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49年至2031年闰月分布表

 留一间 2014-03-31
★1849年至2031年闰月分布表

闰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1911年,公历7月26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1930年,公历7月26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1941年,公历7月24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1960年,公历7月24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1979年,公历7月24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1987年,公历7月26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2017年,公历7月23日 农历润六月初一

★1849年至2031年闰月分布表

发生闰月年份
闰二月 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闰三月 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闰四月 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闰五月 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闰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闰七月 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2044
闰八月 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闰九月 2014。
闰十月 1870、1984。

★闰月:

我国使用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它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这是阴历方面;同时兼顾地球绕太阳的周期,这是阳历方面。

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四千年就将纯粹的阴历和阳历很好地调和运用,这确实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发明,据科学测定,一个朔望月时间是29日12时44分3秒,约29.5306日;一个阳历年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约365.2422日,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准的。

如果农历固定每年都12个月,则一年共有29.5306×12=354.3622日,一年周期相差约10.879日;如果今年春节在冬天,那麼16年后(10.879×16=174日,相当于五个多月)就变成到夏天过春节了,古代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农历时为使每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如初一都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有圆圆的月亮),采用设置润年的办法,大约在西元前六世纪,已用十九个年,在年中加进七个润月的办法来制历,叫十九年七润法。

19个阳历年:365.2422×19=6939.6018;而19个农历年加七个月后,共有(19×12+7)=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日。这样两者就基本上相等了,农历的月份和季节也就可以长期的保持大体上的协调,不会发生寒暑颠倒的现象。

农历润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润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润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个月。汉初将润月放在九月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把润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润月,用上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润”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这样,农历润年共有十三个月。

特别地,前一个或两个月包含了两个中气,下个月虽然没中气,这不能把它作为润月,如农历乙丑(1985)年,正月只有一个节气(惊蛰),没有中气,上一年(甲子、1984年)十一月确有两个中气(冬至和大寒),“雨水”则在甲子年十二月,1985年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不算作润月,而算作正月。有了这样的规定,才能在十九年里正好安插七个润月。

农历十二月(腊月)时的地球在近日点附近, 运动较快速,闰月出现的机会就少很多,想要过两个中秋节是可能的,而过两个「除夕」,就太难了。经过统计(参见下表),从西元1849年起至2031年止,闰五月的次数最多;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则没有发生过;闰九月则仅2014年发生一次。从统计表中亦可知: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闰月计算: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1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