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对联的上下联之间,不仅要求字数相同,而且要求工仪对仗、意境呼应、平仄合规。而唐诗宋词,尤其注重对仗和平仄关系,遣词造句极为严谨,其中不少名作佳句组合起来,便是一幅幅精美的楹联。
唐诗宋词博大精深,虽然佳句如林,但是把它们进行全面梳理,精挑细选,形成最佳的联对组合,却是一个浩大的文字工程。内蒙古楹联艺术家孙起,在畜牧局工作,有着一摊繁重的工作任务。为了完成《唐诗宋词集联大观》这部巨著,他把十几年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攻读唐诗宋词和做摘录笔记上,历时14年,从浩如瀚海的唐诗宋词里收录唐诗集联28000余副、宋词800多副、450余页36万多字,成为我国唐诗宋词集联著作的佼佼者。
《唐诗宋词集联大观》为目前集句工程最为浩大者,受到联界关注和联家肯定,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先生题写书名,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喀喇沁楹联学会会长侯广(笔名蒲公)作序。由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孙起是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对联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喀喇沁旗蒙古文化研究会理事、喀喇沁旗作家协会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楹联研究和创作,对联创作曾获《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颁发的2001、2002、2003、2005、2008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在全国各地主办的对联大赛中多次获奖并被很多景点采用镌刻悬挂。
序言 集句成联,不是简单的结构性组合,而是原作审美空间的放大。换句话说,就像移花接木,为了推陈出新。自古文必己出,因袭向来被视为创作大忌。凡事总有例外,集句专以借人诗中言,传我心中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集联成书,早已有之,如程柏堂《宋词集联》,于右任为之题名,收录宋词集句联数百副。近年来,许多联书也对集句联多有收录,如谷向阳编撰的《中国唐诗联集成》,收录了唐诗集联五千余副。 集句联取材广泛,诗、词、骈文、碑贴、经典,甚至成语、俗语……都可以集。举个例子,清人郭学显饱学之士,因不满清朝统治,成为江洋大盗,题联于船舱——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出自《论语.公冶长》) 人之患,束带立于朝。(出自《孟子.离娄》《论语.公冶长》) ——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寓谐于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般文史句(赋、文、骈文、经典)多不用韵,比集诗词句难了许多,因此比较常见的还是诗词集联。比如1985年全国长城主题征联一等奖联—— 水木荣清晖,柳外东风花外雨;(唐.李白《春日独酌》和元.虞集《答钱虞之》) 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和王昌龄《出塞》) ——将四位诗人佳句集成一联,而且合乎章法,思路贯通,贴切自然,不愧集句联中之上品。一副好的集句联,应具注重下几点:其一,思想内容密切关联,自然熨贴对仗工整,气脉贯通浑然天成。其二,不能违背基本规则,又不被束缚手脚,不以规矩作方圆。其三,集句是一种再创作的劳动,要力避撞车,须出奇制胜。 之所以罗嗦一些与集句联有关的事情,无非是为深入了解本书作者做个铺垫。 孙起爱好对联,我早就知道。有一天(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找到我,说要加入中国楹联学会,还带来了一摞手写的作品。时下物欲横流人心不古,还有人琢磨这个,面对朴实而真诚的年轻人,我很感动,也很惭愧。于是我第一次行使学会发起人、常务理事之特权,向中国楹联学会发了推荐函。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我逐渐淡出现实而转身网络,孙起却在这一时期收获颇丰,屡获《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年度创作奖,在各地联赛中多次获奖,部分楹联作品为景点采用或镌刻悬挂,实在是不容易也不简单。 孙起擅长集句,我也有耳闻。记得五、六年之前吧,他说他在搞唐诗宋词的集句,好像要我在网上予以协助什么的(当时我在辽沈论坛北国楹联区做首席,还被中楹会挂了个网络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对于联友所托之事,当时未免有些疑虑。孙起年纪尚轻,即使有大把时间精力,可是前人诗文浩如烟海,集句恰如沧海拾贝,有那个恒心毅力么?集句需要博览群书,需要博闻强记。集句联的难度,绝不亚于创作。看似平易实奇崛,成时容易却艰辛。只有一片良苦用心或者仅凭一时冲动,没有深厚的诗文底蕴,没有广博的文学积累,没有高超的对联功力,不可能在这上面有什么大的斩获。 十年之后,浏览孙起发来的集句联稿本,海海漫漫蔚为大观,我深为如此浩大工程惊叹!王国维曾有妙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形容孙起,可谓惟妙惟肖:铁鞋踏破,风光阅尽,通达古今,领略诗庄词媚,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徜徉唐宋诗词海洋,集联两万有余(唐诗集联2万多副,宋词集联800多副),结集为《唐诗宋词集联大观》。惊叹之后是无言。无言不是没话说,而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但我还是要说不得不说,在当今浮躁的联坛,像这样呕心沥血投入全部身心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了。无论从集句的数量还是质量上,这个名为《大观》的集子名副其实,也许不敢称唯一,也实属罕见。作为联友,还是以联志贺罢: 唐宋越千年,了然风采百家,读破诗书万卷; 春秋曾几度,拾得两朝岁月,集成一副对联。 蒲 公 二0一0年春 于赤峰
附:蒲公在《唐诗宋词集联大观》首发式的发言
今天与会的有许多文坛前辈,还有各界领导,同道知音,群英荟萃啊!我看今天这台戏的主角就由对联来唱吧,看看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厚重的《唐诗宋词集联大观》,无疑给我增添了站起来说话的勇气,享受着文坛联苑的一道风景,感受着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20多年前,我认识了孙起,之后推荐他加入了中楹总会,那时候总会是马(萧萧)老挂帅常(江)老主事,赋予我们这些开路拓荒者的特殊权利。10几年前,孙起说要搞唐宋集句,说句实话当时我是心存疑问的,真的有点不敢轻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会将大把的青春时光付与枯燥的两行文字吗?匆匆岁月悄然而去,14年之后的一天,当我打开这个《大观》电子文稿的一瞬间,感到了久违了的心灵震撼!然后是唏嘘感叹:一个热血男儿,一个蒙东汉子,为了一个承诺,十年磨砺一剑,不简单!不容易!
