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 | 上海六大高校毕业生去向比一比2014-03-23 自主招生信息平台 重点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平台原创发布 教育部一声令下,各大高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最近集中发布。深入分析报告内容,可以为高中生选择理想大学提供一些参考。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上海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六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本科生就业情况。 交大就业率最高,财大意外垫底 受宏观经济拖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不佳。但对于绝大多数名校毕业生而言,一份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 数据显示,如以学校整体计,除财大外的五所高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其中以交大的97.45%最高,而一向就业数据亮眼的财大今年突降,则让人有些意外。但如果将华师大的非师范生与师范生(后者就业率高达99.72%)拆分,则非师范生就业率92.18%排在六校之末。 报告中提供的性别比数据,是不少高中生很关心的内容。数据显示,复旦“1男1女”,交大、同济“2男1女”,财大“1男2女”,上外“1男4女”。华师大报告中未公布该数据,但据此前媒体报道,该校男女生约为三七开,男生的稀缺度介于财大和上外之间。 表1 各校本科毕业生基本情况
* 华师大第二行为非师范生数据。 复旦交大六成学生继续深造 数据显示,升学与就业之比,复旦、交大约为6比4,同济、华师(非师范生)约为45比55,财大、上外约为3比7。 也就是说,复旦、交大六成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而不是直接工作,财大、上外则正好相反。 复旦报告指出,该校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比例在过去十年逐步上升。2003年仅为10%左右,2009年突破20%,2013年上摸30%。 同济报告指出,该校近年来出国(境)比例也有抬头之势。从2011年的16.76%,2012年的20.24%,上升到去年的22.65%。 上外报告指出,该校2008年以来出国(境)人数逐年上升,近三年来趋于稳定,每年为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 表2 本科生就业结构(单位:%)
* 考虑到师范类学生就业特点,从可比性出发,表中华东师大数据为非师范类学生情况。 财大毕业生六成流向“泛经管” 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学生中,进入国企、外企比例最高的都是财大;复旦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他两校未公布同口径数据)。 表中“外企”的官方称谓是“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未列出的其他类型还有中小企业、医疗单位、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等。 表3 本科生主要就业类型(单位:%)
因专业设置不同,各校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有所不用。但因面对同样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又体现出一定的共性。 复旦毕业生的前三大流向为:现代专业服务业(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18.45%,金融业17.41%,IT、通讯、电子业13.78%。 交大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78%,制造业15.57%,金融业15.24%,信息服务业12.63%。排在第一的卫生领域,应是医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财大毕业生“泛经管”去向占到六成,其中金融业40.81%,会计师事务所20.20%,另有咨询业7.28%。 财大报告还提供了具体岗位数据。就业的本科生中,单单审计岗位就占到23.58%,其次为银行职员/业务13.41%,财务/出纳/会计11.99%。与之相比,该校硕士生只有7.88%从事审计业务,而从事行业研究/投资分析、资信评估/风险管理的比例则远高于本科生。 上外毕业生首选信息与咨询服务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为主),占到27.18%,其次为金融业(银行、证券公司为主)12.69%,再次为商业经纪与代理业6.92%。 复旦交大毕业生留学质量PK 接下来的数据,只有复旦、交大两所名校才敢“亮底牌”了。 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指标性名校”看,复旦、交大毕业生出国质量难分轩轾。考虑到复旦本科毕业生规模为交大的四分之三,仍是复旦略占优势。 但是,在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工科名校,交大均以压倒性优势胜过复旦。 据不少毕业生反映,由于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这两年国内本科生想要申到国外好学校,难度越来越大。所以,留学的起点选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高中生朋友们恐怕要好好想一想了。 下表中,我们对比了获得英美头牌名校录取的复旦、交大本科生人数,同时也纳入了大家较关心的部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高校数据。 表4 复旦、交大本科生名校留学 (包括攻读硕士和博士)人数对比
复旦交大毕业生世界500强就业人数PK 就业数据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下面,我们对比了复旦、交大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人数。 由于两校报告统计口径不同,我们只能挑选部分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且只呈现两校本、硕、博的总体情况。复旦本、硕、博毕业生总人数7805人,交大8637人,约为1:1.11。 数据显示,复旦进入金融业的人数高于交大,但在能源、制造、信息技术业就业的人数远低于交大,映射出两所高校不同的专业结构。 这说明,尽管对本科生而言,专业、职业、行业的关联度、也即俗称的“专业对口”比例在降低,但“出身背景”仍然对求职选择影响深远。 表5 复旦、交大毕业生(本、硕、博) 进入世界500强就业人数对比
本文由重点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平台原创发布。复旦交大等上海高校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至http://pan.baidu.com/s/1gd7kWAv(区分大小写)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