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第十五章] 有道者异于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昵称7614349 2014-03-27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蕕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风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今天接着讲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的基本内容讲的是圣人之行。在外表上他的体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蕕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风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刚才说了,这一章讲的是圣人的一种外像,就是修炼者的一种外像。我原来就说过真人不露像,这句话用来概括这一章的含义再恰当不过。现代人谈起真人或得道真人,首先肯定就要问,有没有特异功能。就是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如果你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像那天有一位道友曾经提到的,有人到他那里去,说自己得道了,他说,我们也没看见他有什么得道的表现。我说那你从什么地方去反映他得道或没得道呢?他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没有什么功能。这就说明现代人,常态的一面阳性太足了,所以他在判断得道的人的时候呢,他就很容易问上这样一句: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跟我们常人一样。实际上师父在这第十五章里面说到得道的人也好,圣人也好,或者是异人也好,或者是至人也好,都说得一个意思,就是他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这是第一类。我们再联系到下一章,下一章也是这样的。

下一章说,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他还是谈到一个常的问题。那么把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联系起来再一看呢,就知道,我们平常人对圣人的判断肯定是谬误很多。就是说,你要想看清楚他,不大容易。你要想发现他,更是难。所以我们有时候在对师父这个问题上,一般要慎之又慎。从整体上来说,元君老师是这样说的:圣人就是修炼而有道性的人,知道玄妙,心如止水,深不可测。衣着朴素,言貌慈祥,行为庄重,处事严谨。风度潇洒,……是战场上的大将军,使人见时,他是清水,自己是污泥。人的思想意识中的污泥是由于各种欲而形成的,而圣人师父是因为长久融合于道中而不是欲念,才那么纯朴、清洁、高尚、伟大,我们返过头来引用元君老师说的这一段话,是不是概括了圣人的表现呢?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问,是有目的的。因为实际上修炼人的认识也是这样,当他对师父的原著没有理解完全的时候,他下的一些结论很可能使你思想上产生错觉。比如这里说的,处事严谨,风度潇洒,所谓的严谨,那就是按规律办事了?按社会上的公理、理念,有时候对原著就不应该这样去理解了。正如原著中说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就是你根本就没办法去识别他,因为他太深了。故强为之容,就是你给他增加一个表面的概念。他的行为有这样几项:豫兮,若冬涉川,像冬天在冰上行走一样。他非常小心谨慎。你想想看,人在小心谨慎的情况下,能够潇洒得起来吗?肯定潇洒不起来的,因为他太谨慎了。就像走在冰上一样。太潇洒了,人们就会识别出他的真面貌来。所以我们的有些解释要尊重原著。犹兮若畏四邻,就是他的心里总像有点事要办一样,就是犹犹豫豫一样,就像四邻八方对自己在关注一样。就是这个问题放不下心来。当然这只是形容他的外貌,并不是他的内心。外貌就是他有这样一些表现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他装起来傻傻乎乎的,就像师父每次到草庄来一样,来了以后,你看不出他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他像蜻蜓点水一样。