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十六章] 万事万物为师——柔弱者生之徒——仿生还要知生物之共性

 昵称7614349 2014-03-27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我想这个里面无非就是说,一个谈到坚强问题,一个谈到柔弱问题,这两个之间的比较,然后呢让你从比较中得出这种结论,他先给你德下啦,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你做人也好,治国也好,修炼也好,你是处下呢还是处上呢?人人都愿意处上,这个形态基本上是这样的,但是这个道理他怎么推演过来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生下来以后肯定是柔弱啦,他什么思维都没有,是不是,你想怎么摆他就怎么摆他,他柔弱无比。但是呢人死的时候呢,骨头硬啦,肌肉也绑啦,这个时候呢,他看起来坚强。万物草木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出生的时候,柔软得让人感觉到很可爱,这个地方是用的柔脆,柔脆呢是形容草木的那种既柔但是它又很容易折断,这样一种状态。跟那个人生之柔弱,他用词不一样,那可想而知,在这个地方呢作为前辈来说,他考虑问题他是比较全面,同时呢比较准确,让人们理解呢比较容易一些。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就是这个东西,它死了以后呢,枯脆得很,你轻轻一掰呢,它就断了,这是普通的状态,故坚强者死之徒啊,这个坚强的状态是死的一种状态。坚强的这种状态是死的一种存在,柔弱者是生的那种状态,就是他有上升的机制,坚强者呢有死亡的那种机制。死亡的那种趋势就是坚强者,柔弱的那种趋势呢就是生之者,就是不断地在生长者,所以兵强则灭,就是你兵太强了,你肯定怎么,人家的对立面,就是你的暗示的那个对立面你肯定怎么,他就想办法各个击破,然后呢把你消灭而后快。这就是因为你太强啦。太强啦就成了肉中钉、眼中刺,你说人家谁不愿意拔掉这个肉中刺啊。木强则折,这个木啊它很强的时候,它就容易折断,这个折断呢实际就是说你太强啦,你就容易被用来利用。就象那个意思一样,你比如说,如果你这个木头长得太有用处啦,人们就会去拿来做工具,它随时地用,随时都有折断的可能性,而那些弯弯曲曲的木头,它根本都强盛不起来,你一看它就觉得它很无用一样。很无用它就不会体现出它强的那一面来,这点体现不出来,老百姓也不会拿它用着工具,所以说呢它也不会遭受那种折损的那种后果。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呢,“坚强者处下柔弱处上”。

实际上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的呢,主要都是字面上的一种意思,他为什么要把这种意思摆在我们的面前谈呢?谈到生和死的问题;谈到柔脆和枯槁的问题;为什么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为什么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呢;为什么说“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呢?这个地方他实际一直在告诉我们,你们要注意观察,你们要注意观察自然界的这种存在,要学一种存在,要知道这种存在里面的生生机制。什么叫生生机制呢?就是这个时候你什么东西他带有生命力。强的生命力他是储存在柔弱的那一面,但而不是储存在强大的那一面。有生机、有发展前途的,他绝对是人之初生的时候,而不是说你这个人已经长得腰圆膀壮的时候,那才具有生命力。实际到了腰圆膀壮的时候呢,他已经开始在走向衰亡啦。就因为他强,他才走向衰亡。

为什么不把那个前一段的那个学一学呢,就学那个柔弱的那一面呢?他这个就是教给我们一种观察,教我们学会观察自然界的这种普遍的面貌,然后呢从这个普遍的面貌中呢,总结出来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说你的主观意识,这就涉及到上一章里面所说的“民之饥”啊、“民之难治以及民之轻死”啊,这样的一些概念怎么去解决的问题。你如果说老处在强的这一面,哟你这个问题就不好处,你就不好治,也不好解决民之饥的问题,民之难治的问题以及民之求生之厚的问题。这都是老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的一种演绎,这个演绎呢实际上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分析和判断,怎么去观察我们的自然,从这个自然中间呢得出一种结论,这个结论呢就是你最好的管理办法。管理你这个身体,人的身体我想,大家都希望这个身体健康、长寿,同时呢也希望自己的命运顺利,一辈子呢平安、健康,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基本的愿望。

