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槐子心目中的比较好的初中文言课。希望浏览一下,谢谢。

 缤纷生活 2014-03-25

 

 

 


    【执教者简介】


石馨,女,42岁,教龄21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培训团队成员,吉林省第十一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首届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吉林省第二届中学语文教学新秀,吉林省科研型名教师,吉林省首届课程改革典型教师,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师德模范,长春市新课程教学大赛语文十佳教师第一名,省市中考语文学科命题人,长春版语文教材编委。


 

《孔子世家赞》课堂实录


 

执 教   石  

评 点   张玉新


 

授课时间:201112

授课对象: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学校九年级学生

情况说明:校内公开课;使用的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

 

 

第一环节:复习相关常识,想见孔子其人

 

课前板书:孔子世家赞     司马迁

师:这几天我们分头研读“孔子世家”(板书:研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各自的研读做一下交流分享(板书:交流)。既是“孔子世家”,我们先说一下自己知道的孔子。

生:我想介绍一下孔子的个人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鲁国是礼乐之邦,它很好的传承了周朝的文化、礼节,孔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成长,他一直怀有想要恢复周礼的愿望,但是他一直被鲁国的一些贵族所排挤。于是,他离开鲁国到了魏国,又到了其他的一些国家,后来回到鲁国,在公元前502年当上了鲁国的大司空,大概一年之后,他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大司寇是专门掌管刑法的人,是很高的官职。后来他遭到季氏的排斥,又离开鲁国,开始了漂泊周游列国的生涯。他在周游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向君王讲解传授他的儒家思想,同时也教授弟子。后来回到鲁国,在公元前479年去世。

师:好。有些人的生卒年是值得我们背诵的。记住,孔子生于——

生(齐说):公元前551年。

师:卒于——

生(齐说):公元前479年。

师:值得记住,这样的人不多。还有补充吗? 

生:我想说一下孔子为何称为世家。首先他是贵族出身,商朝灭亡之后,封微子启于宋国,孔子就是微子启的后人。

师:好。其实他本身出身是低微的。他的父亲不是贵族,他的远祖上做过。孔子的出身之所以低微,《孔子世家》里还有一句话:孔子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和他的母亲野合而生,这样的出身在当时的礼法之下是不可以算贵族出身的,他是卑贱的出身。这个司马迁写的很清楚。有没有人真的读了《孔子世家》呢?值得一读。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想讲一下孔子与《周易》的一点事。首先《易经》在周文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据传是周文王写的。后来孔子读完《易经》之后,又做了一个《易传》,就是我们现在的《周易》。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一部分叫《易经》,后一部分叫《易传》,但只是传说。书中有很多孔子的话,都是“子曰……”,而且我认为孔子读《周易》读得非常透彻,他把前边《周易》的一些思想,跟儒家思想串联到一起,像一些道家的人,一些其他家的人他们都能把《周易》理解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而孔子在这一点上做的应该是相对比较好的。

师:非常好。今天带《周易》来的是王博。早自习我看到了,有点意思啊。好,同学们讲的都有贡献。(出示幻灯片)这些知识,还是要复习一下。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也就是现在哪里?

生(齐说):山东曲阜。

师:一个你这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

师: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不要仅局限于儒家,刚才王博发言的贡献就是这个。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注意他不是“金铎”,为什么?

师生(齐说):出身。

师: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儒家思想对中国及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韩国、日本等地区影响深远,这些地区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说到孔子的成就,我们有几个同学谈及了,(出示幻灯片)存传古代文献,修授讲传《六艺》。奠定儒家学派,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影响政权统治,从汉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代的(师生齐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中国的政治走势有极深的影响。首开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何为“愤”?郁结于心。何为“悱”?想说说不出来。不到这个时候,不启发你。涵养社会风尚,仁义礼智信,正人君子,从孔子始。(出示幻灯片)好,谁给大家读一下《孔子世家赞》。司马迁为孔子做传,《孔子世家》全文,近万言。但我们今天窥一斑想见全豹,只看《孔子世家赞》。哪个同学来读一下?充满信心的读。

生:(朗读课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侯,中国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第二环节:琢磨零金碎玉,准确解读词句

 