一会儿他就走了。走了以后给你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现象只有仔细的推敲,你才知道他有特殊的一面。没有推敲,你就觉得他太平常不过了。俨兮其若客,就是这个人太严肃了,太彬彬有礼了,就像去做客一样。到了人家家里你不能胡来了?你不能喧宾夺主了?所以你肯定就像做客人一样,有客人的规矩,你不要把这一点搞反了。但是作为圣人来说,他为什么总是处于做客人的状态?我想,这种主宾错位,和师父的思想也是相同的。守住了宾的一面,那么你就能够关注主的一面。反向来说,打个简单的比方,有两个人在下棋,其中有一个人让自己处在观察的位置。这个观察的人是主还是宾呢?肯定是宾。他习惯了,老是在宾的位置,看这一盘棋,看阴阳的变化,看久了,他的感受就出来了。涣兮若冰之将释。就像一块冰,在温度高的情况下将要化了。那种感觉你说不清楚,只知道要化了。就像这个人若有若无一样。本来是有的,他马上就要进到无的那种感受之中去了。这只是一种形容。敦兮其若朴,他太敦厚了,很纯朴的样子。旷兮其若谷。就是他旷达的境界,就像山谷一样。混兮其若浊,就是浑然一片,你分不清楚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更分不清他那种行为所谓的庄重啊、严谨啊、潇洒了、什么慈祥啊,这一切,你分不清楚他。因为他跟常人一样,有时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可能也是圣人的一种表现。他没有一定的格式,这是最大的结论。我想这个结论是一定可以下的。澹兮其若海,就是他精神隐态的那一面就像海洋一样。风兮若无止。就像我刚才说的,他像蜻蜓点水一样,他来,像风一样,马上就走了。它不可能老呆在这个地方对你谆谆教诲,要是这样,那就叫行有言之教,不是圣人所为。圣人不会行有言之教。他怎么教育你呢?要你学会怎么去做。接下来有两句话,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方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一盆浊水,你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时间长了以后,慢慢的就清亮了。无论多么浑浊的水,你只要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时间长了以后,你看他清不清?他肯定要清。为什么呢?因为水这个事物,它有自净的能力。就像我早年跟长江事务办公室打交道时,就听他们说,从理论上来讲水有自净的能力。你不用担心,他自动的就会变干净。你把污染的水排到长江里面去以后,它也有自净的能力,只要是在它能够接受的数量之内,肯定能够把它过滤干净。因为长江里面有沙、有湖泊、芦苇、树丛、江岸等等,污染物就一点点地被这些物质所吸收了。江水逐渐的就变得洁净了。这就叫自净的那一面。书中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变化是缓慢的,不是突变的。比方说我们刚才谈到的特异的那一面,它不是缓慢的,它给你一个突变,就是特异功能,这不是圣人的表现,而缓慢的表现,让你根本都感觉不出来,它已经渗透到你的生命中间去了,就像我平常说的,师父就在我们的身上。谁感觉到了?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进入你的身体的。你也不知道他怎样作用于你的生命。我想这两点大家都没感觉到,等你感觉到了,你基本上就是半个圣人了。或者叫半仙。当初后金老师就被称为熊半仙。因为他在他们医院既是领导,又是最喜欢鼓捣法术的人。当然这是笑话啊,这也说明他在矢志不渝的追求一种道的境界。不然他搞这个东西干什么呢?我们平常人研究学术、医术,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研究道学哪?但是他一直都坚持研究道学,实际上我们都得益于他的这种研究。当然至于他是不是能够像师父说的这个样,缓慢的接受道学,然后真正的能够进入到圣人的境界里面去,我想只要有人的身体在,那么每个人都要修。都要持之以恒的、不停的去修。第二个特点,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是你这个人本来很安静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发现你到底是动还是没有动,实际上最后你自己应该是在动了。人家观察不到。这个观察不到的动,我举个例子。植物的生长,就像花开放的过程一样,大家能不能发现?