但这个基本的愿望你要想他达成共识的话,就是你的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你要达成共识的话,你真还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就是因为象我们平常人的观念里面,一般都对坚强很容易亲近,对柔弱呢他很不愿意亲近。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对坚强你比较喜欢去实践它,而对柔弱呢就不大愿意去实践它。就象我们平常那个学武术一样。我们学武术的目的无非就是说,第一是强身建体,第二呢最起码说能够防身,是不是,这都是坚强的一种想法吧。这种想法好不好呢?也好,但这个好,你在这个方面好,你在另一个方面呢你自然而然也把这个思想、也把这个行为方式带到修炼中去啦。你一带到修炼中去以后呢,这个思想他就会干扰整个道性的存在。

在这个地方老子所阐述的这种思维,他就在告戒我们,你别小看你在生活中所建立的任何一种观念。当你这种观念你没有把它联系起来的时候,它是支离破碎的时候,它的干扰性更强;当你把它联系起来以后呢,你就会发现它们内在的机制它实际上它用很简单的例子,它就能够处理人们的观念,也一样有利于进化。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就说你实际上从头到尾都可以发现老子说的一句话,他做了总结,那就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你说这个水柔不柔弱啊,噢水是最柔弱的,你怎么摆它就怎么流,你要它往什么地方流,它就往什么地方流。但实际上它有摧枯拉朽的能力,它有水滴石穿的这种耐性,同时呢,它有横扫一切的能耐。你看自然灾害中,水的力量往往比火的力量要大得多,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但是这种能力和它的柔弱,他正好怎么,也是成正比的,他越柔弱的东西,他的能力越大。我们为什么不学学这种柔弱的这种水呢!他要我们去观察,同时呢这个地方提到了呢并不是水而是人和草木,人和草木,看起来都是有生命的东西,这个生命的东西他必然怎么,有生就必然有死,他不象水。有生命的东西他有生就必然有死,他就希望你能够在有生之年的时候,学会理解水的性质,然后照水的性质呢去摹拟一下这个存在。当然这个存在呢如果在人的生命中间,或者在草木的生命中间,他肯定有个阶段性呢,最好的阶段性是那个阶段性呢?就是草木之生、人之生这个阶段。

他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最柔弱的,他最柔脆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生这个开始,他是最有希望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最有希望的这一面呢,就拿到我们的修炼中来,建立一种基本的意识。这个基本的意思就说,你柔弱了,那么你就是最强大的。你柔弱了你就是最强大的。这个天道也就是常态,观其常呢也就是真的一面也就慢慢地就出现啦,这个真也就是事物的共性。

我们如果说不知道事物的共性,只是找事物的个性的话,往往你这个修炼呢也不容易走到道性的这一面去,实际共性他就代表了道性的一种影子。有了这个共性的观察呢,我们就能够从这个共性中间促进我们的悟性。什么叫悟性呢?悟性就是从德性和灵活性培养起来的一种自为感受。我们要习惯于从全息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全息的角度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角度,而是我们看不到的角度也应该用我们的感觉去把握。这个上面的这个人之生也好、草木之生也好,这个柔弱、柔脆和坚强、枯槁,象这样一些概念,他实际上也都是对事物全息性的一种观察呢,最起码来说他观察到了这个事物的生和死这样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既然被师父他已经观察到了,我们为什么不学会观察这个问题呢!

我们身体实际上也是这样。当你观察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知道你自己的感觉应该放在那个地方最有积极性。他所告诫我们的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态放在柔弱的地方,放在上善若水的这个地方,放在处下不争的这个地方,然后呢你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系统修炼思维。如果要不是这样的话,你看你怎么建立你自己的修炼的系统思维,你这个时候就很难以建立修炼的系统思维。这个修炼的系统思维实际上也是靠我们的悟性,也就是灵活性、德性他们相加而得来的。这个相加也都是我们在和自然之间有这种情感交流的时候,他才有可能积累。人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样一个事,作为师父来说为什么不用动物做出生的比喻啊,师父为什么这个地方不用动物来做比喻,而只是把人和植物来做比喻呢?大家先想一想,想一想以后,呆会儿如果有机会了,我们在一起再讨论一下。

