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经能治大病 论糖尿病与脾胃肾

 青衣问道 2014-03-31

脾经能治大病 论糖尿病与脾胃肾



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的时间,脾主运化,暴饮暴食最伤脾胃,加强锻炼对脾有好处。
 

1、糖尿病跟脾胃肾功能失调有关
 

现在有一个病就跟脾密切相关——糖尿病。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小孩也有得糖尿病的。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这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喝酒过度等造成的。造成糖尿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情志郁结。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啊,生活压力也大。在工作上要有业绩,要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的关系;在家里要伺候公婆岳父岳母,还要跟老公关系和谐,要带小孩……跟人讲吧,大家都面临同样的困难,跟谁讲都没人愿意听,就憋在肚子里了。所以心里就老压着东西,多种情况一旦凑在一起,就是寒邪,寒邪多了,人体自救功能启动就有热来攻,就会造成中焦因寒而化热的现象。
 

我给大家讲一下原理吧。从中医讲,糖尿病是中焦因寒而化热导致的。中焦化热首先伤到的是脾,因为中焦是肝脾,肝脾热气一集中,就开始往上烧到肺,引起肺燥津枯。这时出现糖尿病人喜多喝,即口干,杯不离手,杯不离口,不讲话都口干,讲话口更干,喝多少都不解渴。再不注意调整过来,火就会往下烧,伤到胃,出现燥热伤胃,引起胃燥津伤,造成脾阴虚耗。这时糖尿病病人出现第二个人特点——多吃。正常情况下食物消化需要三到六个小时,但现在胃开始燥热,这时食物的消化就会加快,不到三四个小时就消化完了。食物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吸收的养料由脾脏运化,把精华送到肾脏。脾脏长期调整不过来,就会造成肾阴耗损,而且久病伤阳,然后肾的固摄能力就差了。这时候糖尿病人就会出现多尿。
 

因为脾主肌肉,脾肾一病,全身都病。慢慢的,糖尿病人吃多少、喝多少、补多少都会越来越瘦。为什么会越来越瘦啊?就是糖尿病把你身体所有的营养都通过尿撒走了,你吃多少营养,它都不吸收不消化了。脾脏运来多少血糖,肾脏干不了活,所以尿出来的不是水了,而是糖,甜的,营养直接就跟着尿走了。
 

因为吃喝导致糖尿病,跟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以前,我们只吃五谷杂粮,得糖尿病的很少。但是现在的人不以粮食为主,而多吃肉菜,导致各项指标紊乱。不是说不能吃东西,而是不要过度。人参是好东西,但吃多了鼻子流血;砒霜是毒药,但在中医可入药。所以,什么都是个度的问题。以前我曾提过,糖尿病病人该吃什么吃什么,不要节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得糖尿病是因为脾肾病了,消化和吸收都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就按照人体能够消耗的量,该吃什么吃什么,不多吃,也不少吃。多调养,多运动,在西医中是不治之症的糖尿病,说不定就好了。
 

所以,凡是脾主肌肉引发的病,包括糖尿病,怎么治呢?第一条是锻炼,自己锻炼,糖尿病坚持每天散步。第二,坚持好好吃饭,别来什么节食乱七八糟的。比如西医一般说尿糖高,很多东西都别吃,吃了会让尿糖升高的。但其实不是让我们节食,是要吃适当的食物、适当的量,尿糖症本身就缺糖,不吃的话慢慢就没劲儿了。
 

有一个病人,他刚刚查出血糖尿糖高,遇见我时他跟我说他现在特痛苦,都不敢吃东西了。我就跟他说应该该吃就吃。他说真的啊?我给他讲了这些原理,他听完就开窍了,回去就该吃就吃。我还嘱咐他要多锻炼身体,外加让学生给他开点药。这个人个别听话,每天傍晚都去登山,做做操,特别有效。他肌肉壮了,整个的吸收能力强了,就不会往下走了。到现在为止,这人的指标都正常了,更关键的是他的生活更规律、更快乐了。
 

2、乳房下垂不是地心引力的作用,是脾的问题
 

脾是干吗的呢?第一,脾主运化,全身运化全是由它来做的。第二,脾主一身的肌肉。所以全身没力气,是肺病,全身的肌肉没劲儿、肌肉酸痛是脾的问题,重症肌无力就是脾病。包括人老了以后,肌肤下垂,也是脾病。比如说人老了以后眼皮耷拉,比如有的女的,年轻的时候大眼睛特漂亮,到老了就成三角眼了,上眼皮垂下来了,这是脾主一身肌肉的功能弱化了。还有一种,假如突然出现一眼大一眼小,脾出大问题了,有可能会出现脾中风。
 

