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谈禅

 黄帝书苑 2014-03-30

 

    禅宗的方法,就是教人“自得之”,教人知道佛性本自具足,莫向外驰求,故不需用嘴来宣说什么大道理。因此,这个闷葫芦最易作假,最易拿来欺骗人,因为是纯粹主观的,真假也无法证实。现存的五部《传灯录》,其中所载禅门机锋,百分之七十怕都是无知妄人所捏造的。后来,越弄越没有意义了。不过,我们也不能一笔抹杀。当时的大和尚中,的确也有几个了不得的。他们的奇怪的方法,并非没有意义的。如我第一次所讲贼的故事,爸爸把儿子锁在柜子里,让他自己想法逃出;等儿子用模仿鼠叫之法逃回家时,爸爸说:“你不怕没有饭吃了。”这个故事,就可比喻禅学的方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教育上说,类似现代的设计教学法,看起来很像发疯,但西谚云:“发疯就是方法。”

——胡适

 

    禅的趋近法是直接进入物体本身的,可以说是从它里面来看吧。以花为例,去认知这朵花乃是变成这朵花,去做这朵花,像这朵花一样去享受阳光雨露。当我这样做时,花就对我说话,于是我就知道了它的所有秘密,它的所有喜悦、痛苦。就是说,我知道了在它的内部的全部生命。而且还不仅如此,在我掌握了这朵花的“知识”的同时,我也知道了宇宙所有的秘密。其中也包括了我的自我的秘密。这个秘密迄今一直远离我的所有的追求,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分成两个:追求者与被追求者——物体与影子。现在,由于对花的认知,我知道了我的自我。这就是说,由于我把自己失却在花中,我知道了花以及我的自我。我把这种对实体的趋近法称为禅的方法。

——铃木大拙

 

    禅是要自心证悟而不可言说的,但禅文化是可以修学研究的。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面有生活,生活中有禅。古德说过,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参禅必须学会生活。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于生活中。这是世出世法圆融修证的境界。一个没有觉悟的人,他生活的心境常常是烦恼的,生活的心路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现代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之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灯,清净一下自己的心路,这对消除烦恼、减少困惑,是有用的。

——赵扑初

 

    禅的秘密之一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在某种特定的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禅宗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都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思虑、无计划的。也就是说,是“无心”的。但就在这“无心”中,在这无目的性中,却似乎可以窥见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大目的性,而这就是“神”。并且只有在这“无心”、无目的性中,才可能感受到它。一切有心、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事物、作为、思念,比起它未就微不足道,只会妨碍它的展露。

——李泽厚

 

    禅宗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经久不衰,有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有千千万万小农经济存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产生自己解脱的宗教思想,是十分自然的结果。禅宗从五祖弘忍开始,便制定了教团的生活规范。一方面是宗教训练,修心:一方面是从事生产,自己养活自己。从事农业生产,既锻炼了思想品质、克服怠惰习惯,又为僧团积累了财富。他们用日常生活用语启发门徒,“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运水搬柴”是每天都要接触的生活经验。这类教学经验,在法相宗、华严宗就不曾用过,因为禅宗是农民的佛教。运水搬柴,既然都是妙道,由此再进一步,事父事君又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妙道呢?禅宗与儒教合流,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儒教把禅宗消融了。经过五代、北宋,禅宗文化逐渐变成文人禅、参话禅,与士大夫合流,与在朝的文人日趋接近,远离泥土,走向市廛,混迹庙堂,被儒教所合并、消融,就不足为奇了。土大夫参禅,皇帝也参禅,《红楼梦》中贾宝玉也参禅,那不关禅宗的事,另当别论。

——任继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