人的活着的话,也都是因为怎么,也都是因为先天的因素才造成的,因为人生他本身也是因为先天这个因素才变成人的,他如果要是没有先天的话,他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动物。但是变成人以后呢,作为人他有觉悟的这种基础啦,就是他可以思考问题,就可以通过思考问题呢来沟通这个觉悟的这个通道,对万事万物的共性呢,他就容易找到这个发展的方向。守住了柔弱呢也就有了生存的机会,如果要是你太强啦,你太强啦,你就失去了这种机会。

我们自己在弱和强之间的这种选择。弱和强之间的这种选择可以分成两种状态去处理。这两种状态呢,在原来的书里面是这样说的,你把强大的内在的修炼素质和修炼之德呢你就放在下面,作为基础,强大的内在的素质和修炼之德呢放在下面作为修炼基础,使人轻易地观察不到,也就是深藏不露的意思。而我们的柔和弱的小的,柔的弱的和小的这种主观识神却让其表现在平常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考验,也反复地考验一下你自己的这种柔弱是不是真实的。有时候人情绪很好的时候,他可能柔弱一下;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可能发脾气,也要争一下,是不是,斗一下,象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人生经验中可能是不乏其例的。这就说明我们还要在修炼的环境中间不断地磨砺自己,磨砺到一定的状态以后呢,把我们的角啦就磨平啦,那个时候我们的柔弱才是真实的啦。所以说要坚持这种状态,就是阴的在外面,阳的应该在里面,就是外柔内刚你才能够谈的上是真正的强者。我想这一章的意思呢基本上也就讲了这些意思,无非就是一个坚强、一个柔弱的,这两个之间的比较问题。比较好了以后,我们的思维中间无非就是建立一个怎么很好的观念,这个观念用来指导我们以后的修炼呢,不会犯表现自己、强迫自己,或者是有为地要求自己的那种高级方法吧。

这一章的内容啊也可以用这样五句话给大家总结一下。

第一点:天道自然需观察,悟性培养要兴趣;

第二点: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第三点:弃强守弱,舍刚守柔;

第四点:知雄守雌,俭啬吸纳;

第五点:有德司治,无德司欲。

这样五点的意思,从字面上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语音呢也算是押韵的。天道自然需观察,悟性培养要兴趣:这个天道自然呢,他太自然啦,有时候你不观察你根本都不知道其中的有些奥妙,就象刚才我们从原话里面所看到的这个问题一样,生也柔弱啊死也坚强啊,象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平常你不注意的话,你很难以自己总结出来这些观念。这个观念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会观察的人他实际上,他就在学会修炼,学会观察的人他实际上就学会了修炼。你不会观察,你对什么事物呢你都靠书本上去学,那只是一个途径,那只是一个途径。你从自然中间你就能够找到很多你学不到的东西,这个学不到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去多接触一下自然呢!悟性培养要兴趣噢,就是你的悟性,你肯定是德性和灵活性的一种结合呢,但是你这个德性和灵活性你要靠什么呢,你要靠兴趣去激发它。如果你兴趣你没有激发对头的话,人很容易产生厌倦,一厌倦,哟人的悟性他就提高不上去啦。

第二点: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这句话呢本身取之于阴符经,这个《阴符经》里面这个意思就是说,就是人生的时候他有欲望,它是死的根源;然后死呢,死者生之根是什么意思呢?死者生之根就是说,你心死的人,你心死的人你神就活,他就是神之根、生之根,生之根实际上生的是神。这个地方的生和死他都有所指的,但这个所指无非就是说你要知道,你这个生和死之间,他到底怎样转换的,你比方说,你这个地方生,你如果求生之厚的话,你太过于强大啦,那么你就成了死亡的根源呢;你太过于表现自己啦,你这个时候你就走上衰亡。那么你然后是再看这个地方死的话,你明明知道,生存是有好处的,但是你不知道死心,你不知道死心,你不知道无心的那种好处,就象你学不会婴儿那种状态一样,你有一天你总会衰老,你总会走向死亡,那你的神怎么办呢?在这个死亡的时候,如果他还没有提前转化的话,那么你这个信号,你这个生命的存在,你就失去了那种,就是说那种再生的那种机会,或者再生的那种意义。我这个地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这个生命中间,他最长寿的还是自己的神。神呢就是你这个主观意识如果要是死去的话,就是当你这个身体还在的时候,你提前地死心,然后呢这个潜在的这一面,他就会主宰你这个身体走向更高的生命层次。如果说你心不死,你说你非要控制这个生命,一直让他走向死亡,那谁也干涉不了你,是不是。所以说圣人他也对这个问题不好说明白,这只能由你自己选择。所以说人们对于生和死的这种观念的变化,需要自然之道的一种观察,然后再去跟自己下个结论,你到底是走那一条路,是走积极的长生久视之道啊,还是走那个自生自灭的那种消极的生命之道呢,这都是个人自己的权利啊。

