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学中医(九)世界的本质

 huangailan 2014-03-29

 

前面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现代科学在物理与化学方面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与发现,目的是为了在物质层面探讨中医理论的现实性与合理性。现在到了该收口的时候了,不然恐怕就要陷到知识的海洋中茫然无归流散去穷了。

 

好了,下面我们就顺着化学与物理学的认识线索继续探索一下世界的本质:

 

 

1、分子到原子

 

首先,撇开精神与意识的能动性不谈,对于人这个认识主体来说,世界是物质的。任何现象都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这应该是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前提。然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排列组合叫化合,这是化学所研究的范畴。再往下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基本单元和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不能用普通的化学变化再分的微粒。可以说,原子是化学研究的边缘与极限。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最小组成单元,是组成分子和物质的基本单元,它具有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质量很小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绕核作有规律的高速运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相互吸引,组成中性的原子。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Z,是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原子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原子核非常小,它的体积约为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但原子质量的 99.95%以上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微小的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紧密地堆在一起,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至相等,中子略高一些。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是电中性的。所以整个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即使和原子相比,还是非常细小的——比原子要小100,000倍。原子的大小主要是由最外电子层的大小所决定的。如果原子是一个足球场,那原子核就是场中央的一颗绿豆。所以原子几乎是空的,被电子占据著。

 

之前我们所罗列引用的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研究,大多属于生物化学的范畴。化学虽然对很多生命现象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但是并没有对世界或生命的本质给出答案,并没有告诉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乃至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因此,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物理学。让我们从化学的研究极限——原子内的电子来继续探索世界乃至物质的核心奥秘吧:

 


2、电子的排列

 

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它们远比质子和中子轻,质量只有质子的约1/1836。它们高速地围着原子核运转。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轨道并不都一样。在一颗电中性的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目是一样的。另一方面,中子的数目不一定等于质子的数目。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电子数目比质子少的原子带正电荷,叫阳离子;电子数目比质子多的原子带负电荷,叫阴离子。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四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四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稳定的结构,成为阴离子。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列呈如下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n的平方的二倍(n代表电子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4、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然后第三层。

 

原子序决定了该原子是哪个族或哪类元素。例如,碳原子是那些有6颗质子的原子。所有相同原子序的原子在很多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所显示的化学反应都一样。质子和中子数目的总和叫质量数。

 

只有94种原子是天然存在的,每种原子都有一个名称,每个名称都有一个缩写。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不同原子的化学性质将它们排列在一张表中,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为纪念门捷列夫,第101号元素被命名为钔。首11种原子(或元素)依次为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和钠。它们的简写是H、He、Li、Be、B、C、N、O、F、Ne、Na。

 

在粒子物理学里,根据标准模型,电子属于亚原子粒子中的轻子类。电子是基本粒子。在所有带电的轻子中,电子的质量最小,属于第一代基本粒子。

 

电子的质量大约为 9.109 × 10-31 公斤或 5.489 × 10-4 amu。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原理,这质量等价于 0.511 MeV 静止能量。质子质量大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除了带有电荷的正负号不同以外,正子与电子的其它性质都相同。

 

电荷的最终携带者是组成原子的微小电子。在原子中,每个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正常情况下,在物质中电子和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它们携带的电荷相平衡,物质呈中型。物质在经过摩擦后,要么会失去电子,留下更多的正电荷(质子比电子多)。要么增加电子,获得更多的负电荷(电子比质子多)。这个过程称为摩擦生电。

 

自由电子(从原子中逃逸出来的电子)能够在导体的原子之间轻易移动,但它们在绝缘体中不行。于是,物体在摩擦时传递到导体上的电荷会被迅速中和,因为多余的电子会从物质表面流走,或者额外的电子会被吸附到物体表面上代替流失的电子。所以,无论摩擦多么剧烈,金属都不可能摩擦生电。但是,橡胶或塑料这样的绝缘体,在摩擦之后,其表面就会留下电荷。

 


3、量子物理学

 

物理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是分阶段性的,一直发展到量子物理学,才对这个客观世界的本质有了接近真实的认识与判断。

 

一个物理量如果有最小的单元而不可连续的分割,就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的单元称为量子。“量子化” 指其物理量的数值会是一些特定的数值,而不是任意值。例如,在(休息状态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这能决定原子的稳定和一般问题。

 

