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錢幣收藏中的常用名詞

 莲花广圆 2014-03-28

古錢幣收藏中的常用名詞

 (2007-05-15 11:40:38)
 

古錢幣收藏中的常用名詞

實物貨幣----在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最初的貨幣形式,是商品間接交換的一般價值形態的體現,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種類的商品上.在中國,大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牲畜,龜貝,農具等實物貨幣.商夏周時期是中國實物貨幣發展的鼎盛期,同時也是衰落起,這時期的實物貨幣主要由布帛,天然貝等來充當.
  金屬稱量貨幣----一種具有貨幣價值形態的金屬貨幣,簡稱"稱量貨幣".這種貨幣往往被熔鑄成條塊等形狀,具體使用時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過稱量其重量和鑒定成色來確定價值,在商品交換中行使貨幣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職能,不具有面額價值,如戰國時期楚國鑄造的金版等.起先,稱量貨幣由賤金屬銅鐵來充當,在長期發展中,金銀等貴金屬由逐漸代替了銅鐵.
  鑄幣----指被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的重量和面額價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爲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儘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現代.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空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弧足空首布.
  平首布----戰國時期鑄布,包括(金斤)布,異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晉和燕國地區.
  金版-----既金鈑,又稱"印子金".戰國時期楚國鑄造的黃金貨幣,形狀又龜背形,長方形,方形等數種多出土於安徽,江蘇,河南等地.
  金餅----一般指漢代的麒麟金和馬蹄金.是漢武帝時期的黃金幣.
  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爲重量單位,重量爲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五分錢----西漢高後六年(錢136年)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三分錢----西漢武帝建元五年(錢136)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白鹿皮幣----西漢武帝狩四年(前119)發行的貨幣.漢武帝時,漢苑多鹿,就收集鹿皮做幣材,以鹿皮方尺,緣以藻簣爲幣,直四十萬錢,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因其作價太高,不久既廢止.這種皮幣在中國貨幣史上被視爲紙幣的濫觴,但不見實物.
  白金三品----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發行的銀錫合金貨幣.
  比輪----東晉時沿用東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小平錢----直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釐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兩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釐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釐米左右,重10克左右.(其餘如折四,折五錢,均依次上推)
  大錢----(1).大面值的錢及大型錢的統稱.(2).六朝時稱標準大小的五銖錢爲大錢,乃與剪鑿小錢相對而言.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錢稱一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竹木條也稱貫.
  緡----同貫,一千錢稱緡.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之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符號,圖形的總稱,又稱幕文.
  穿----指錢身之孔,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郭較寬者.
  狹郭----指內郭較狹者.
  重郭----指二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栗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處文----是指錢身方孔四角又陽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稱四處,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郭較狹,又稱狹輪,狹邊,細緣。
  重輪----指二重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五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爲仰月,向下稱爲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之圓圈。
  孕星----指錢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背無文,又稱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的順序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又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從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范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重文----指錢身上出現重復錢文,又稱搖頭,因爲範身上有重復印痕而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銹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顔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包漿----指銅錢傳世色澤,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多種。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鏽,水銀沁。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銅質。
  鐵范錢----以鐵錢範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製頒發各省作爲標準的樣錢,也可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樣錢----剪邊錢與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延環錢----被剪鑿去內圈之錢。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北宋時寬緣厚型的咸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對錢----指互相對稱之錢,其錢文、輪廓、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于南唐,盛于兩宋。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女錢----即公式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質而得名。
