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之歌》公开课教案

 禹杰 2014-03-31
 

教学目标:

⒈诵读课文,感受诗歌般的语言美,进而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节奏美、抒情美。

⒊通过了解纪伯伦的生平,感受海浪的形象,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体会诗人化身为物的高妙的表达手段。

教学重点:

⒈诗歌的语言特色。

⒉化身为物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海浪的动态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描绘你所看到的景象。

在诗人的笔下,海浪和海岸又具有了怎样的性情呢?

出示课题。

二、《浪之歌》是一首散文诗。你学过哪些散文诗?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具有哪些特点?

散文诗不同与散文,也不同于诗歌,却又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追求叙事描写的完整性,从表达目的来看却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再从表达形式上看,讲究诗一般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它有着奇特的想象,有着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更有灼烈的情感元素。散文诗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着抒情诗的内容。(投影出示)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三、一读课文,把握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首《浪之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浪形象。

(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深情、舒缓)

⑴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⑵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宽广博大的人间情歌。

⑶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四、二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海浪的形象。

思考:海浪和海岸的形象,难道仅仅是情侣吗?

投影出示《炉中煤——致我亲爱的祖国》

这里的海浪形象已经幻化成了诗人自己坚定的声音,诗人深切地爱着他的祖国,爱着这世间的种种,发出要守护这世间种种美好的感叹。诗人也便是这守护者的形象。

投影出示作者生平,体会作者一个游子对故国的深情。

纪伯伦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山区,12岁时,因家庭贫困随家人到了美国求生,15岁回到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回到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⑴你发现纪伯伦之于黎巴嫩的感情与海浪之于海岸的感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海浪”是诗人的化身,借助“海浪”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诚挚的感情和热烈的衷肠。这种“化身为物”的写法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同学们可以借鉴。

(2)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六、拓展延伸:

海浪和海岸原本就是相依相偎,分分合合的,作者根据他们各自本身的特点,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赋予他们人的情感,创作出了这首优美的散文诗,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眷恋。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他们特定的含义。

投影出示《泪与笑》引子部分的话语。

夜晚来临,花朵将瓣儿拢起,拥抱着她的渴望睡去;清晨到来,她张开芳唇,接受太阳的亲吻。花的一生就是渴望与结交,就是泪与笑。

请你根据花儿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首《花之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