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余额宝有关的心理来源:新周刊 作者:文莉莎 【加入收藏】【留言】【打印】【推荐好友】 【核心提示】:自余额宝开始,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出现在视野里,从5%左右一路飙升到7%、8%甚至更高。面对钞票的诱惑,互联网用户迁移门槛非常低,几乎没有迁移成本,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哪儿的收益率高就把钱放在哪儿。没有十全十美的理财产品,你购买了任何一款,都意味着你的心理状态要和曲线图一起跌宕起伏。 患得患失的心理 每个人都有赚小便宜和不要白不要的心态,且越是屌丝越强烈。所以,即便银行存款利息一降再降,截至2013年8月,中国居民活期存款额仍超过16万亿。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卖点之一就是以变化的数字,每天提醒你,你正在赚小便宜!从而,鼓励你继续。 技术宅的心理 今天你赚了吗?已经成为朋友见面、同事聊天、男女搭讪的问候语。过去半年,互联网三大土豪——BAT(百度、阿里、腾讯)一边忙着并购,瓜分O2O入口,一边自掏腰包,派利是,刷存在感,无非是培养各自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双十一”证明,大佬们一出手,便是一次全民狂欢,既卖了产品,还赚了口碑;大佬们一交手,便是一次全民福利——更何况如今都是真金白银。 冷暖自知的心理 以余额宝为代表,在互联网上买一份理财产品通常只需要3-4步;而在银行,且不说理财产品清一色都是5万元起步,通常还需要出示身份证、复印身份证、完成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比较各种产品的优劣、理解各种专业术语、下订单、在各种格式合同上签名等一系列步骤。于是,当养成了随手把闲钱转入余额宝的习惯后,赚不赚钱已经不重要了,至少闲钱没乱花,省下了。 洞悉一切的心理 你什么时候见过李嘉诚在网上晒今天又赚了多少?晒余额宝收益其实与晒等两个钟头吃了顿雕爷牛腩、晒淡季去了趟马尔代夫是一样的。 心理分析:在互联网上,炫富的不是富二代就是“被包养”,其结果不是坑了爹就是立了功,唯一可炫的是村上春树式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各种“宝”就属于这一类。与实际收益相比,用户的满足感更多地来源于经历和体验,就像在朋友圈分享“我正在玩一款最IN 的App”,不时展示一下得分和排名。 聊胜于无的心理 截至2月28日,余额宝用户总量已达8100万人。按官方公布的人均持有金额4307元计算,余额宝总规模已接近3500亿元,但每天人均收益不到1元,所谓“理财”不过是以不贬值为目标的“储蓄”。质变需要由量变来引发,无论线上线下,没有哪种理财产品能够三五年内把一块钱变成一百块钱——那是彩票和赌博。十万级别的存款,最好的投资方式是增值自己;有了三五十万,再考虑另择一方式和方向不迟;所谓投资组合和“鸡蛋”原则,那是有了固定资产后,尚有百万闲钱该思考的问题。 居安思危的心理 当余额宝刚问世时,我眼前一亮;当各种“宝”像婴儿潮一般涌来时,我眼前一黑,立刻想起股市6000点时,收破烂的大妈都在谈论基金。正如你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原则上,银行只有每个季度的季末有可能闹钱荒,若仅基于此时的协议存款,余额宝一年只有四次机会出现,几近于零风险,高收益,最长不超过一个月。有了其他“宝”之后,银行选择范围增加,或许连四次机会都没有。要维系产品,各种“宝”要么收益降低,要么风险上升,不可能有例外。别忘了,还有随时可能出台的新规定。 精于计算的心理 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不二法则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可事实证明,屌丝好得,天下难守。因为屌丝的心态是,免费就用,收费就撤;有补贴(折扣)就用,没补贴(折扣)就撤;每天有聊胜于无的收益就用,三天没收益就撤。所以,互联网大佬虽然能够轻松、迅速地募集到巨款,却不敢全部拿去与银行协议,不得不留存大部分以备用户随时撤出。 |
|
来自: kevinyang1191 > 《日常经济现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