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作品的三类评价标准

 独行客a 2014-03-30

鹤舞高原 普布扎西摄

春到人间 陶明摄

梨花盛开醉游人 薛玉斌摄

田园如画 陶明摄

谈摄影艺术创作与欣赏

不通过偶然性只表现为纯粹必然性的现象是根本没有的,假如在摄影创作中根本不存在偶然因素,一切都是必然如此,那么所谓独创性,所谓摄影技巧也就不可能存在,摄影理论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同理,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对摄影艺术创作既要利用偶然又必须把握必然。

摄影对社会生活的依赖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对于摄影来说更是如此。摄影创作必须由摄影者亲临现场,在观察体验生活的同时,面对被摄对象进行选择与判断。这一选择与判断的过程可能是非常短暂,但无论如何短暂,仍要完成处理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组合,调整焦距与景深,判断最佳拍摄瞬间等一系列造型任务,因此摄影者必须具备丰厚的生活积累、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

摄影对生活的依赖,还体现在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皆取之于社会生活,而且摄影家的思想感情及想象力,也是在生活实践的不断积累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摄影家才能的提高和形成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如师承关系,同代人的影响,群体的激励,社会审美需求的反馈等。而摄影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又是摄影家对生活积极的、能动的反映,是摄影家深入生活、

 

摄影艺术观不同,对摄影艺术的评价标准自然也会有所差异。从摄影艺术的两大支脉来看:画意摄影以追求完善的技术、严谨的构图和充分的自我表现为其目标;而纪实摄影则以题材的社会意义、瞬间的情节以及摄影语言的直率作为关注的重点。前者追求的是画面的美,较少关心题材内容本身,只要能表现好,制作得精良,就被认为是好作品,因此画意摄影特别赞同摄影的相对纪实性。纪实摄影则关注题材内容的真实,所用表现手法因人而异,但大都将其放在第二位来考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读者的评价是最公允和冷静的,可以被读者接受的评价标准才是客观的。摄影理论界提出了三类评价照片的标准:第一类主要是传递信息的照片。如新闻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和生活照,也包括以形式表现为主的照片。第二类属于审美性质的照片。主要指画意摄影,在沙龙摄影里也包括一部分纪实的照片。第三类是传达情感的照片。如果三者兼有,当然最佳,而完全不包括上述三个成分的照片,应该说是失败的照片。

摄影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摄影艺术创作所经历的是一个以生活为源泉,以感知为基础,以想象为手段,以情感为动力,以思想为灵魂,并通过照相机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复杂过程,它要求摄影作者必须具有善于观察和感受、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发现和捕捉的本领,在生活、思想、技巧等方面进行艰苦的磨炼。因而,摄影艺术创作的必然性,体现于摄影作者遵循摄影创作的规律,依赖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之中,而其偶然性体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拍摄什么对象或什么场景,以至用什么角度,如何构图等方面上。那种“一蒙、二碰、三运气,外加好武器”的观点,因为完全排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重要因素,所以也就脱离了摄影艺术创作的必经过程。这种偶然不能反映摄影创作的必然。

吴品禾

意境,又称境界,可解释为“情景交融”。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统一。在这主客观统一的过程中,景是情的外化形式,情是景的内在含义。所以,意境同时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写意,仍是要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借着摄影表露出来,意境是从来不同的,而且是随时随地不同的,但要表露出来,必须有所寄藉,被寄藉的东西,原来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变作了活的。“意境”说是居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层审美心理。

我尊重摄影的“真”,坚持摄影的纪实性原则,同时又主张“把主观之意趣放在第一位”。把意境看做是作品的生命,用心灵去感受,或移情入景,或借景抒情,都极富意境美。那些好的摄影作品传达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契合,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因此也都可以说是传达了又真又美的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