛弃疾在《木兰花慢》里有这么一段: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想一想天空明月,像一轮明镜,没有人用绳子拴着它,但是它始终在天空上徘徊不去。月中的嫦娥寂寞独守,谁去挽留她你?你想这里面讲的都是些永恒的迹象。“长风浩浩送中秋”,年年都有中秋夜,中秋都有家家户户都有不可言说的心事,所有 这一切都被放大出来的时候,古今同欢,古今同悲,你可以放大了这一刻人心的系恋。

扬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杜牧的时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它是多么美丽的一段眷恋。但是时过境迁,走到南宋姜白石来的时候,“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已经一片荒败,什么还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灿灿的红芍药依旧绚烂,波心的冷月照样无声荡漾,月映古今,这样一座扬州城,它的兴盛,它的衰败,它的争斗,它的荒芜,所有的欢喜和落寞,只有明月见证了古今。

小的时候,我们背诗就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悠悠的明月,它见证古今的时候是我们对岁月的追问,也是在光阴流转中完成的一种明示,这一种审视勾连起了天上人间之间绵绵不断的温情。

【文稿中涉及到的古诗词】

内心的唤醒:千古明月留下了什么?

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

一、太阴之象——月亮的哲学意味

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

《吕氏春秋.精通》月也者,群明之本也;

约定俗成:内心的文化契约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朔:亏极而盈;望:盈极而亏)

老子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

月亮:自然人格中的平常心,月有阴晴圆缺

太阳:社会人格中的进取心,热烈、光明

进取心——拿得起、力量;平常心——放得下,肚量;

佛家的圆满:花未全开月未圆——有所期待;

不掩饰自己的弱点、痛处,抱着一种坦率的勇敢,真实地走过一生;

《老子》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月亮的年华是在轮回中永生;

《五灯元会》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哲学上的正反合三个阶段;

寒山吾心似明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寒山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一瞬间,当牵挂远去的时候,天空了无一丝云痕

《华严经》称万川印月澄澈静谧的中国式智慧感悟,以月映心,追求空灵、虚静的生命内省。

苏轼:静故了群动

(文稿为本人根据视频资料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