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安大师的百年铜圆情结A01

 鎏鑫窗 2014-03-29

【转载】 "东粤珍奇胜碧霞”之【清代广东铜圆】(1-5)(转载中国铜元网)

东粤珍奇胜碧霞(1)--- 数学证明题:为何铜圆当作银辅币时,民众不便?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进士宋湘,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才气豪迈,诗尤敏捷,曾经将当时广东各府州县的地名,集合写成了一首诗,其中“东粤珍奇胜碧霞”令人印象深刻,故以此牵强附会作为广东铜圆介绍的标题。

   

广东铸造中国第一枚当十铜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市面钱荒日甚,银价日短,物价剧增,民计愈困,由两广总督德寿与李鸿章会商,拟仿香港铜仙造币。于是面为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背为ONE CENT的飞龙图案铜元在该年六月面世,开我国发行铜元的先河。
  
  (1)中国第一枚当十铜圆 --- “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尖头一)背“ ONE CENT" 飞龙

34.jpg


我们常看到铜圆书中有关”广东 ONE CENT 铜圆“的描述;

   
由于广东ONE CENT 铜元是以银元为换算基准的银辅币, 与传统中国制钱以文为单位的习惯不合,当时社会平日生活的工资、杂费、民生物品价格等皆以制钱(文)为基础,民众日常使用铜圆非常不便。。。。。
   
   前几日,上初中的犬子要我教他那些让人头疼的”数学证明题“,让我重回儿时为了“ XYZ"伤脑筋的时代。。。。。
   在此灵机一动想以”数学证明题“的手法,来证明上述光绪26年后,民众使用”ONE CENT 铜圆"不便的情境,博君一笑;

35.jpg


    由于当时发行铜圆是为了补救人民使用制钱的不足,结果使用铜圆找零时,同时要考虑两个变数 ”X”与“Y”,虽然初期政府公权力与公信力还可以时,Y=100, 但是民众在使用铜圆时,还要考虑相当於“铜银现货”的价格比(银元与制钱兑换比),即使到了现代,人民大众也不是很清楚这个财经专业的术语,何况当时的老百姓,所以在光绪30年,广东省改铸每元当制钱十文”,将铜圆变成制钱的“虚值大钱”,我们再以数学手法来证明当时,民众使用方便,各省铜圆厂的获利公式

36.jpg


    对民众来讲可能较方便了,对各省铜圆厂来讲可以赚大钱,但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这对未来的滥造倾销的苦果埋下了恶因!(以后再证明)

   把前述的公式都加上单位,读者比较容易了解物理意义;例如
制錢與銀元的兌換比 :X (文/銀元),表示毎元银元(重七钱二两)可换多少“文”制钱。

   其他公式依此类推,请参考上面的更新,欢迎指教;

 

东粤珍奇胜碧霞(2)--- 广东【仙】【文】铜圆混配三版

    如前帖所述,广东仿香港铜仙先铸”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背为ONE CENT (正式翻译成“分”,广东香港称“仙”)的飞龙图案。由于民众使用不便,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背为”TEN CASH"的飞龙。所以在过度时期也存在【仙】【文】的面背混配,邬谱记载了三个混版;


(1)“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面(粗头一)背”TEN CASH"的飞龙, 邬谱:A-3,级别:ER

37.jpg


(2)“每元当制钱十文”低花面背”ONE CENT"的飞龙, 邬谱:B-1,级别:ER

38.jpg



(3)“每元当制钱十文”高花面背”ONE CENT"的飞龙, 邬谱:C-1,级别:ER

39.jpg 

 

东粤珍奇胜碧霞(3)--- “广东小字”的传说

 


 

    马定祥先生以前在上博服务时,我的老师施新彪先生曾向其学习铜圆与银币学,其间马老曾列举了上博没有的藏品,而“广东小字”就是上博没入藏的东东之一。那么,啥是广东小字呢?