  乳房下垂也是脾主一身之肌肉的功能弱化了。人一到中老年就开始乳房下垂,特别是生小孩母乳喂养以后。有的人说,这样说不对,这些都不是病啊,这些都是地心引力的惯性作用,就是往下拽啊,随着年龄的增大,地心引力的作用也越大。如果真那样,倒立是不是就不下垂了呢?所以一定是身体虚弱,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才会出现乳房下垂的现象。
 

3、两腿无力、大脚趾麻木都是脾病
 

对于那些个有车一族,将来可能会出一个问题,就是两腿无力症。为什么两腿无力啊?因为两腿很少走动,老开车,久而久之,就会的肌肉萎软症。如果是天天坐车的话,有司机,就会有一毛病,两腿无力;如果是没司机自己开车的话,就会一只脚有力,一只脚无力。如果还开成自动档的,慢慢的话就都没力了。这也是脾主一身之肌肉的问题,只要肌肉的问题就是脾的问题。
 

还有,生大气也会伤脾胃,而造成肌肉萎软。我出差见过一个病例。其实蛮可怜的,看到一个农民在火车上,特别惨,他大脚趾先是疼痛,然后就麻木没有知觉。到处去看。大家记住,脾经就是从大脚趾起。那个脚趾不舒服,都能知道是哪儿的病。这位农民朋友在有名的大医院被诊断为神经末梢炎,治了一个半月没治好。反而原先还有点感觉,现在根本不能动了。在火车上见到他以后,我问他刚得这个病的时候有没有生过一场大气,家里有没有什么大的家庭纠纷。他老婆一听就愕然了,回想起来说还真是生那次大气后出现的问题。
 

所以大家别小瞧生气这个是啊,现在很多情况下,情绪会影响身体,生气先伤肝胃,脾在志为思,得病了总想得多吧。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形成气结和气滞。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生气再伤脾,这时情志方面的原因。
 

4、睡觉流口水是脾虚
 

“脾之合肉也”,就是我们全身的这个肌肉是由谁所主的?是有脾所主的。然后其荣表现出来是什么呢?表现出来的是嘴唇。所以你的嘴唇是否丰满、滋润,是判断脾病的一个表现。如果嘴唇老干裂呀,不滋润呀,嘴唇干瘪,没颜色,这些问题都是脾虚。
 

家里的小孩啊,他睡觉时流口水,我们常常会觉得,哎呀,怎么这么可爱啊。可成年人呢?成年人流口水就有碍美观了。想想,有时候,特别是夏天啊,你看那趴着睡觉的人,西装革履的绅士和优雅的OL女士,要是午休时用口水把办公桌淌成了一个水塘,真是影响形象。或者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枕巾湿了一大块,怎么回事啊?脾虚呗,因为脾主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实,人流口水有时和脾虚有关,脾虚的人面部肌肉较容易松弛,睡觉时自然就容易流口水。
 

脾虚是指脾气虚弱,引起脾虚的原因有比如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前面我们提到过,脾有主运化、主统血等的作用,脾虚就会运化失常,人体出现营养障碍,造成水液失于布散,人体湿气就会重,或者引发失血等症。
 

脾虚,水谷的精华就无法通过脾运化转输,五脏六腑得不到滋养,人就会出现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身倦乏力、吃饭后容易犯困、吃得少,或者腹胀、溏泄等,或者四肢冰冷,怕冷等症状。还有一点,现在的女孩子特别关心什么啊?就是,如果脾虚的话,还会引起肥胖,虚胖。所以,这种胖,要想瘦,就的调理脾胃,而不是节食。
 

脾虚的人怎么选择食物啊?可以选择如粳米、马铃薯、香菇、锅巴、薏米、熟藕、山药、栗子、扁豆、豇豆、红枣、胡萝卜等食物。除了吃些健脾的食物,重要的是坚持锻炼身体。
 

5、得脾病的人要么特瘦,要么特胖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过度思虑一定伤脾。假如过度思虑的话伤脾,就显出瘦相,这个人就特别瘦;如果脾湿太重的话就是虚胖。所以脾病有两相,要么特瘦,要么特胖。这就是脾的一个问题。
 

