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和他的女人们

 逸心茶舍 2014-03-27

红袖添香    名士风流

——苏东坡和他的女人们

苏东坡出身于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家庭,7岁知书,10岁能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在诗、文、词之文学创作方面有骄人的成绩,而且还擅长绘画、书法等等。北宋词坛因为苏东坡的出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改变。在散文创作领域,他承继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推陈出新精神,倡导创作时“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随性情所至,自由表达,挥洒淋漓,以达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同前)的艺术效果。在诗歌创作领域,他同样不拘一格,袒露心胸,“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以至于“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赵翼《瓯北诗话》)。继欧阳修之后,苏东坡最终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

说起苏东坡都知道他是豪放派的代表,其实他词作更多的是“婉约”,“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作为居士的苏东坡并没有摆脱人世的情感,在《东坡乐府》中描写儿女情、妇女态的婉约绮丽细腻温柔词阵并不少见,而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菩萨蛮》:

玉笙不受朱唇暖,离声接咽胸填满,遗恨儿千秋,恩留人不留。他年京国酒。浊泪攀枯柳。莫唱短因缘,长安远似天。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而年前,他因与统治者政见不合而外迁杭州。词作抒写的是女子因所爱离去的无限惜别之情,而词中女子所爱将去的“京国”少长安”是朝廷政治中心的代名词。结合词人的经历,我们有理由推断,词作在女子的别离情怀中,暗示出作者横遭排挤,有志难伸的身世之慨。

纵观东坡先生的飘零身世,纵有绝世文采仍难逃政治的排挤。苏东坡仕途坎坷,但是命中却是桃花盛开,才子风流,天下女子景仰不已。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找一个像苏轼的情郎,只为享受那段催人断肠的真情。宋时文人,遍游青楼,面对姹紫嫣红,又是曾经沧海,男人,谁还能像苏轼那样多情又专情,雅量高致,与其花前月下、品诗论词,相守相知相痴,是天下女人的梦想。

 

一、妻妾:悲惋绝唱

 

王弗:相对无言泪千行

 

 

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妻子王氏一往情深,一曲《江城子》令人潸然泪下。

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的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直互补,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苏轼是一个没花花肠子的主儿,固守着“世间无恶人”的信条。王弗时时提醒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还在屏风后,听苏轼和客人的谈话,帮苏轼辨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只和苏轼共同生活了11年,因病早逝。苏轼从京城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

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江城子》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前小序说:“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苏轼知密州,年四十。十年以前,妻子王弗病逝。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小序标明词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词人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词人对亡妻朝思暮想、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王闰之:宦海浮沉心相依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10年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红颜知己最识君
 

称为苏轼红颜知己,陪伴他余生的女子,也姓王,叫王朝云。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2岁的歌妓被送给苏轼做丫鬟,此后一直陪伴在苏轼身边22年。这是一个多才多艺,聪明绝顶的女子。不幸的是,她陪伴苏轼走过的是最艰难的道路,直到流放岭南。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看出朝云对苏轼的理解,一天,苏轼托着肚子问旁边的人:“知道这里都是什么?”友人说是一肚子的学问或文章,朝云却说“那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苏轼听后哈哈大笑。

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朝云长斋奉佛后从东坡卒于惠州,临终,朗诵金刚偈毕而后没,东坡作《西江月》寄意咏梅,以吊之曰: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凤海鸟,一名倒挂子,好倒挂其身于百花枝上,素面翻嫌粉宛,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己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又作一律曰

不学杨枝白乐天,且随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方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垆为活计,舞衫歌扇旧如缘。

丹成别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二、歌妓:红袖添香

在宋代特殊世风下,词人与歌妓交往频繁。歌妓本身时而受宠时而见弃的命运与词人的政治遭遇存在某种隐然的相似之处。苏轼在与歌妓交往中时常就有情感的共鸣。

清人阮葵生在《茶馀客话》中说:“东坡生平不耽酒色,而亦与妓游。”话说得平缓,有偏爱之意。其实,苏学士与歌妓交游颇亲密而频繁,这是史有记载的。他与歌妓们一起饮酒、吟诗、猜谜、做游戏,甚至参禅。他为歌妓们的扇面题词,为她们写歌词,甚至教她们书法、绘画。携妓郊游,更是苏轼常演的节目,请看武原《词解妓困》中的描写:“在杭州任职期间,每遇到春和景明的假日,便约客数人,携妓若干,泛舟于碧波之上,并放任自流,让大家各觅山水佳处,尽情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过午以后,鸣锣集合,再去歌馆酒楼,唱歌饮酒,一直狂欢到顶点方休。到二更时分,列队回城,前后灯光通明,赶夜市的市民夹道聚观,热闹非凡。这是当时的时尚和社会风气。”(《诗词掌故丛书》157页)

