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丰县大沙河畔李卫墓

 我的乡间小道 2014-03-26

今天很多人对清代名臣李卫的认识,多是通过《雍正王朝》或是《李卫当官》这些电视剧。其实真正的李卫并非二月河先生笔下的只知姓氏不知家是哪里的小乞丐“狗儿”;也非《李卫当官》中为救母命假冒钦差而目不识丁的江湖小混混。他荣遇三朝,声名功绩存于国家与地方的各类史书里,他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重臣,雍正嘴边的“模范督抚”。

大沙河畔李卫墓 

     

    “三朝荣遇宠,九塬佳城深”。季春的丰县大沙河畔,草木葱郁,鸟语花香。清代雍正重臣、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直隶总督李卫的墓就坐落于大沙河镇政府东二百米的大观园内。

  大观园中有一座名为“宫保府”的仿古建筑。过宫保府前殿行百余米,即为宫保府的主殿,门口红色木柱上镌刻着雍正皇帝于雍正七年(1729年)所赐李卫的一副对联,上联为“诚孚中外政教本公清”,下联是“治洽东南吏民尊表范”,横批“公正廉干”。沿主殿后面苹果园中一条蜿蜒的石径东北约行百米许,即到李卫墓。墓是近年在原址附近新砌的,几通明代的墓碑告诉我们,其实这片墓地很古老。

  根据诸多的典籍,我们梳理出了关于他的简要生平事迹。

  李卫,字又玠,号恰亭,江苏丰县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正月初一日,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二十二日。祖籍河北正定,一世祖李七(正居)元末迁居丰县程子院(今梁寨镇李新集)繁衍生息,渐渐发展成为彭城望族。

李卫为李七第四子李让后裔,与清代状元李蟠同为彭城李氏十一世孙。此支以军功起家,袭锦衣卫千户。李卫的曾祖父李从任和祖父李藻皆以义名闻乡里。李卫十岁时,父亲李宗靖去世,变成了少孤。他读书不求甚解,却过目而终身不忘,喜好习武,“尤锐意经世之务”。

  于是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以国子监学生的身份,李卫被选用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由于他清廉拒贿,得到时任兵部侍郎的田从典的赏识,康熙五十八年升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对于旧日陋规,一点也不沾染。有一年,山西闹饥荒,他随从部御史朱轼前往救灾,全心全意地办理,救活了很多人。任务完成后,朱轼看到他才能超群,操守清廉,便推荐他任直隶巡道,抚臣又奏保留任。

  雍正元年,授云南驿盐道,由于母亲年老,不愿就任。雍正皇帝下谕说:“朕新政,万里外边疆重地,无信任的人委派,你千万不能推辞!”还勉励他到任以后,要澄清吏治,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不论本省及外省事件、各地各级官吏的好坏,只要了解到情况,便可以随时报上来。他到云南,便详查盐务,根据情况肃清了几十年的积弊。凡有所建立无不据实陈奏。不久,升任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兼管铜厂。

  李卫后来做浙江巡抚时,雍正皇帝赐花翎,又御笔写了“永锡康宁”四个大字以及人参、貂皮和一些华丽的丝织品赠给他的母亲。由于政绩显著,雍正丁未年,升任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并兼管盐政以及江苏七府、五州的督辅事宜。担当如此大任,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奉诏入京,赐他尚方宝剑、珍膳,命游览御花园,遣画工为他画像图公状貌,以示眷异。晋阶兵部尚书,回任途中,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请终丧。雍正温旨慰留,不久加太子少保衔,调军机处,允许“骑马入紫禁城”,继而又任刑部尚书、直隶总督。

  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帝召见李卫,对他说:“尔(卫)累任封疆,实心办事,勇往直前,无所瞻顾”。赠先帝所遗“朝珠杂佩,珊蝴、荷囊”两匣,并赐其长子李星垣为武探花,并且把治理北方水害得任务交给了他。李卫亲勘河道,行程三千里,终因积劳成疾,病逝。李卫死后,乾隆派大臣驰往李卫家乡丰县“酬奠茶酒”,并下令,所过州县奠祭护送,葬于县南杨家集之东赐茔,大学士张廷玉为其铭,谥号“敏达”。乾隆五年,入祀贤良祠。

