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中国》:给一个时代良心的支撑

 王兆善 2014-03-27

《感动中国》现场。

  弘扬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道德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栏目,每年总是在最寒冷的季节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期盼。

  与好人约会了十年的《感动中国》,今晚又将与我们见面。十年沉淀的感动,书写了中国人的心灵史,也让我们触摸到这个时代良心的支撑。

  《感动中国》其实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

  ●在早春的这个时候,最适合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看看我们的心能不能跟上我们的脚步。

  ●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才最值得忧虑。人们发出的道德追问越多,就越显示出内心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和需求。

  解放周末:十年来,《感动中国》总是在早春时节与观众见面,选择这个时候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敬一丹:因为这是一段能让人沉静的日子。春节的热闹刚刚散去,元宵节还没到来,在早春的这个时候,最适合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看看我们的心能不能跟上我们的脚步。有时脚步太快,我们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春天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感动中国》想做的就是为观众的心灵播下一粒种子,虽然这粒小小的种子并不会马上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们相信,它在人们的心里种下的是美好。

  解放周末:与《感动中国》相伴了十年,这个节目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敬一丹:就像我在《感动中国》十周年宣传片里所说的,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它是我们在最寒冷的季节里一份最温暖的期盼。

  每年我会做很多节目,《感动中国》是我个人最倾心也是最期待的一个,它倾注了我最多的情感。每次在准备这个节目时,我的心情会很不一样。从录节目的一个多星期前开始,我就会尽量排除干扰,不敢分心,要让自己完全“浸泡”在这个节目里。因为我要面对的是一个有圣洁感的聚会,必须让自己保持敬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里说的既是安静的“静”,也是干净的“净”。

  解放周末:对这个节目您倾心了十年,那么怎么理解它所传递的力量?

  敬一丹:我觉得《感动中国》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每期节目播出时,都有许多观众由衷地流下眼泪,这说明大家的内心都存有善意,并在那一刻被触动、被点燃了,我们只是用一种媒体人的方式将人们心中的善呈现出来。

  解放周末:呼应的前提是要“看见”。

  敬一丹:对。不是《感动中国》“创造”了好人,而是那些人、那些善举,它们原本就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他们,再把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社会上也并不缺少好人,关键是要发现、呼应和传播。

  解放周末:《感动中国》能成为人们一年一度的期待,就是因为它呼应了,有呼应才会引发心灵的共鸣。

  敬一丹:没有呼应,就成了自说自话、自我欣赏,就不会有力量。

  这几年,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这种“呼应”的力量。比如刚过去的一年,有很多全民性的道德提问,有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会造成全民“围观”、全民追问。这是好事,说明人们关注道德,自责反省、扪心自问,这不正是进步的表现吗?

  解放周末:不少人对道德现状深感忧虑。

  敬一丹: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才最值得忧虑。在我看来,人们发出的道德追问越多,就越显示出内心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和需求。

  所以,当《感动中国》走过十年,当全民都在关注、讨论道德现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年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们对善的向往是不变的,人们心底对美好的渴望是不变的,这是一个好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