苏轼在这些场合,与歌妓们嬉戏豪饮,常笑得前仰后合,喝得酩酊大醉。此时,也是他妙语联珠,写出好诗词的时候。但有一点,他与歌妓交游跟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无行文人是迥然不同的。他没把她们当成玩偶,没任意侮辱、作践她们,而是欣赏其才艺,怜惜其遭遇,尊重她们的人格,为她们常弹同情之泪,甚至为歌妓排难、解困而尽力。且看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记载:

坡昔过京口,官妓郑容、高莹二人尝侍宴,坡喜之。二妓间请于坡,欲为脱籍(落籍从良),坡许之而终不为言。及临别,二妓复之船所恳之,坡曰:“尔当持我之词以往,太守一见,便知其意。”

词名《减字木兰花》,是写给南徐太守林子中的: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时堕帻。落笔生花,籍甚声名独我公。高山白草,莹雪肌肤那耐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全词没有直接请求之语,而是以游戏笔墨巧妙表达意愿。古人戏写藏头诗,这里可以说是藏头词,每句头一字连读不就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吗?而全词内容却是闲聊,大意是东道主郑庄好客且宽容,饮酒时我几次头巾掉落他也不见怪。他才思敏捷,笔下生风,名声颇大。歌妓们天姿玉质像高山白雪极易消融,难葆青春。这南徐美好之夜,湖面月光皎洁。南徐太守看了赫赫有名的苏轼这首词,很快就把两位歌妓的从良问题解决了。

 

 

云英:一曲倾心声

 

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苏轼与友人游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船上的妇人近前与苏轼相会,说从小仰慕苏轼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苏轼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则故事显得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恋爱方式。这个深情美丽的姑娘出嫁前暗恋苏轼,但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多年之后,听到苏轼游西湖,抵不住心底感情的澎湃,在湖上献曲,是大胆、反叛的。然而,曲子未弹完,就悄然远去,却又有着古代女子的含蓄、委婉。这也使苏轼有了无尽的联想与怅惘。

 

邻女:寂寞沙洲冷
 

据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说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团练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女子很贤惠,每个晚上都在窗子下听苏轼读书。她的父母想给她提亲的时候,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也就是说非苏东坡不嫁。最后,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郁郁而终。苏轼知道后,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两句里,诗人营造了一个悲苦的气氛。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曾看见那潜隐的人儿独自在窗外徘徊呢?意指夜晚到窗外偷听吟咏的少女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像一只孤独缥缈的飞鸿消逝在天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待到苏轼发觉推窗,惊得那少女逃跑而去,叹息女子深埋在心底的爱与恨。

 

琴操:知音改红妆
 

琴操,乃钱塘名妓也。颇通佛书,解诗词, 东坡爱之。

苏东坡听琴操“画角声断斜阳”意境不俗,就问琴操能否改少游词韵?

于是琴操怀抱琵琶,转轴拨弦,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东坡不由得击掌为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音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一曲终了,围观者屏息无声。此词改得贴切,不仅把秦词中的离情别恨唱出,而且蕴含着琴操自己强作欢颜的悲惨身世。真是一唱三叹,令人潸然泪下。苏东坡心中暗暗衷叹琴操的不幸,便说道:“刚才听小姐唱歌,声情并茂,柔肠百转,真是才气横溢,身手不凡。对秦学士词的理解,可谓透入骨髓。可惜秦学士不在,我替秦学士拜谢知音了。”说着向琴操深深一揖,琴操连忙答礼说:

“想我琴操何等人,怎受得先生如此大礼。”

苏东坡说:“刚才是我试你,现在我愿你试我。你可随意出题,我当用古人诗句作答。”

琴操一听,知此人绝非凡夫俗子,就向东坡道了个万福说:“小女子愿拜先生为师。”

苏东坡还礼说:“即请出题。”琴操笑问:“先生,什么是湖中景?”

苏东坡答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什么是景中人?”

“裙拖六幅潇湘水,鬓带巫山一段云。”

“什么是人中意?”

“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此语一出,琴操皱皱眉头,她知道这位先生以古人喻己,于是请教道:“如此前景如何?”

苏东坡语轻意重,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一听,念及平日所受凌辱,百感交集,不由扑倒在东坡脚下。东坡连忙将她扶起,掏出一锭纹银说:“你先回去,若要从良,所需费用,当为你筹划。”

琴操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您,您就是苏太守……”她推开苏东坡的手说:“难为先生一片苦心,小女子茅塞顿开。我虽涉世未深,但已看透世态炎凉,我自有去处。”说罢,琴操脱下钗环,随手抛入湖中。走到湖边,掬一捧湖水,洗尽脂粉,然后向苏东坡深深一揖。

轻轻吟道:“探破红颜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清淡天和万缘寂,晨钟暮鼓古佛旁。”

说完,飘然而去。苏东坡看着她的背影,叹了一声说:“也罢,如此浑浊世界,更加风尘污秽,不如山谷清寂,泉水明净,做那冰清玉洁之人!”