师:后两句读得特别好。在读音方面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应该是景行(háng)行(xíng)止,书下注释里说“景行”是大道的意思。在古汉语字典里写“行”有路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景行(háng)行(xíng)止。

师:言之有据。正确。前者为道、路,后者为行、走,引申为效法。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齐读课文)。

师:很好。一本古汉语字典在手,不用请教老师,它比老师渊博。我们自读、研读这样一篇接近140字的短文,一定是有能力用自己的语言疏通的,哪个同学完成了,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生:我认为,正如《诗经》中所说的,高耸的山峰令人仰慕,高尚的品德为人所效仿。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但是我的心却向往达到那个境界。当我读孔子的作品的时候,就能想到他的为人处世的品行,当我到鲁国的时候,我看到孔子的庙堂里车子衣服等礼器,这些后人都是以当时的习惯对他的家人以礼相待。我在那里徘徊了很久,不想离开。天底下能称君称王的人很多,能被称为贤者的人也很多,当时非常荣光,等到死之后也就不过如此、销声匿迹了。孔子是一介百姓,却传了十余代,而为各代的学者所尊奉,不论是天子或者是王侯,他们都认为,中国的《六艺》是在孔子这里得到了调和取正,所以说孔子真可谓是最圣贤的人。

师:不错。有几个地方处理的很有才气。“不过如此”“尊奉”,表达的都非常准确。但是我觉得也有不尽准确的地方,纠正。

生:老师,我认为他这个“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的“以时”翻译的有问题,“以时”应该是按时的意思。

师:嗯。我还是不太愿意用“翻译”这个词来面对我们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去疏通,可以去解读,可以去消化,可以去理解,能不能尽量不接触翻译,虽然大家都这么说,这是我个人观点,跟大家交流,你可以接着用。按时,到时间了,就一定去做。“习礼”呢?

生(齐说):演习礼仪。

师:很好,纠正非常必要。习,本意为什么?

生:……

师:古汉语字典,翻得不透。习,本意为什么?

生:(翻字典)

师:鸟学飞翔。所以习就是学习的意思,就是演练的意思。还有一个细节,“庙堂、车服、礼器”都是我看的内容,而不是在庙堂之上。然后我们看车服、礼器”不是车服之类的礼器,是车子、服饰还有礼器,都是按当年孔子用过和倡导的形态保存下来的。还有要纠正的吗?

生:中国此时指的是全国,意思就是说自天子一直到百姓,全国人说这个《六艺》的都是调和取正于孔子,而不是中华民族。

师:好。

生:我认为这个中国指的是中州或者中原。因为在文言中,这个词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发源的地带,这个时候文化是比较昌盛的,所以这个“中国”应该是指河南、河北,到长江以北的这一段地区。

师:非常好。咱们的交流产生了共鸣。石老师在读这篇短文的时候也关注了“中国”。查找了一下,“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黄河流域,而“中国”引申的意思也是指在中原地区华夏族的政权。现在我们说“中国”,当然不一样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是在古书中的“中国”都指的是华夏文明繁盛的中原地区。现在我们确定以下词语的意思。(幻灯片:景、行、适、去、没、已、布衣、宗、折中、祗)

生:“景”是指大。因为注释景行是大道的意思。

师:好,“景”是大的意思。

生:“行”应该是第二个“行”,书下注释给的是效法的意思。

师:第一个念háng是大路、道的意思。接着来。

生:“适”是去,往的意思。

师:适鲁。去。

生:“去”是表示离开。

师:“去”是我们现在的离开。

生:“没”应该是消失。

师:“没则已焉”,“消失”,对吗?

生(齐说):死亡。

生:“已”是停止完结。“布衣”是指平民。“宗”是指尊奉。“折中”是指调和取正。“祗”应该是恭敬。

师:好。基本准确。“布衣”,书下注释说的更形象一些,指没有官职的人。再确认一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生看书)

师:好。有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对我们现世有影响力的成语呢?(幻灯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乡往之)我找了这两个,大家找的是吗?