1900年,普朗克在对热辐射的研究中第一个窥见了量子。这一年的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了他的伟大发现——能量量子化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发射体和吸收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这一最小能量元被称为“能量子”。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微观自然过程的非连续本性,或量子本性。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量子概念。爱因斯坦认为,能量子概念不只是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时才有意义,光波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能量量子所组成的。利用这一假说,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光量子概念首次揭示了光的量子特性或波粒二象性,即光不仅具有波动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

 

1913年,玻尔把量子概念成功地应用于氢原子系统,并根据卢瑟福的核型原子模型创立了玻尔原子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存在于具有分立能量的定态上,并且电子在不同能量定态之间的跃迁是本质上非连续的。

 

1924年,在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最终将光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赋予了所有物质粒子,从而指出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或量子特性。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为人们发现量子的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1925-26年间,定量描述物质量子特性的最初理论——量子力学诞生了。

 

1925年7月,海森伯在玻尔原子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将物理量(如位置、动量等)及其运算以一种新的形式和规则表述时,物质的量子特性,如原子谱线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被一致地说明,这是关于量子规律的一种奇妙想法。

 

1925年末,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薛定谔仔细研究了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产生了物质波需要一个演化方程的想法。1926年初,经过反复尝试和努力之后,薛定谔终于发现了物质波的非相对论演化方程,即今天人们熟知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的发现标志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形式体系——波动力学的建立。

 

1926年下旬,看上去非常不同的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很快被证明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薛定谔首先证明了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的等价性,之后,狄拉克进一步通过变换理论把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统一起来。至此,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被创建完成。

 

从此,人类开始进入量子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量子力学的应用研究中,基于量子规律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这些量子技术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4、光子与电子:从能量到物质

 

光子起初被爱因斯坦命名为光量子。光子的现代英文名称photon源于希腊文φ??(在罗马字下写为ph?s),是由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士在他的一个假设性理论中创建的。在路易士的理论中,photon指的是辐射能量的最小单位,其“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尽管由于这一理论与大多数实验结果相违背而从未得到公认,photon这一名称却很快被很多物理学家所采用。

 

光子是光线中携带能量的粒子。一个光子能量的多少与波长相关,波长越短,能量越高。光子是电磁辐射的载体,而在量子场论中光子被认为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与大多数基本粒子相比,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这意味着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与其他量子一样,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能够表现出经典波的折射、干涉、衍射等性质;而光子的粒子性则表现为和物质相互作用时不像经典的粒子那样可以传递任意值的能量,光子只能传递量子化的能量。对可见光而言,单个光子携带的能量约为4×10-19焦耳,这样大小的能量足以激发起眼睛上感光细胞的一个分子,从而引起视觉。除能量以外,光子还具有动量和偏振态,但单个光子没有确定的动量或偏振态。

 

当一个光子被分子吸收时,就有一个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从内轨道跃迁到外轨道,具有电子跃迁的分子就从基态变成了激发态。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更具有质量。光子由于无法静止,所以它没有静止质量,这儿的质量是光子的相对论质量。

 


5、世界的本质

 

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五篇“世界的诞生”:世界起源于那束最初的光,光子以高频振动的波动方式接连不断地传递着光明与热量。

 

当光减弱时,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于是,低频的振动相对成形,能量转化为物质,原子核诞生了。

 

相对高频的能量以核外电子的形式围绕原子核不停的转动,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并排斥,构成了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在核外电子的转动之中延续着。

 

这个空间之内像宇宙一样广大,但这只是另一个世界最小的单元。

 

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描述物质的是空间与时间,物质与世界之间是重重无尽的时空。

 

物质的本质只是光,也即能量的波动。被冻结的能量相对固定成形,形成了种种物质。

 

但这些物质其实并非实体,实体只是相对于高层能量被冻结的感觉而已。

 

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绝对的运动,动与静只是相对的存在状态。

 

空间产生于静态,时间产生于动态。动态的本质即是静态,静态的本质即是动态。动与静之间本无不同,造成不同的只是感觉的差别。

 

光像一支画笔,以种种不同的频率描绘出世间万物。万物以不同的振频表现为不同的密度与速度,密度产生空间,速度产生时间。密度与速度是一个小宇宙的边缘和界限。

 

在时空交错的幻象中,万物以不同的频率执着着自身的形象,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又在转化中因为不同的取舍升级或降级。

 

那么,这最初的光的波动又是什么?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中不断做取舍的又是谁呢?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