    抗战时,德国人汉南喜欢中国铜圆,也是汲汲于追寻邬德华的收藏足迹,他有个习惯,喜欢将邬谱的编号用铅笔写在币面上。抗战结束后,德侨要被遣送回国,汉南在回国前将其藏品送给(一说寄放)给其好友张璜。

    解放前后,张璜带了小儿子去了香港,留下大儿子在上海,也留下了大部分铜圆,可能当时大部分铜圆的单价低,不如携带银币到香港比较好维生。从此,在上海的店肆偶尔出现所谓“张璜”旧藏的东东。。。。。

    这枚“广东小字”的包浆,应该是所谓“张璜旧藏”,币面用钱币写了“ E4",也可能曾是”汉南藏品”,现在都以”异绪“称呼,事实上其”广东省造“与”每元当制钱十文“都比普通版的字小,”光绪元宝“也不同,”绪“的差异最明显,是广东厂在【光绪元宝】后期新导入的新版!


40.jpg 

 

 

东粤珍奇胜碧霞(4)--- 从梁启超等的清代文献,来推算清代铜圆厂各年代的获利率

    清末【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梁启超先生,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人,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曾经于宣统二年发表《各省濫發銅元小史》,内容涉及了清末铜圆厂的滥造情况与铜元、银元的兑换数据,敝人先以【图解法】与【数学模型】来科学地解读梁老的大作,并且抽取其中数据作分析;


    各省百事废置而争先恐后积极铸造铜圆,是因为利之所在,只要能进入铜元局的肥差工作几个月,一生就可吃喝不尽,光绪31年实为铜圆局全盛时代(即敝人所谓的【光绪16霸】时代,请看下图;)


41.jpg


 

   根据梁老的逻辑,我们来算一算当时各省做铜圆的获利数学模型;


 

42.jpg


 

43.jpg


    我们要从清代文献与梁启超的文章中,去找寻上面公式的参数,来证明各省铜元局在清末各个年代实际获利率或赔钱率?

    在证明题求解前,我们先以广东铜圆为例子,来让大家感觉一下自铜圆全盛期(光绪31年)后,为何铜圆厂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自光绪 32 年起,虽然中央对各省局进行“并厂”、“限额”等措施,理论上存在的铜圆厂应该越来越赚钱,铜圆品质越来越好。实际上,铜圆厂虽变少了,铜圆是越做越少,质量是越来越差,偷工减料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在当年年底,全国除了新疆与西藏外,只剩下 11 各省局,我称为【户厂 11雄】,这些厂除了“户部总厂”外,其余的省局有如“王小二过年” --- “一年不如一年”;

------------------ 户廠11雄-----------------------

14.jpg

我们以广东铜圆为例来说明当时的情况;

  (1)光绪32年,岁次丙午,中心粤丙午大清铜币,铸量很多,品相好的很多

15.jpg



(2)光绪33年,岁次丁未,中心粤丁未大清铜币,铸量多,品相好的少

16.jpg



(3)光绪34年,岁次戊申,中心粤戊申大清铜币,铸量不多,品相好的少

17.jpg



(4)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中心粤己酉大清铜币,铸量不多,品相好的少

18.jpg



   从此以后就没看到新的年号广东铜圆了,或许停铸,或许只铸以前年号的钱,但是铸量一定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研读清末的各督抚的奏折,我想从其内容所描述的情况,试图抽取那时代,铜元、银元与制钱的兑换参数关系;

銀輔幣不便-證明題(4).

19.jpg



    然后,再参考梁启超的《各省滥发铜元小史》里面的数据,我们知道当时每制作一个铜元的成本约为 6.94文(制钱),而且梁老还列出从光绪28、29年到宣统2年时,铜元与银元的兑换数,所以导入各年份所有的数据於前面的获利公式,我们得到;
 
銀輔幣不便-證明題(5).

20.jpg



    宣统年间,由于铜圆还是泛滥,银价仍然上涨,当时正规制造铜圆,从理论上来讲是赔钱的事业,所以各省局;(1)或不铸或少铸
   (2)或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

 

东粤珍奇胜碧霞(5)--- 一对稀少的【中心粤】混配



 

    有别于他省,以广东铜圆铸量那么大,但由于其制度完善且制作规范,所以其版别相对较少,年号混配也较少见。如前帖所证明,中心粤大清铜币,除了【丙午】外,其他年份都铸额都相对较少,所以存在的年号混配也比“光绪元宝”混配来得稀少,混配品相好的更是如凤毛麟角;


(1)带光的“中心粤戊申大清铜币,背宣统龙”,邬谱编号:H-8,级别:U ( 仅见)

44.jpg


 

45.jpg


(2)“中心粤己酉大清铜币,背丁未龙”,邬谱编号:J-7,级别:ER

46.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