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辽代玉

 睫毛上的风尘 2014-03-30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辽代,统治我国北部地区两个多世纪,强盛时所辖地域幅员万里,历史上又称大契丹。


    辽代的玉器较少,因为与宋代几乎同一时期,所以玉器雕琢工艺既有宋玉风格,又有本民族传统艺术,风格朴质豪放,深受唐、五代和北宋的影响,有浓郁的北国情调和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

    出土玉器有装饰品、实用器和动物形态玉器。玉质以白玉和青玉为主,小件居多,罕有大件玉器出土,装饰品、动物形态居多,而实用器、礼器较少,以圆雕作品居多,片雕、镂雕作品相对较少。辽代玉器均经打磨抛光,唯光洁之程度视不同之器物而有所差别。

辽代玉器从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而言,可分为四类。

    其一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如臂鞴、带T形和心形坠饰的项饰、胸饰、臂饰、嘎拉哈,圆雕动物的熊、天鹅、雁,首次被用来作为玉器题材的蝎子、蛇、蟾蜍、猴子、蜥蜴等。

    另一类是仿自中原的造型,如玉带、圈足碗、圈足杯,以及龙、凤、鸳鸯、鸟、蝴蝶、兔、龟、鱼、荷花等纹饰或造型。

    第三类是具有西方文儿特征的玉器,如四曲海棠花式杯、玛瑙花式碗、四曲水晶杯以及孔雀、狮子等造型。白音汉窖藏的十六曲玛瑙碗刻饰的水波纹,则反映了萨珊工艺的特色。

    最后一类是渊源于佛教的造型,如飞天、摩竭、海螺、塔、金刚杵、法 轮、斧等等。也就是说,辽代玉器包含了契丹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的渚多因素。

    初辽期,契丹人治玉工艺粗糙,一般以石攻玉,以硬度较高的石器敲、砸、碾、磨、钻,使玉器成型,琢治圆雕动物小坠饰时,多以宽深的阴刻线勾勒动物的形体轮廓。因此,辽代玉石、玛瑙、水晶制品的琢治,就工艺而言,相对比较简单。玉石多采用东北地区的岫玉和玛瑙等,出土珠串、实用具居多,广泛分布在辽宁和内蒙一代。

    辽代中期以后,手工业、冶铁、瓷器制造以及金银矿的开采等较发达。辽朝的商业十分繁荣。玉器加工进入鼎盛时期,期间产生很多金银器物及玛瑙玉件制品,制作工艺亦从原先的“以石攻玉”发展成为铜铁器具、铊工治玉阶段,其工艺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期间不乏精品出现,其典型代表辽代佛教用玉如玉飞天、玉摩羯鱼、玉金翅鸟等出土较多,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宁喀左等都有出土。

    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并将这些价值很高的金银玉石玛瑙水晶溶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以此体现自己高贵的身份,身份越高,其佩戴玉石玛瑙金银越多越精致。这点既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准,同时也折射出契丹贵族奢侈的生活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辽后期战乱不断,手工制造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所造玉件较为粗劣,极少见有精品出现.......

    辽代泛玉近年价格较为稳步攀升,市场上以辽玛瑙、珠串、动物形态居多,精品较少,仿品较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