生:是。

生:“高山仰止”是说高尚的品质。“心乡往之”是说对美好的或者高尚的人或者事物的向往。

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指仰望着高山向往着大德,引申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

师:好。更准确。(幻灯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望高山,效行大道,引申的意思是景仰德高行明者,简略为高山景行。有一个更简略的,两个字,我们现在常用,其实就是从这句话来的。

生:现在常用的就是“景仰”一词。

师:带着对词句的理解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第三环节:交流文章主旨,补充文化常识

 

师:为孔子做传,还要位列世家,司马迁的理由是什么?请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生:我认为是“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师: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子是一介平民,但是他的思想却能够向后延传十余世,学者都尊奉他。

师:一介布衣却成学界泰斗。好,还有没有。

生:我找到的是“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我们读孔子的书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他的品格的高尚与伟大。这能够体现孔子的精神影响。

师:好,他的书让我们瞻仰他的思想。

生:“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从天子到王侯,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夫子的话为准则,评价孔夫子是至圣,对孔子评价很高。

师:(板书:布衣至圣)都要以孔子为标准来衡量,他实在是圣人中的圣人,最高的圣者。布衣至圣,位列世家。

生:我找到的是“虽不能至,然心往之。”司马迁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思想境界,但是他渴望可以无限的接近孔子的思想境界。

师:(板书:心乡往之)让人心驰神往,梦寐以求。“心乡往之”是特别能代表司马迁的情感和追求的语句。还有吗?

生:就是开头写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高山”和“景行”,他把孔子比喻成巍峨的高山和宽阔的大路。

师:(板书:高山景行)如此高山景行,怎不令人心乡往之。

师:带着对孔子的景仰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生:(朗读文章)

师:(出示幻灯片)《孔子世家赞》,哪个同学研读了“世家”?我们必须了解的,常识性的,以前我们学《史记》就知道的,世家是哪一类人的传记?

生:诸侯。

师:诸侯。不是将相。诸侯和将相不一样,将相的传记放在哪?

生:列传。

师:诸侯是有王爵的,注意区别,是真正的贵族。世家,是诸侯的传记。《史记》一共有多少篇世家呢?

生: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二本纪。

师:(幻灯片)《史记》共三十世家,它是诸侯的传记,而在这里,也暗示我们,孔子的地位堪比王侯。诸侯这个位置才有资格祭祀五庙。哪五庙呢?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

师:我们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人记事,尤其是刻画人物,有什么启发,如果我们写文章要向它学点什么?

生:我们写人记事之后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师: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这种情感和观点是有血肉的,这样才是有感染力的。

生: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如说“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就是对他的一些儒家弟子对礼仪的这种尊崇、尊奉来体现孔子对礼仪的这种推崇对后世的影响。

师:很好,其实抒情议论不是架空的,是和叙事描写相结合的。一定要有具体的情境来抒情议论,而这个具体的情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侧面的。说到具体的情境,我再考大家一个词,这个词是“世”(幻灯片)。这个词在文章的哪个地方出现了?

生:传十余世

生: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我大概查了一下司马迁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公元前一二百年,孔子生卒年是公元前四五百年,其中大概隔了就是三百年左右,所以传十余世,应该是十个三十年。

师:好。人,三十而立,三十年就是一代人了。(幻灯片)三十年为一世,这个要注意,传十余世,是很科学的一个说法。孔子的生卒年我们记住了。再背一遍。

生: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师:而司马迁也值得我们记住。一个是至圣,一个是史圣。他生于大约公元前145年,卒于大约公元前87年,与孔子相距四百年,那岂不是十余世?这十余世,学者都宗法孔子,历经十余世,孔子依然让自己的思想兴盛不衰。还有个常识该刻意积累、刻意关注,你知道“夫子”是指谁吧?

生(齐说):孔子。

师:好。(出示幻灯)“夫子”本是男子的尊称,而孔子的弟子都愿意尊称孔子为夫子,所以慢慢的“夫子”就成了孔子专属的尊称,后世尊称为孔夫子。(出示幻灯片)《六艺》指哪六艺?

生(齐说):《诗》《书》《礼》《乐》《易》《春秋》。

师:(出示幻灯片)这里的六艺,指的是六本经书,《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这是《汉书·艺文志》里面的一段话。就是这五本书,它呈现的重点,分别是儒家学说的什么?

