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
2014-03-25 | 阅:  转:  |  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25=25’)

1、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性、(普及性)性和(发展性)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的发展。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7、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8、《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和(?????)。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也应包括(???????)和(????????)。

3、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与(?????)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与(?????)。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与(??????)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等活动过程。

5、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与(?????)的有机结合。

7、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年级、第二学段为(???)年级、第三学段为(???)年级。

8、《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9、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

1、《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请具体解释这些目标动词的含义。

?

?

?

?2、请简述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

?3、什么是数感、符号意识?

?

4、什么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

5、小学数学教学以前强调扎实“双基”,《标准》修改稿则明确突出“四基”,请写出“四基”的内容。

?

6、请写出《标准》修改稿对你所处的学段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要求。

?测后调查(在符合你实际情况的项目后打“√”)

作为指导我们日常教学的必备纲领性文件,你认为自己对《标准》修改稿做到了:

一点不了解()很少了解()经常阅读()深入领会(?)

案例1:《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开始的。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始)。

??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

案例2:?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进位加法中有这样一个片断:35+7=

3?5

+??7

————

4?2

???当学生完成了竖式计算教师针对书写进行评价时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1: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

???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

???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

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师:你们的看法都有道理但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把它写在十位上这样我在加的时候就不会出错。如果把它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我会糊涂:它到底是个位的点呢还是十位的点呢?

???……

?问题:你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形成;(3)概念的运用。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讲解:(1)概念的引入:根据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只是对于乘法的定律,在计算时,很多时候会遇到乘法和加法相结合的式子,如(21+14)×3。(2)概念的形成:通过让学生计算,归纳发现乘法分配律。比较大小:(32+11)×532×5+11×5(26+17)×226×2+17×2学生通过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即(a+b)×c=a×c+b×c。(3)概念的运用:通过运用概念达到掌握此概念的目的。计算下题:(35+12)×10(25+12.5)×8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乘法分配律会很快得到结果,比先算括号里两个数的和再乘外面的数要快的多,从而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会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掌握了概念。分析建议:张教师主要用了抽象与概括的思想方法;李老师用了教学模型的方法,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模型的解,最后用这一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从这方面加以论述。

献花(0)
+1
(本文系中华库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