发现不了。但是科学家有办法,他把照相机架在那个地方,隔一段时间拍一次,一天二十四小时,他照个几百张,慢慢的,花开的整个过程就被他照下来了。花开的过程和植物生长的过程都说明了这个境界,就是他缓慢的过程,是人的心很难以接受的东西。这是什么道理?心为什么很难以接受这种过程呢?就是因为它(心)不合道。合道的人就知道缓慢的一些好处。越缓,这个事物的变化越有基础。所以说,有一个成语,也是师父提出来以后,千古以来被我们所利用的。那就是,欲速则不达。我想这个成语一直都是被人们尊重。的确是这样。你越是想快,结果你失败得越多。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呢?这就说明你对圣人的思想没有理解。最后他用一句话去概括,这一章的意思就是保此道者不欲盈。就是你保留道的性质,无非就是一项,哪一项呢?就是你不要让它太过分。但是人的心就是这么个怪东西。他要觉得安全,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多多的。明明这个东西已经满了,他还要去获得它。这个盈的基本意思,就是满的意思。作为我们人来说,当你有表现的时候,你就是满了。你想表现的时候,是心满,实际表现的时候,是形满。你的形满,心满,你就不会留有余地。也不习惯于留有余地。那么你的再发展就缺乏基础。在这一点上,我很感佩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个观念,叫做科学发展观。这一点是符合老子精神的。从整体上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上一定要提倡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再发展,能有一个很好的社会、自然以及资源的背景。如果你没有这种科学发展观,而是盲目的发展经济,过度的开发能源,或者过度的使用资源,最后就将把国家的基础触动了。西方人都很聪明,重工业都卖出去了。象美国人,在国内没有什么重工业,日本人现在也是这样学的,宝钢是日本人卖过来的。本国他为什么不搞这些东西呢?他知道,只要控制你一项,你就没办法。他控制技术,美国人呢?他控制你的软科学。他不需要控制硬科学。这就说明老子思想里面最重要的一点,西方人无形的在运用这个原则,他在控制你的经济,控制你的政治,你所有的一切都是被他所控制的。但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我说国家现在能够提出来科学的发展观,最起码来说,发现了我们的资源不能盲目地去开发。生态平衡要从各个角度去考虑它。然后再去发展生产。这样对国家的经济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基础。如果你恶性的开发,你觉得经济发展得很快。越快,达到的结果就越慢。我想老子辩证的思维在这个地方就体现了。用在政治上也好,用在经济上也好,对于我们来说,用在为人上也好,都是这样。那么用在修炼上,什么快?什么慢?对,非常准确。炼得快,修的慢。炼,实际上是很快的,我已告诉你,你就上去了,然后你修呢?就非常困难。因为你炼出来的东西不是你的。我,这个概念很容易把这个东西搞混淆了。总以为我炼得这个东西就是我的。实际上他不是你的。前期他出去了以后也根本不认你这个帐。为什么?因为他是天地育制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是给他找了麻烦。他为什么要认你?你以为你是他的父母,实际上他是你的父母。把这个过程一定要搞清楚。所以这个回答是很准确的,就是炼得很快,修起来却很慢。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有其它章节都是讲得修。只有极少数的章节是讲的炼。炼这个东西非常微小。下一章就讲的是炼和修的积累问题。现在我们暂且不说它。到说的时候再慢慢的探讨。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就是这个事物,你要留有余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像前面有关章节说的意思一样。你不如把它放下。不应,就是不让它走到尽头。那么你所有的新的东西就不会暴露。因为人们都会认为你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哪会发现你呢?就像一个孩子成长一样,成长的过程中,他说我已经长到头了,我已经成大人了,那人们会相信他吗?不会相信的。人们在习惯中判断问题的时候,是根据这个人的表现来确定的。当你表现得非常自满,或者自大了,这个时候,你就掩饰不了自己。你掩饰不了自己,那么你的发展就会有危险。