第三点“弃强守弱,舍刚守柔”。这句话很简单呢,就不用我再强调啦,就放弃强大,守住柔弱啦;舍去刚强啦,守住柔弱啦,无非就是这个意思。总的说来柔弱,它是生命的开端,它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状态,尽管它只是我们过去的一种状态,或者是理念的一种回归,但是你不要小看这个回归,我说的这个地方叫做思想的回归。当你的思想能够回归到你的出生状态的时候,你已经打了一个大胜仗,就是你在自己生命的理念中已经打了一个大胜仗,就是你已经取得了那种决定性的战略趋势。当然这个问题呢的确还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才能够感受到这种快乐。

第四点:“知雄守雌,俭啬吸纳”。这个问题我想,更加也是接触过的一个概念。雄的吗肯定是好动,要是大家吗白天反正没有事就去看看公鸡们,是不是,一天到晚就在那个院子里面你斗我、我斗你,是不是,然后争强好胜;那些次雌性的鸡子的话,它们就除了逃避以外,再就是躲闪,只要吃饱了,就找个地方休息去了,这就是雄和雌之间的一种非常表现特征。就从这个平常的表现特征中间,我们就应该明白,是不是,老子所说的知雄守雌他什么意思,因为雌的这一面,它一直都是受敛性的,受纳性的,以静伏雄,雌总是以静伏雄的。那么他这个特征是什么东西呢?特征就是俭啬吸纳,俭啬吸纳这四个字。前面两个字俭啬,就说你在现有的状态中间,你降低消耗;后面两个字呢,在现有的状态中,你增加自己的吸收,增加吸收,减少消耗,这就是这句话的基本翻译。那么增加吸收减少消耗,他到底为了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就是为了凝聚自己身体中的精华。这个生命大国中的精华你要把他凝聚起来,凝聚起来以后呢,你说你要象雄性的那样去挥霍,是不是,那谁也拦不得你。但是雄性的那样挥霍,他能够再造生命吗?造不了。为什么呢,雄性的他不能够再造生命,他只有雌性的他能够再造生命。雌性的是什么意思呢?雌性的意思就说他是孕育生命的一个母体,他只有这种性质他才能够孕育生命。那为什么要守住雌的这一面?我想这中间的理念,需要大家自己从前面的章节里面,再慢慢地回过头去再思考一下,我曾经是怎样去解释这个雌的。

第五点:有德司治,无德司欲。这个地方也是借用了好象是第七十九章的一种说法吧,但是我把中间两个字啊稍微改了一下。有德伺治,那就说你有德的人呢,你肯定知道你所负的责任以及你的管理趋势,这叫伺治。那么无德的人呢,他只会做一件事,那就是他伺候着自己的欲望,他伺候着自己的欲望,他时时刻刻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在生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是作那一种状态呢?肯定是怎么,要努力地做好前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呢和这一章的相互联系无非就是说,一个柔弱,一个坚强,你这个雌也要守在柔弱的那一面,那么你的主动权呢就无穷大。

文字上的讲解呢基本上就进行到这里。从修炼的意义上来说,这一章呢无非也是体现了这个炼神的自动化问题,就是你的强大你并不能帮助你炼神,你的柔弱相反地能够造成炼神的一种非常好的环境,啊,非常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你炼神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你的主观意识这个环境直接造成了你的成功与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