  李卫是一位文治武略、政绩不凡的封建官吏,一生清正廉洁,不仅深得朝廷宠信重用,而且深受老百姓拥戴,从以下的几个小事情可以看出一斑。

  李卫疾恶如仇,任直隶总督之初,因总河朱藻诈欺不端行为,李卫即劾之,使之获罪。当时大将军年羹尧、河东总督田文镜、九门提督鄂尔奇、管户部果亲王皆隆赫柄用一时人物。但李卫动辄即弹之劾之摇撼之,并且每弹劾权贵,待拜疏后必令人抄一份以示被弹劾者。虽被弹者有动有不动,但李卫此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之举,深得当时士林赞许。

  李卫在任浙江巡抚时,曾让人修浙江志、建书院,并赠送钱粮。此时恰逢浙江文字逆案屡发,杭州汪景祺、查嗣廷等均以诽谤朝廷罪被杀,而石门吕留良的学生曾静又出了事,雍正大怒,欲停浙江人科举应试。这时的李卫外严内宽,教督于下,并劝说于上。使得浙人未生激变,而雍正亦回心转意。庚戊殿试,前三名都是浙江人,由是浙江的文人士子对他的义行感激不尽。

  朱轼抚浙江时,以儒家礼学治之,考古例,循古法,又禁灯棚水嬉、妇游山等,弄得市井之家驰担闭户,心中愁苦不堪,市面一片萧条。李卫虽受知于朱轼,但为政不与相向。抚浙后听从民意,允许女子逢春秋时节、赛会、迎神可出户耍玩。春暖花开时亦与民同乐。

  李卫曾疏浚西湖三十里,并增修庙祠,植红桃绿柳。暖春时节,堤柳尽花,水亭风台,金波明耀。李卫就餐之后便跨马而出清波门,携文案坐亭子湾办理公务。文武幕僚即在湖光山色间禀请意旨,一时间歌舞升平。雍正十二年,已督直隶的李卫同户部尚书海望一起勘海塘至浙江时,远近村民以为李卫“前度刘郎今又来”来抚浙,额手相迎,欢声震天。朱轼闻之叹曰:“古人云,观徐、傅言论,不复以学问为长。斯言信矣!”

  当然,人无完人,李卫缺点不少,诸如恃才傲物,对上司无礼,在自己的执事牌子书写“钦用”,有时也接受礼物等。为此,雍正也曾多次告诫他“嗣后极宜谦恭持已,和平接物。川马、古董之收受,俱当检点。两面‘钦用’牌,不可以已乎!是皆小人逞志之态,何须乃尔。其克慎毋忽。”并且很严肃的警告他“书云习与性成,若不痛自刻责,未易改除。将来必以此受累,后悔何及!”在浙江任上,李卫还在西湖花神庙自范像并及其妻妾,号“湖山神位”。诸如此类的荒唐事情没少发生。

  但是,这一些,都不足以影响雍正对李卫的信任。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

    很可惜的是,1969年冬,李卫的墓在当地乡政府某个小吏的带领下,附近祠堂村的民兵一拥而上,李卫墓就这样被掘,幸好,出土的黄金帽顶、凤冠、玉带被南京来的几个专家以研究为名带走,应该是丰县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这些文物成为了今天南京博物院的珍贵展品。

  乾隆四年十一月初二日,乾隆皇帝亲赐在其墓前立圣旨碑一座,圣旨碑正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恭谨严整,气势恢宏。四周均有浮雕,上下为莲花,左右为游龙戏珠。圣旨碑厚0.34米、宽1.20米、全高4.86米,基座为石雕赑屃、碑头二龙戏珠浮雕, 高大巍峨,雕刻精美。乾隆五年十月初七日立墓碑一座,形制与圣旨相同碑同。墓毁后,两通石碑被存于县博物馆。

    生逢其世,恰逢贵人,是李卫的一大幸事。死后虽遭掘墓,但是他身上的毛病在现代人看来恰恰是闪光点,这些毛病拉近了清官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于是成了被发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的好材料。电视剧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更是他生前想不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