下面把第十五章将的基本内容写一下:

1、圣人没有神通表现。

2、显隐之道,至关根本。

3、我们如何去识别真师。

4、修炼中的误解。

5、不能自满。

6、立天、立地、立人之道。

7、世上显名无真师。

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落到最后一句话上去了。我们常人为身所累,不可能有真的一面。有真的一面只不过是在修的过程。它是短暂的,它是相对的。

解释一下这几点。

第一点,师父即使有神通,也不会用这个来表现自己。

第二点,隐态的一面才是我们求的那一面。你要追求显态的一面,那你肯定是在名、利、禄、钱财等方面在追求。所以我们肯定只能追求隐的一面。

第三点,那么我们如何识别真师呢?如果一提到师父,我们就想用很特异的形象去识别的话,那我们的思想不就畸形了吗?所以以后你在碰到真师的时候,你就会怀疑他。就像那天我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他们只是看到师父在盆子里面拉了一滩大便,他们就觉得那不是师父了。我记得当初八仙在过海的时候,曾经也有一位师父拉了一坡大便,然后叫那个送他们的人把那坡大便吃下去,他肯定不会吃了?因为人毕竟觉得这个东西很脏,很臭。师父看透了他的心情,就说,好,你不吃也可以。你把手指头插进大便里面去就行了。然后就插进去了。结果八仙过去了,他在一看自己的那一节指头,变成金的了。而且一辈子他那个指头都是金的。而且他的这个指头有个好处,就是他指谁,谁的病就好了。天上要不下雨的话,他一指,天就下雨了,只要他想下雨。换一个指头就不行。这是八仙里的一个故事。那么怎样去识别师父呢?只有你去修,然后从隐态去识别。你修到一定程度,就知道你自己修的方面需要什么,你才能够识别真师。有的人他需要法,需要功,那么他在人世间能不能找到师父呢?找得到。因为那些都不是真。一般的人都可以携带那些信号的。这就说到第七个问题了,世上显名的没有真师。只要有人在,他肯定不是真师。真师一般都是隐态的,他不可能在人世间,背着这么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名上的负担。过去人一旦有工夫以后,皇帝老儿那个地方有人算的。那不是假的,那是真的。他有专人去侍候这个工作。他有专门的星象大臣,专门的看星象。他就知道哪个方向有高人,然后到那个地方去找,他就能够把你找出来,我看你怎么躲。象当初的陈坛,不也算是世外高人么?他多次不买皇帝的帐,皇帝请他做官他都不出来。张果老,这是唐朝的真仙哪,皇帝呢,派人去请他,请一次他死一次,连续几次,有一次被清差堵在路上了,有人事先报信,当兵的把他拦住了,他一下子就倒在地上了,过不一会儿,就臭不可闻。当兵的走了以后,看热闹的还在看,张果老就在另一边笑。死的其实不是他的真身。这个真可以由假变化过来。假的可以变成真的,你根本就辨别不清楚的。书上像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们在识别的时候,自己的观念一定要正确。你要众人为师,万物为师,你不能有意地去寻找它,那是找不到的。只有他找你,没有你找他。所以说世上你要修道的话,只有一点,只有师父寻徒弟的,没有徒弟寻师傅。

第四点,修炼中的误解,就是我们思想中的误解,造成我们在修炼中过度的迷信。过度的执著,过度的对人世间的留恋。因为你发现的师父都是假的,那些假师父个个都是腰缠万贯。所以我记得当初有一个叫张海的,一开始学了很多功,后来到西藏去学藏密,师父就说,你要学可以啊,你把十四万块钱先拿来。它实际上就学了一点点皮毛。但最后奠定的基础,往往就不是这一点点皮毛的问题了。他有钱,有能力,就像那个侯希贵一样,他是号称候神仙。但是在九四年初了车祸,传记里面肯定说他好话的占多数。九四年他在韶山的滴水洞睡毛主席的床,花了六十万,睡了一宿,结果回到深圳以后就出了车祸。当然这是小道消息。我们只能把它当闲话来谈谈。不要认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些人都是腰缠万贯的人,在名利上都是有所收获了。那么是求名利呢?还是求道呢?这些人被道所用了,最后道肯定会给你一个补偿。这个补偿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很多跟道有缘的人,他一旦要你帮他做的时候,那么他肯定就要成就你。他这个成就实际上是名、利、财这几个方面。我想这都是肯定的。现在世道不同了,过去要学一点真东西,要自领孤、贫、夭,这个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现在他给你这些东西。大家想一想过去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第五点,不能自满。你要修道,要首先记住一点,不欲盈。你不打算溢出来。你要打算以出来,就会有很多麻烦了。那些麻烦?在德经里面再慢慢的跟大家讲。我们现在不是一揽子把它说得干干净净。

第六点,立天,那就是长生久视之道。立地,就是象过去说福如寿喜你都要有了?立人,就是你只知道自己那一面,不知道公的那一面。不知道自然那一面。立地,最起码你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立天就不同了,立天是整个自然的道理全部囊括在你的本性里面,最后你要追求这个本性的完美呈现。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第七点,世上显态的名人,没有真师。那些人都有本事,我很佩服他们。包括后金老师,我也很佩服他。师父给我的好处,是我心里最有数的东西,师父给了他什么东西,我想我心里也有数。其结果到底哪个东西是长生久视之道,这不是别人能够下结论的。只有我心里清楚。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本身是不平的。不平,跟圣人的那种平,平等也好、平均也好、公平也好,就像太阳光一样,他一旦照出来,万事万物都要照到。这是圣人的一种平。但是社会上体现出一种现状是不平的。不平就要知道不平的道理。这个道理,最后师父也说了,很多人求福,不理解祸,只知道福好,祸肯定不好。他不知道,福里面包藏有祸根,祸里面有福的机缘。这个道理,我想常人肯定理会不过来。因为你没经历,就是大起大落你没经历,你如果太顺畅了,你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可能完整地去看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