  前面我们讲到脾虚,脾虚和脾湿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脾虚可能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也可能导致其他的病理变化。脾湿可能是脾气虚弱导致,也有可能是缺乏锻炼所致。脾湿也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啊。脾湿有很多象,都有哪些呢?比如前面讲的虚胖;或者有的人总觉得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或者拉稀、溏便;或者牙龈出血等。湿重的话,一般来讲吃点药或是不吃药都可以治疗。要是找不对医生,就别吃药,就锻炼,锻炼非常管用。现在很多人就缺少锻炼。如果锻炼的话,出汗没问题。别把汗想得那么可怕啊,否则动得太少了。打球的时候如果出汗是没有问题的,出汗反而会让身体轻松。
 

  有一个女同胞,她说她的肚脐特别容易着凉,一凉就疼就拉稀,其实这是脾特别虚弱引发脾湿的一个象。脾运化能力不强所以经常腹胀,而且还好打嗝。如果实在里面揪得疼,有的时候甚至会拉稀。脾湿的大便有一个象,粘水池子,就是特别黏,这是湿气特别重。拉完屎以后,水池子老冲不干净。如果是腹胀,肚子里面老有气,出不去的话,一般只要放个屁就特舒服。那怎么能让屁放出来呢?撅,在床上撅一会儿。就是头趴在床上,把屁股撅起来,屁就放出来了。人别忘了,最基本的快乐就是放屁打嗝,这是挺好的一件事。
 

6、打呼噜会导致呼吸短暂停止,有生命危险
 

有个病人他跟我说他有鼻炎,睡觉的时候呼吸一个不小心就觉得特费劲,而且他睡觉时还爱打呼噜。他问我打呼噜是怎么回事,跟鼻炎有什么关联。打呼噜有时会造成呼吸暂停,这两种情况都非常影响睡眠质量。睡眠打呼噜这个问题现在真的很多,而且有的还会出现短暂的呼吸停止,很多的时候让自己的太太非常担心,不知道你这人是活着还是死了,经常捅一捅,然后翻个身什么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打呼的问题是我们嗓子里的小舌头无力,它垂下来了。它垂下来以后,你的气息想出去就比较费劲,所以可能会造成呼吸短暂没有。小舌头下垂属于那块肌肉无力,还是脾病。如果你的体形比较偏胖,就说明你湿气比较重,最好能够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那么运动量什么情况下最好?就是保证全身微微出汗,或者是如果你大便也很通畅的话,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要不行,翻翻身什么的,也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具体来看,如果你年轻的时候经常有咽喉炎的问题,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很特异的呼吸方式,也会引起打呼噜。
 

7、脾经能治大病
 

脾经就是这样,足太阴脾经从大脚趾末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上来一直往上走,经核骨,向上沿着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小腿内侧的骨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与肝经相交,然后在肝经前循行),上膝股内侧前边(即膝盖、大腿内侧),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通过膈肌(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入咽喉,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实际上舌头是否灵活,跟脾也有关系。因为脾经起于足大趾,所以这个足大趾不能动,也是脾病的一个象。
 

脾被称为先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调理脾经可以防病治病。那么调理脾经可以治那些病啊?比如,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秘,还有痛经、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者错后,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水肿,还有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的疼痛、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疾病等。







向脾胃要健康:古木參天靠樹根 生命常青養脾胃  作者:李志剛





   
  脾虛失健是糖尿病發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從脾胃調治之法
  
  糖尿病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病,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糖尿病終將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
  
  生活中我們要是聽說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滿臉的吃驚與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實,根本沒有這麼誇張。
  
  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併發症而已。但我們若是及時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給併發症發作的機會,那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我看過這樣一則信息:就是說有個人被診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飯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麼辦;後來這個人真的死了,怎麼死的?因為耽誤了治療,再加上情緒極度抑鬱,後來真的發生了併發症,人就這樣完了。在我看來,這個人是被自己嚇死的。如果他能正視這個病情,擺正心態,也不會有這個結果了。
  