苏东坡曾称她为“知己”,可是最终他仍然爱惜名声,不肯纳她为妾,琴操经苏东坡点化后大悟,遂削发为尼,苦志焚修,遂成证果。
 

秀兰:从良竟不允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惠风和畅,杨柳依依,望湖楼上花团锦簇,笙歌阵阵,杭州府衙的官员们欢聚一堂,饮酒赏春。所有色艺俱佳的歌妓都被召来歌舞助兴,只有一个名叫秀兰的女子始终不见露面,派人再三催促,这才姗姗来迟。苏轼问她为何迟到,她回答说:

"早起沐浴之后,忽觉有些困倦,靠在床头稍稍打了一个盹,朦胧间听到帘外敲门之声,急忙起米询问,原来是官府派人催我赴会,匆匆忙忙换衣整装,所以迟了。"

座中有位僚属钟情秀兰已久,见她迟迟不到,心中十分恼恨,他不相信秀兰的解释,断言她一定有什么私情隐事,秀兰含着眼泪极力分辩。适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籍手献座中。以示赔罪,谁知他暴跳如雷。厉声斥责她行为轻佻,愈发说出一些难听的话来。秀兰进退无据,惟有低头垂泪,默默饮泣。

对于这些命薄的女子,苏轼历来充满同情和怜惜。看到秀兰茫然无依的凄楚,心中很不好受。如何才能使她解脱眼前的窘迫呢?他略一沉吟,便叫手下递过文房四宝,落笔如风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令》叫秀兰给大家演唱。

秀兰接过稿纸细看,只觉同意清幽莹洁,感情纡回缠绵。语言丽而不俗,一时触动身世之感。她连忙擦了擦眼泪,慢捻琵琶,轻啭歌喉,唱道: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词意婉曲,耐人寻味,歌声清丽,声情并茂,所有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那位府僚也早已怒气全消,并且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而后悔。

据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载,苏轼此词是写自己侍妾榴花的。但由于苏轼写得超尘绝俗,品格特高,南宋人便认定其另有寄托。胡仔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邪?”(《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词中将这位女子写得清丽、高洁、孤傲,并以“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榴花相比,为人们的联想提供了基础,的确为南宋词之寄托开了先路。

《东坡诗话》载:后来名妓秀兰,亦求从良,坡公恐其去而杭城无绝色矣。乃判曰:

慕周南之化,其意诚可矜。

空冀北之群,所请良不允。

 

柔奴:心安是吾乡
 

苏轼曾作一首《定风波》赠友人侍妾,自序说:“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在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此词云。”词云:

常羡人间啄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犹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友人侍妾的回答太投合苏轼的脾胃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就是苏轼一直奉行的生活准则吗?所以,苏轼才在词中对这位奇女子大加赞赏,并对友人有如此出色的歌儿艳羡不已。苏轼特别强调以旷达的心胸对待生活磨难所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万里归来颜犹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豁达乐观,对身心健康都特别有利。苏轼对歌儿舞女的赏识就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的容颜、声技,还因为她的心胸、气度。

 

盼盼:情寄窈窕娘

 

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

此间,苏轼有篇著名的词作,调寄《永遇乐》,题为“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词的下半阕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徐州歌妓马盼盼的。

盼盼十分喜欢苏轼的书法,一直模仿苏轼写字。后来苏轼打算亲笔书写其弟所作的《黄楼赋》,刻在碑上立于徐州黄楼内。正写时,他去了一趟厕所。此时,盼盼正在一旁侍候,一时兴起,拿起苏轼的笔,续写了“山川开合”四字。苏轼回来后,看到盼盼写的这四个字,很是欣赏,没有重新再写。后来流传下来的《黄楼赋》碑文中的“山川开合”,实是盼盼的笔迹。

有一次,僧人参寥子到徐州来看苏轼,苏轼安排他在逍遥堂住下。苏轼是个爱开玩笑的乐天派,让盼盼来陪和尚,这是违背礼俗的。于是,参寥子赋诗一首:“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楚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他称盼盼为“窈窕娘”,既见其美,又隐约显露其身份超越了歌妓;“好将梦魂恼楚王”一句,意指盼盼经常进入苏轼的梦乡,徐州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将此时身为太守的苏轼称作“楚王”,暗寓“巫山云雨”之事。

事实上,盼盼身为官妓,苏轼对她虽“极喜之”,却不能违背朝廷之规,纳为侍妾。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移往汝州编管,盼盼郁闷而病,不久病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