我曾经说过,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头,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静下心来做点学问的人尤其年轻人实在不多了,都忙着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有几个还琢磨这对子!在世俗眼里,孙起不入流。可是我说,无论是谁,你也许不懂或者不喜欢这个叫做对联的物件,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不佩服这种精神,那就是执着和淡定!孙起不事张扬,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咬文嚼字十四年,这股韧劲儿和定力,岂不令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不知别人怎么样,反正现在让我耐住性子啃完全唐诗,我做不到,更不要说口诵笔记烂熟于心推敲筛选了。因此我想说,也许这种优秀品质的分量,远远超出《大观》自身的价值。
现在,这个《大观》跻身于林林总总的联集之中,优劣高下让读者去说吧。我这里只是要说,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没有扎实的对联功力,没有博闻强记的能力,没有大海捞针的勇气,动辄妄自尊大,自我膨胀者流,想都不敢也不要去想。打个比方,集句犹如古典名著改编影视,编导水准不一,含金量和影响力肯定是不一样的。还记得那个炒得滚烫的死对: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么?抛开多处出律不说,这陆=六,水六?讲不通嘛!闹剧终归草草收场了罢。如果都像孙起似的,做人厚道一点,做事低调一点,估计就不会闹出许多低级的笑话了。
刚才听到一位朋友的调侃,说《大观》的作者孙起,学历不算高,年纪不算大,工作环境较差,生活也不算富裕……我听了心里很不平静,苦涩和沉重纠结在一起,更觉出捧在手中的这本《大观》的分量,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是,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从来纨绔少伟男。学海无涯,天外有天。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想白来一趟,总希望留下点什么,孙起留下的,不仅是一本联语集子,还有许多卓越品质。是土豆早晚都会烂掉,是珍珠早晚都会发光——我看这本《大观》就是联海中的一粒珍珠,时间越久远,也许就会更加表现出它异乎寻常的光彩来。 (蒲公即席发言 根据记忆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
目录 第一部:唐诗集联 一、唐诗集联第一章 1、唐诗集联第一节 2、唐诗集联第二节 3、唐诗集联第三节 4、唐诗集联第四节 5、唐诗集联第五节 6、唐诗集联第六节 7、唐诗集联第七节 二、唐诗集联第二章 1、唐诗集联第一节 2、唐诗集联第二节 3、唐诗集联第三节 4、唐诗集联第四节 5、唐诗集联第五节 6、唐诗集联第六节 7、唐诗集联第七节
第二部:宋词集联 一、宋词集联第一章 二、宋词集联第二章
后记 一副好联的创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在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雄厚的文学功底支撑下,激发灵感,形成美妙的意境,再将这种意境用精美简练的语言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若要奠定雄厚的文学基础,多学古典诗词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使文友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古典诗词名句,我便萌生了创作集句对联的想法。鉴于此,我用了十四年时间研习创作集句对联,终于在今天完成了《唐诗宋词集联大观》一书的写作。 《唐诗宋词集联大观》一书,容纳唐诗宋词集联两万多副。根据对联的对仗特点和创作的方便性,本书采用了以结构排序为主的原则,即数字类、时间方位类、并列类、动词类、动宾类、主谓类、偏正类。集句的整个过程,先是“棒打鸳鸯”,然后使之姻缘巧配“梅开二度”,尽可能避免“破镜重圆”。由于集联水平有限,加之参考资料不多,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行家批评指正。个别集联前辈们有可能集过,当以前辈所集之联为准,在此向前辈们深表敬意和歉意。 《唐诗宋词集联大观》一书中的部分集联,曾在历年《中国对联作品集》、《中国楹联报》、《华夏诗联书画》和其他一些楹联报刊发表、连载过,大部分集联于2009年2月25日发表在《快乐草原网》的《孙起文集》中。 为增强本书的观赏性,书前彩印了我撰写的部分对联景点图片和拟撰的对联图片,书后彩印了我近年来在联赛中的部分获奖对联。 本书承蒙谷向阳教授和贾永昕老师题写书名、喀喇沁旗楹联学会侯广会长作序、中国楹联学会助理会长刘太品先生和《快乐草原网》国占云站长联系出版事宜,著名书法家杨太平、李强、张树昌、杨少辉、亚忠岳、汪子林、贾永昕为本书书写书法作品,我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向对本书出版有过帮助的喀喇沁旗旗委宣传部、喀喇沁旗文体局、喀喇沁旗旅游局、喀喇沁亲王府博物馆等单位及其领导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作者 孙起 2010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