生(齐说):仁义礼智信。

师:如此演绎,可以妄言:《易》以晓天,道之法也。其实《周易》是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王博,什么事?

生:就是生活的道理。

师:生活的道理?

生:就是我们要怎么活着。真正要明白我们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这里都有,它主要谈的是一种志向,主要是精神层面上,就是我们要更注重自己精神上的追求,然后我们才能得到人生的充实。

师:这里有我们熟悉的。哪一句内容上特别熟悉?

生:诗以正言。

师:不学诗,无以言。不熟悉的,大家在以后的阅读、研读中自己去学习。

 

第四环节:结合相关文章,思辨民族信仰

 

师:司马迁认为孔子是我们华夏文化的高山景行,值得我个人“心乡往之”,他是我们的“布衣至圣”,至高的人才和精神领袖。但是在明代啊,李贽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叫《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也就是下面我们要研读的一篇短文。他这样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文言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应该是大致明白了,你觉得李贽话语中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是和司马迁一样的观点,尊奉孔子为至圣,还是哪一种观点?

生:我觉得李贽这里说的他并不真以为孔子为大圣。他认为说孔子为大圣这个话是孔子自己说的。孔子自己说,这些儒先就以孔子的话为教导。

师:可是孔子可没那么说呀,孔子说的是什么?“圣则吾不能”。那李贽怎么说?

生(齐说):是居谦也

师:看来是孔子摆出谦虚的样子,假作而已,原来孔子已经暗示我们了,他是圣人。那好,看来李贽他认为之所以推崇孔子为至圣大圣,那是因为本来孔子就那么说了,而后学呢跟着孔子这么说,我们什么也不懂,跟着父师学着说,父师呢是跟着他的父师学的,其实谁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孔子是大圣。那什么是异端呢?老子的学说是异端,佛家的学说是异端,那也是因为孔子说的要“攻乎异端”。我们学《论语》了,“攻乎异端”的意思是去批评,这是一种理解,批评异端的邪说。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要去学习,“攻”有学习的意思。你愿意理解为什么呢?你认为孔子的观点是攻击还是学习呢?

生(齐说):学习。

师:可是后面都有句话,“斯害也已”,无论是你批评还是学习,都是有害的。那么后人就盲目的解读为孔子说的就是老佛。那么李贽的观点你赞同呢?还是司马迁的观点你赞同呢?时至今日,又过了两千多年了,我们今天怎么看孔子呢?你认为孔子是至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我是赞同司马迁的观点。因为我在这个《孔子世家赞》中找到了八个字,当时则荣,没则已焉”,我们发现,孔子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他的思想仍然流传于现在,我们都去学习他去景仰他。

师:你这样尊崇孔子是不是因为你的老师或你的父辈尊崇呢?

师:你来说吧,方冬昊。

生:我首先认为,孔子思想是被后人有所发展的。孔子思想本身也是很好的,但他也是有局限性的。他说要去复周礼,而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礼已经不局限于周礼,我们所推崇的仁和术也不局限于孔子,它是一个更加推广性的,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蔓延。而李贽所说的这个……

师:应该说是发展。

生:对,发展,而当时孔子也是不反对有鬼神之说的。但他说要“敬而远之”,他说要跟鬼神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

师:你保持没有?

(众生笑)

生:渐入佳境。

师:渐入佳境(众生笑)那曾经不保持吗?追问你一句,你说孔子思想有局限性,谁的思想能没有局限性呢?

生: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所以说他……

师:那你为什么要求孔子没有局限性呢?

生:作为一个至圣,

(众生笑)

师:回答错误。你应该回答的是,我没有要求孔子没有局限性。我只是强调,他也有局限性。你坐。不要被人家问蒙了。注意保持你思维的清醒,很重要。

生: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一个毛病,就是爱走极端,比如说从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有必要么?