  製錢----封建時代本朝鑄行的錢幣。
  正用錢----作爲正式通貨的錢幣。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正用錢,多作吉慶、上梁、供奉、懸挂、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宮錢----封建時代皇宮內節日慶典作爲裝飾品的錢幣。
  供養錢----寺觀內作爲供品的錢幣,一般藏於佛像腹中或懸於佛龕之旁,又稱佛髒錢。
  春錢----元代的一種金銀小錢,婦女用作首飾。
  瘞錢----專爲殉葬而用的錢幣。
  秘戲錢----帶有簡陋的男女性交圖案的錢幣。
  打馬錢----打馬遊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金背----時代用四火銅(經過四次熔煉淨化的銅)鑄的銅錢。
  火漆----明代用二火銅(經過二次熔煉淨化的銅)鑄的銅錢。
  旋邊----用旋車對鑄錢進行挫磨加工。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蕩、穿穴等名目。
  夾錫錢----北宋徽宗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沙毛錢----宋代的一種私鑄錢。在銅質中摻雜沙泥鑄成。
  錢幣學----研究已經退出流通領域的貨幣實物的專門學科。
  大名譽品----爲歷代錢幣學家所重視的名聲極大的珍罕錢幣、
  省陌----指以不足百數之錢當百行用。
  錢范----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范,印背面的稱背範。
  飛錢----唐代官辦的匯兌業務。商人外出經商,可將銅錢交給京城有關機構(諸道進奏院及諸軍),然後輕裝去四方,憑券取錢。
  交子----北宋的一種鈔票,宋真宗時由張永發行於四川。每交面額一貫,每三年調換一次,稱作一界。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鈔票。
  錢引----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記崇寧四年(1105)令諸路更用錢引,准新樣印刷,四川如舊法。
  小鈔----北宋的一種鈔票。《文獻通考》卷九記崇寧五年(1106),詔當十錢惟京師及陝西兩河許行,諸路並罷,令民間于諸縣鎮寨送納,給以小鈔,自一百至十貫止,令通用行使,如川鈔引法。
  關子----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記紹興元年(1131),有司因婺州屯兵,請椿辦合用錢,而路不通舟,錢重難致,乃造關子付婺州。
  公據----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紹興二十九年(1159),印公據、關子、付三路總領所。
  會子----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紹興三十年(1160),戶部侍郎錢端禮被旨造會子,儲見錢於城內外流轉。
  湖會----湖廣印造的會子,創始于宋隆興初年。
  鹽鈔----又稱鹽引,宋代的取鹽憑證,是一種有價證券,可以作爲代幣流通。鹽鈔每一席領鹽116.5斤,價6貫。
  茶引----宋代的取茶憑證,性質和鹽鈔同,可以作爲代幣流通。
  坐龍----中國銀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態而得名。
  立龍----中國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狀而得名。根據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可分“水龍”和“旱龍”兩大類。
  飛龍----中國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飛翔之勢而得名。
  官局龍----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幣正面紀地文字鑄官局兩字而得名。用於福建、四川兩省本省銅元背面龍圖的區分。就龍圖本身而言,其應歸屬坐龍類。
  大清龍----中國清代機鑄幣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因幣正面鑄“大清金幣”、“ 大清銀幣”或“大清銅幣”而得名。在銅元中,根據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可分“水龍”和“旱龍”兩大類。
  旱龍----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龍圖下方無水波紋而得名。與水龍對舉,通常用於“立龍”、“大清龍”兩類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的版別區分。
  水龍----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龍圖下方有水波紋而得名。與旱龍對舉,通常用於“立龍”、“大清龍”兩類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的版別區分。
  珠圈龍----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龍紋外鑄有珠圈而得名。通常用於同類龍紋中有無珠圈的版別區分。  長須龍----清代機鑄幣中龍圖之一。因龍須稍長得名,與短須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版別區分,但也有用於其他銀幣、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
  短須龍----清代機鑄幣中龍圖之一。因龍須稍短得名,與長須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三年(1911)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版別區分,但也有用於其他銀幣、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
  反龍----清代銀元龍圖之一。因龍身作反“S”狀,有異於通常的正“S”形,故名。專用於宣統三年(1911)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區分。
  大尾龍----清代銀元龍圖之一。系宣統三年(1911)大清銀幣曲須龍中的特殊種類。因龍尾特大而得名。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的版別區分。
  曲須龍----清代機鑄幣龍圖之一。因龍須作彎曲狀得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1911)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區分,但也有用於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
  遊龍----中國銀幣龍圖之一。因龍形作遊動狀得名。專用於宣統三年(1911)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區分。  駝背龍----清代銅元龍圖之一。因龍形作駝背狀得名。常見於江蘇、江西、清江等地清代銅元。
  花星----清代機制幣上的星紋。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和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鑄于金、銀、銅幣的正面中央和麵背兩側。是區分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上緣----鑄幣的上端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機鑄幣的形制描述。
  下緣----鑄幣的下端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機鑄幣的形制描述。
  邊道----鑄幣周緣的側面部分。有光邊、齒邊、邊和本洋邊等多種。是區分清代、民國機鑄幣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珠圈----由衆多的圓點組成之圈。通常鑄於面背中央與邊緣之間,起裝飾作用。有無珠圈,是區分清代銅元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