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南京大学曾走出三位联合国副秘书长 罗 静 张文江 金桂飘香,美丽的南京大学校园10月31日下午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到鼓楼校区,接受南大授予他的名誉博士学位。这是南京大学和联合国密切联系的又一段佳话。 早在前身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时期,南京大学就为联合国的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1945年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吴贻芳、联合国远东救济总署第一任署长洛辛·卜凯就来自金陵大学。在中央大学执教的 新中国成立前,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中有30多位专家、教授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委员会执行委员及各专门委员会委员,他们是:吴贻芳、吴有训、茅以升、陈裕光、孙本文、竺可祯、朱家骅、吴学周、孙明经、胡焕庸、熊庆来、顾毓琇、梁希、陈贺琴等。其中,在金陵大学任教的孙明经由胡适、郭有守、陈裕光等联合推荐受聘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同顾颉刚、黎锦熙等人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大众传播组成员。 此后,南大一直延续着与联合国结下的缘份,演绎着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九旬教师的特别礼物 10月31日,在授予学位典礼结束后,潘基文来到南京大学大礼堂会客室,接受了南大91岁教师蒋克老人向其赠送的礼品——一幅绘有牡丹和和平鸽的南京云锦和一把紫砂壶。蒋老缘何向潘基文赠送礼品?其中有一段故事。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他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蒋克任英语系党总支书记,对贫困中努力学习的沙祖康十分关心,并在沙的成长及以后的工作中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沙祖康亲切地称蒋老为“老妈妈”,40多年来师生之情非常深厚。 2009年12月,蒋老90岁生日之际,沙祖康专程从美国纽约回国为“老妈妈”祝寿,临行前向潘基文请假。当潘听说 沙祖康回国后一家四口专程赶到南京,在蒋老的家宴上,他将潘基文的礼物郑重地交给了蒋老,并当场打开了这件包装十分精美的礼物:礼盒的上面是潘基文的一张名片,礼盒打开后,是一套做工极为精致的白底雕花韩国瓷器,一大一小两只碗和一只碗盖,碗底刻有潘基文的亲笔签名。蒋老在九十大寿时收到这样的礼物非常高兴和激动,再三表示“ 这次,提前知道潘基文要到南大接受名誉博士学位,蒋老特地准备好了回赠的礼物,表示对潘基文的谢意,也表达了一位中国老人对世界和平的祝愿。联合国三位副秘书长出自南大 建国以来,在联合国历任的7位中国籍副秘书长中,有3位是南京大学校友,他们是:1979年至1985年在任的毕季龙,1985年至1991年在任的谢启美,2007年起任职的沙祖康。 毕季龙在担任副秘书长的6年里,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美各国,结交了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和朋友。在他的领导下,技术合作与发展部门曾向100多个国家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援助。 作为毕季龙的继任者,在谢启美负责技术合作促进发展事务部之际,该部门正面临赤字和处理削减1/3雇员及其一系列遗留问题。谢启美以其高超的管理才能和冷静有效的调控手段,最终使技合部在财政和机构功能上出现了根本的转机。 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则有着“沙铁嘴”、“沙将军”等别称,他素以善于即席发言且妙语连珠著称。自2007年上任以来,他正全力推进着所主管的经济社会事务部向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毕 缘何这些外交家都出自南京大学?谢启美的话很有代表性。他曾在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回到母校,并深有感触地说:“在母校,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很大,可是影响最大的还是母校的精神,特别是以母校精神培养出的人才的榜样对我一生影响更深、更大。一个大学能否取得大的成就,最根本的一个是求实精神、一个是创新精神,而母校长期以来实际上以这两条作为建校的基本精神。虽然各个时期提出的校风校训说法有所不同,但最实质的还是这两条。纵观各个很有成就的校友,多半是坚持了这两条。” 南大人在联合国赢得声誉 南京大学是与联合国有着长期密切联系的中国高校之一。多年来,数十名南大教师先后在联合国供职。张本、王志刚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科长,赵学熙、钱佼汝、朱刚等一大批南大教师在教科文组织工作,他们为联合国的翻译工作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现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对于翻译工作,曾于1987年至1993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科长的张本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介绍说,中、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每次开会这六种语言都要使用。以教科文组织为例,每种语种都有一个科,由科长、翻译、审校、打字员等组成,主要提供笔译、口译等服务。翻译工作涉及面非常广,需要扎实的业务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多年来,业务精湛的南大人在联合国屡屡受到好评。 良好的声誉源于扎实的业务基础。南大的学习经历成为日后胜任联合国工作的重要基础,这是校友们的共同心声。 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长达6年之久的 南大人在联合国出色的表现也源于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赵学熙回忆说,文革刚结束,南京大学校园就显现出对外开放的局面,一批批外国留学生涌向南大。那时南大就已聘请了许多外籍教师,通过与外教们的接触与交流,赵学熙得到了很大锻炼。“这就为我几年后在一个国际大家庭里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要感谢我的母校南大!” “多年来还有很多南大毕业生去联合国工作,而且上手快、满意度高,说明南大的培养方案不仅有特色,而且很成功。”朱刚院长颇为自豪地说,“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国际知识是南大外院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今后南大外院会更加注重为国际组织培养合格的中国籍公务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