生:我觉得这个必要性不大,把整个孔子儒家思想……

师:我一问“有必要么”你马上就说必要性不大。

生:因为孔子他的思想就算方冬昊所说他是有局限性的,而其他思想,比如说法家对于治国,法制这一方面是有帮助的。

师:其实韩非子法家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也是从孔子来的。好接着说。

生:大概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段,比如新文化运动,就是基本上完全的否定了孔子。包括到现在我们有开始推崇孔子,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盲目的推崇,正如李贽说的我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孔子是至圣,但是可能我们有的时候就没有去想为什么会被人们推崇为至圣,他的思想里有哪些闪光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我们去汲取的地方。

生:我还是比较尊崇司马迁的观点的。因为我认为,中国人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信仰,而能够到达一个信仰这个高度的,我觉得,以现在这个中华文化发展程度上来说,孔子应该是被所有的中华儿女所信仰的,(教师板书:民族信仰)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一个集体的大目标,但他可以在这一目标上给予一些修改,我们应该推出这样一个人来作为我们的典范,让我们可以有前进的方向。孔子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说要学习孔子,但不是要把所有《论语》的观点全部赞成,也不一定是肯定孔子这个人就是至圣他没有缺点,我们应该想的是,我们现在血液里有儒家的思想,孔子的灵魂也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些地位或者有一些表现。

师:为你喝彩。因为你谈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民族信仰危机的问题。司马迁之所以能称之为史圣,是有道理的。在那个时代,他尊奉孔子为至圣,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民族应该有一个人来引领民族的信仰,孔子可以。所以他用近万言来书写孔子的生平,这在任何一个帝王的篇幅中也是少见的。

师:(出示幻灯片)“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首先有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凄凉,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当北大教授《丧家狗》的著作问世的时候,一片哗然。实际上,哗然者还是没有读《孔子世家》。《孔子世家》中写的很清楚,(出示幻灯片)“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哪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解读一下孔子的最后一句话?

生:把我比喻成丧家之狗,这个比喻太恰切了,太恰切了。

师: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怕做这样的丧家之狗,只要我们心中有家园。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一个有精神家园的人。孔子是这样的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

 

第五环节:展示学生佳作,碰撞心灵花火

 

师:时隔两千多年,如果我们再为孔子做赞,同学们是怎么写的呢?昨天每个同学都成文了。一起来交流,张琪。

生:余赞曰:仲尼至圣,未有疑乎是,修身齐家,传道授渔:朝闻夕死,遗后世以求真之坚定,治学之虔诚;富贵浮云,传后世以原则至上,不可为利趋之,为惑诱之;死守善道,告后世“仁”“善”为立人之基,立足之本;乐山乐水,教后世以自然之法,天人合一;在齐闻韶,输后世以礼乐之婉转悠扬,陶其性,冶其情,无邪之思洋洋乎盈耳哉!真乃至圣也,如今我辈喟然叹逝者如斯,却看千古儒家文明,不舍昼夜。(掌声热烈)

师:濮湜。

生:启太古之蒙沌,济苍生之愚昧。始中州之人未知学,夫子以七十二高徒、三千余弟子广播智慧之星火,传儒家之正教。除百杂,并异端,融铸汉唐之隆,成就明清之盛。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非为古代,今东亚经济繁荣,发展迅速,乃有学者指出儒家伦理之助推作用,可见夫子之学可参天地,关盛衰,贯古今,被中外,恩泽所至文明开化,教义所推国民富强!夫子可谓真仁善者也!(掌声热烈)

师:陈浩东。

生:勇哉刘邦,仗二尺剑怒斩白蛇,终就两汉之霸业,存四百年而亡;圣哉孔子,捧万卷书周游列国,始成儒家之经典,立数千年而不倒。“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孔子之至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孔子之至义也;“席不正,不坐”,此孔子之至礼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孔子之至智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孔子之至信也。观孔子之为人,至仁,至义,至礼,至智,至信,所以为至圣也。(掌声热烈)

师:至仁、至礼。至信,何不至圣啊?说的好。我们再说下去肯定是吃不上饭了(午休时间已到),但是如果我们不上这样一节接近60分钟的长课,我们也是很担心我们将来没饭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捧一卷《论语》入世?如果我们心中有仁,心中就自有天地,一如孔子。下课。


七槐子心目中的比较好的初中文言课。希望浏览一下,谢谢。张玉新先生的点赞,我正在找寻,他也是我的好朋友。头绪多,找不见,欠一个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