  糖尿病在中醫裡屬於「消渴」範疇,我們古人對此病早有論述,《素問?奇病論》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這是黃帝與岐伯的一段對話,意思是,黃帝問岐伯:有的病人口中發甜,這是什麼病?是怎麼得的?岐伯回答道:這是由於食物的精氣向上氾濫,病名叫「脾癉」。正常情況下,飲食到了胃以後,經過初步的消化,再由脾運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熱,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則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產生口中發甜的症狀。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美所誘發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平時大都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內熱,甘味使人胸腹滿悶。因此食氣上溢出現口甜,時間長了就轉成消渴了。
  
  在這裡,「脾癉」類似於我們現代醫學所說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島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如果防治不及時,就會發展成消渴,即臨床期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中醫認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屬肺,主要表現為口渴多飲;中消屬胃,表現為多食善饑;下消屬腎,以多尿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1.多飲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現為口渴,平時多喝水才會感覺舒服一點,這是肺熱津傷所致。
  
  我曾接待過這樣一位病人,他的餐前血糖高達18.7,平時他的飯量倒還正常,就是愛喝水。他說自己感覺口渴,每天最少要喝兩暖壺的水,晚上排尿也比較多,整天感覺全身無力。像這位病友一樣,很多糖尿病病人也會出現口渴多飲的症狀。
  
  對於這種情況,我常用針灸肺俞、合谷、魚際、三陰交等穴來進行調節。
  
  肺俞穴雖屬於膀胱經,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氣聚集的地方,對於調節肺臟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時,先低頭,脖子後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此處是第7頸椎的棘突,往下數3個這樣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兩邊1.5寸處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
  
  魚際穴是肺經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大約相當於第1掌骨中點橈骨的赤白肉際處。
  
  平時多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對血糖有很好的調節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熱,它的輸布津液的功能受損,便會引起胃燥津傷,脾陰虛耗,中焦脾胃的運化就會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中消症狀。
  
  消谷善饑是中消典型的症狀。什麼是消谷善饑呢?它是由中焦熱盛所致的胃內食物消化快的症狀,也就是說你不停地吃,但老覺著餓。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燥熱傷胃、胃火熾盛所致。《靈樞?大惑論》載:「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
  
  此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身體減負,調理身體,修復疲憊不堪的脾胃。這時你的主食不能吃得過少(主食應當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勞動強度和體重等具體情況而定);平時要少食多餐,可將每天飲食總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為怕油膩而單純吃素,要做到葷素搭配。
  
  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調節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各自對應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於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線向左右兩側用食指、中指併攏量取2橫指處即是此穴。
  
  3.多尿
  
  腎功能不好導致的糖尿病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多尿,我們可以通過多按摩腎俞穴、太溪穴、三陰交穴來調節腎的功能。
  
  4.體重減少
  
  由於胃的無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導致脾熱。胃熱、脾熱使人體代謝加快,導致人體消瘦、乏力。
  
  ◇◇脾虛失健是糖尿病發病的根本,調理脾胃才是治病之本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賴以生存之本。
  
  如果脾之氣陰不足,則脾氣不升反降,氣虛下陷,運化失權,水谷精微無以化生,則上不能奉心肺則燥熱,下不能滋肝腎則陰虛。陰虛燥熱又可傷及脾陰而不能化生津液,成為消渴。李東垣也指出:「脾氣不足,則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飲。」
  
  可以說,糖尿病的根本病機是陰虛燥熱,而陰虛燥熱是由於脾氣虛弱不能像平常一樣運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與「散精」的作用,使食入的水谷郁而化熱,又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使胃陰不足,從而導致陰虛燥熱。所以,糖尿病患者有一個典型的病症表現就是渴飲多尿。
  
  綜上所述,我們說糖尿病的發病之本在於脾虛。因此,我們要養好糖尿病貴在調理好脾胃。在經絡方面,我們可以多按摩上面所提到的幾個穴位。使用時,你可以看自己「三消」症狀哪個更嚴重。
  
  比如說,經常口渴多飲的,就可以多按摩肺俞、合谷、魚際、三陰交等穴;經常感覺餓的,就要多照顧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經常多尿的,可按摩腎俞、太溪、三陰交等穴。
  
  此外,治糖尿病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穴位,叫胰俞。它在第8胸椎的棘突下旁開1.5寸,在背部的膀胱經循行線上。根據近部取穴原則,它對控制糖尿病病情很管用。
  
  在飲食上,糖尿病人由於是脾腎俱虛,平時還要多吃補益脾腎的食物,像蕎麥、玉米面、燕麥片、大豆及豆製品和新鮮的綠葉蔬菜等;還要遠離生冷、甜膩之品。
  
  總的來說,糖尿病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病,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糖尿病終將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









 

糖尿病

早在400多年前中国医书中已有记载,但它叫消渴症,看好啊,不是病,是症,这之间可有很大差距的。医书中对病因的描述是,本证多由于饮酒肥甘过度,情志郁结所致。喝酒喝多了,肥肉吃多了,青菜吃多了,加上性情不是很好就容易的这个病了。大家要注意不是说这些立刻就不吃不喝了,是一定要注意度。

二十年前是不是很少听有的糖尿病的,那是因为那时的酒,肉,菜都不像现在这样的丰富,加上压力又不是很大,心情很好,所以很少有得这个毛病的。一旦身体满足这两项了,就会出现中焦化热,上焦指的是心肺,中焦指的是肝和脾,下焦是肾。由于肥甘过度了,食火有了,由于情志郁结,肝火有了,中焦的两个脏器的火碰到一起就烧开了。中焦有火会烤上焦的脏器,最先接触的就是肺,这时会出现燥热伤肺,引起肺燥津枯,导致口渴多饮,中医称为多喝也称为上消。消,就是消耗的意思。糖尿病的第一个症状就出来了,能喝水。就是由于肺燥津枯,口水枯竭了,感到口渴,所以多喝水,但是呢喝多少又不解渴,这就叫上消。

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你不在意,中焦的火继续烧会伤哪呢?接着燥热伤胃,引起胃燥津伤,然后造成脾阴虚耗,第二个症状出来了,多吃,中医称为中消,这里的津指的是胃液。胃液被中焦之火加热,让食物消化速度加快,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都特别能吃。脾阴虚耗的意思是说由于吃得东西动了,需要脾来运化的东西其实就是糖类也就多了,这样脾干的活就多了,多了就会受伤。

老这么多吃多吃,久而久之会造成肾阴耗损,造成肾不固摄,第三大症状出来了,多尿,中医称之为下消。脾将小肠从食物中吸取的养分给肾用来造血,如果运来的造血材料比以往多了一些,同脾的道理一样,肾脏也是要多工作的,这样就会伤到肾脏,造成肾阴耗损。肾脏受伤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干活了,但是运来的养分还是很多源源不断,这些养分就会随着原来用于造血的水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到医院检查尿蛋白,完蛋了。

得了这个毛病到医院,医生会告知你,这个病没治,终身携带不死之癌。医学这么发达了这么个小问题处理不了?因为所谓的糖尿病就是脾的机能下降了,中医可以恢复脏器机能。西医所开的药其实就是代替脾来工作的,已达到降血糖的效果,并不是治疗用的药物,就是说西医基本就没有给你治病。

糖尿病合并症,致盲,高血压,冠心病,四肢溃烂,肾衰竭而死,这些都是长期吃药,打胰岛素产生的毒副作用的后果。降糖药吃晚饭就吃,吃药就跟吃饭一样了,时间长了这个药物的毒谁来解,肝脏,那么肝脏受伤了,直接表现就是眼睛看不见了,这是最先产生的毒副作用。

糖尿病是否遗传?不遗传!!!真正得糖尿病的人,男人没有性能力,女人不能怀孕,就不可能生孩子,哪来的遗传呢?肾,主骨生髓造血藏精,一旦肾阴耗损,尿蛋白三个加号以上,基本上就没有性功能了。但,确实有父辈有得糖尿病的,儿子辈也有得的,其实这是传承了相同的饮食习惯,并非所谓的遗传。






收拾糖尿病秘诀!—健脾输津


核心提示:从中医的基础理论来分析,糖尿病属饮食(主要是糖类)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而饮食营养的代谢和输布,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化饮食为精微,输布精微、津液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关键是脾。《内经》中谓“津液在脾”,并称中焦脾胃有“蒸津液,化其精微”及“脾气散精”、“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发病多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或逐渐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久病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本病现分为4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而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多于青少年期即发病;2型糖尿病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多于中年以后发病。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虚劳”等病证范畴。

  辨治方药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pg≥11.1 mmol/L(126mg/dl)。

  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一般按“消渴”分“三消”辨治:以烦渴多饮为主者为“上消”,多属肺热津伤,予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等)加减;以多食善饥为主者为“中消”,多属胃热炽甚,予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等)加味;以尿频量多而混浊为主者属“下消”,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此外,现有学者经长期临床观察诊疗认为,久患糖尿病者,多兼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症候,主张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或选用养血活血、温润化瘀类的方药,可以提高疗效。

  从中医的基础理论来分析,糖尿病属饮食(主要是糖类)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而饮食营养的代谢和输布,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化饮食为精微,输布精微、津液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关键是脾。《内经》中谓“津液在脾”,并称中焦脾胃有“蒸津液,化其精微”及“脾气散精”、“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若脾气虚弱,不仅化源不足,且无力运行输布津液、精微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则形成“气阴两亏,燥热内生”的病机。

  近代有些著名医家论治津亏液耗之“消渴”及糖尿病,亦多从健运脾胃为主立法制方。如被誉为北京近代4大名医之一的施金墨,以善治糖尿病著称,其用于降糖的配对主药“黄芪配山药”和“苍术配玄参”,均从健补脾气立法,其中苍术性温燥,似不适于津亏之燥渴症,但因其健运脾胃之功独宏,故用之配伍玄参以展其健脾输津之功。

  考健脾益气以化津输津治燥渴一法实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直清阳明燥热的主方白虎汤的方证条文有三,却无一条原文中载有“渴饮”症,但白虎加人参汤的五条原文中则均载有“渴饮”。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是在石膏、知母大清阳明胃热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合甘草、粳米健脾益气以化输津液、滋胃止渴,因此本方亦是《金匮》中治疗“消渴病”的主方之一。

  笔者在20多年前曾治疗一例以久患燥渴、多饮、多尿而消瘦为主症的糖尿病人,初用白虎合增液承气汤治疗多日而无效,后改从健脾输津、清胃润燥立法组方,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此法此方,余一直沿用至今,疗效比较满意。

  基本方药: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石膏(先煎)各30克,玄参、葛根各20克,苍术、麦冬各12克,知母10克,法夏6克。

  方解:黄芪、太子参、白术、苍术,补中益气、健脾输津,为本方主药;辅以石膏、知母清热润燥,玄参、麦冬滋阴养液;葛根升清输津以助脾,半夏祛痰降浊以和胃,共为佐使;且在大队益气滋液、清热润燥的方药中,反佐以小量半夏,可使全方滋而不腻,起到和胃助脾、转输津液的作用。

  临床加减:烦热著而舌红苔黄者,加黄连、淡竹叶;大便秘结而腹胀苔黄者,去葛根,加大黄、厚朴、枳实;腹泻或大便稀溏者,去生白术加山药30克;脾胃虚寒者,去石膏、知母,加干姜、山药;肾阳不足者,去知母,石膏减量,选加地黄、枸杞、山茱萸、附子、肉桂、桑螵蛸等;皮肤瘙痒者,选加土茯苓、白鲜皮、苦参等。

  病案举隅

  彭某某,男,53岁,汉寿县一机关公务员,2008年7月2日初诊。患者诊断为“糖尿病”约1年,现口渴多饮,食欲旺,小便频而量多,夜间即要小便3~4次,大便日2~3次,质溏而不爽,烦热喜汗,皮肤瘙痒,体型魁梧而肢体困乏,舌质偏红苔黄而干,脉细数,近查空腹血糖15.6mmol/L,今早餐后约2小时查血糖21mmol/L。辨属脾虚胃热,液耗津亏。予健脾输津、清胃润燥法加减,方药:黄芪、太子参、生石膏(先煎)各30克,山药25克,玄参、葛根、土茯苓各20克,苍术12克,麦冬15克,知母、淡竹叶各10克,黄连、法夏各6克。嘱先服10剂,若有效,即在当地原方配药续服。8月6日患者来复诊,上方已连续服用30剂,自我感觉很好,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诸症明显改善,大便成形日一次,皮肤已不瘙痒,精神健旺,心情愉快,舌红苔薄白,脉细。空腹查血糖:7.9mmol/L,已趋于正常。上方去土茯苓、淡竹叶,黄连改为3克,续服21剂后,查空腹血糖:6.1 mmol/L。

  预防与调护

  1.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在根据体重及劳动量制定每日摄入总热量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均衡安排每日3~4餐的饮食,其中糖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质米、面和一定量的杂粮,饮食宜清淡,少盐少油,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戒烟限酒,忌食各种糖类食物及其制品。成人理想体重的简易公式:体重(Kg)=身高(cm)-105。

  2.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锻炼。运动的方式和强度,要因人制宜,循序渐进,贵在持之以恒,运动的时间最好安排在餐后1小时进行。

  3.对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和有效的治疗,要严密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早预防和治疗。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



作者:赵研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传统上认为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近年来,随着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及认识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有关从脾论治消渴的报道。笔者现介绍关于糖尿病与脾关系的一点认识如下。

    1  糖尿病病因与脾

    1.1  情志伤脾  情志异常,影响气的运行,从而导致脏腑发病。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与情志,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因“思则气结”,忧思伤脾日久,导致脾失运化,精微未经利用,下趋膀胱,而成糖尿。

    1.2  饮食伤脾  糖尿病发病多由于后天生活习惯失宜而引起发病。本病多发生在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当中。这类人群多饮食肥甘厚味,生活过于安逸,缺乏必要运动。有报道称,摄食过多导致肥胖,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成正比,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  糖尿病病机与脾

    2.1  甘为脾味  按中医五味分属五脏理论,甘味入脾,甘为脾味。中医辨证凡遇口甘,均辨为脾病,《素问·奇病论》曾论及此[1]。同理,尿甜按五味归属理论,也应属脾病。《普及本事方》:“每发则小便甜,……”《洪范》曰:“‘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其言“稼穑作甘”,而“土爰稼穑”,道出了尿甜与脾土的关系。

    2.2  脾主四肢肌肉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其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气血生化之源在脾,而脾所以化生精气津血以养肌肉[2]。糖尿病早期无“三多一少”,但血尿糖已升高,询问病史可发现多数患者兼有体力下降,不耐疲劳,肢软乏力等现象,与中医脾虚证候相似。后期出现体重减少,消瘦等症状,正如李东垣所说:“脾虚则肌肉削。”

    2.3  脾主散精  脾运化水谷精微到全身上下。《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谓:“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血中之精微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反使血糖蓄积而增高,随小便排出体外,致使尿糖阳性。糖尿病正是由于葡萄糖未被有效利用即排出体外,是脾气散精功能异常的表现[2]。

    2.4  脾主运化水湿  脾主运化水湿,由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液上输于肺,在三焦和肺的协助下,通过经脉输布全身,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若脾气不健,运化失司,加之精微不散,蓄于体内,令人肥胖。故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3  糖尿病的症状与脾

    肾为先天之本,靠后天以善之,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化生无源,则肾失充养,下焦虚衰,摄纳无权,津液外泄,小便味甘,如脂如膏;症状期患者口渴,乃脾气不升,津液不能上承;脾失健运,水液运行失常,水湿聚而成痰,痰阻血瘀生,上可蒙蔽清窍,发为偏枯;脾虚气滞,心血瘀阻,心脉不利,则胸闷胸痛;下可及肾,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出现水肿;气血不能上承于目,故视物不清;痰瘀阻于四肢,筋脉失养,则四肢疼痛;痰湿之邪性多黏滞,若发痈疖破溃,则经久不愈,病程迁延日久,护理不当则易内陷脏腑,危及生命;出现酮症时,患者厌食恶心,是脾气败绝,胃失和降所致。

    4  糖尿病的治疗与脾

    脾为后天之本,精气升降的枢纽,故在糖尿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法。脾健则运化得行,水精四布,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不下趋膀胱,流失形成糖尿。脾属阴土,喜燥恶湿,用药宜温平之品。方用理中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近代名医施今墨认为“仅用苦寒、甘寒以折之,则中焦之结不开”,而温平益气之品能“回津滋肝肾”,使阴阳协调,故其常用降糖药就有黄芪、山药配伍[3]。孙氏通过实验证实,健脾降糖饮(主要药物为黄芪、山药、黄精、白术、枸杞、天花粉、丹参)可以降低四氧嘧啶大鼠空腹血糖[4]。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脾是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综合功能的系统”。脾虚导致糖尿病的病机尚未得到动物实验验证,但在理论上已有阐释与探讨,并运用健脾之法获得了成功尝试[2]。脾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精微的主要脏器,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主运化,涉及机体各个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调节控制整体的新陈代谢。中医治病重视整体,糖尿病从脾论治正是基于整体观念的要求,临床应重视脾在糖尿病发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