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

 苏迷 2014-03-31

 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清官过眼录”之二

    在苏州,我念及最多的一位古人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陕西西安人。韦应物活跃在唐玄宗后期,当时的盛唐气象虽然犹存,但已然颓废。在《逢杨开府》一诗中他曾叙述自己的经历:“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这首诗交代了这样一个事实:韦应物年轻时曾为玄宗皇帝的侍从,以骄奢纨绔出入宫闱间,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遁蜀避难期间,韦应物失职流落。等玄宗皇帝大行之后,韦应物彻底失去了从前的恩宠,这时期的他才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人生,由此“折节读书”。

    人的一生当中,或许会面临无数次的抉择。但有的人,人生的抉择一拖再拖,甚至拖到生命的尽头依然没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面对歧路,消极的人只会犹豫和彷徨,而积极的人则迅速的作出决定。韦应物就是后者。

    韦应物于公元788年秋天,就任苏州刺史。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20多年,但唐王朝积患难除,元气大伤,朝庭紊乱,军阀猖獗,天灾人祸,民生凋敝。仅从一组数据便可看出安史之乱对后期的影响,对生灵的涂炭。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前一年)唐王朝统计全国共有906.9万户家庭,5298万人口,而公元764年统计(安史之乱平定后)全国家庭仅剩290万户,人口1690万人。而且战乱仍然时有发生。这种历史背景下,连皇帝都逃了,韦应物也可一走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忍心这样做,他抱病到苏州,直止公元792年,他带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溘然长逝,年仅55岁。

    对韦应物,让我念及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思想。韦应物在任苏州刺史时,他能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注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当时民生的疾苦。在任三年,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困,根据地方实情呈报朝廷减免税赋,还经常上山下乡鼓励农桑,可谓是百事操劳、呕心沥血。作为一任地方行政长官的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常常体现在诗词中。他曾以蔬菜瓜果宴请过当地名士顾况等人,并以诗相酬,曾写下《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五言古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意思是自己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却没有看到人民生活安康,感到很自愧。他的这种自愧自责在另一首七律《寄李儋元锡》中表露的更加深刻。全诗如下:“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一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道出了忧国忧民的苦闷心情,而且流露了时任苏州刺史韦应物面对流亡的百姓,不仅寄予了的深切关注与同情,更因自己为官没能解除民众的疾苦却享受俸禄,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出身于关西望族的韦应物,历任过数州刺史,能有如此境界,实属难能可贵,堪为世代官宦楷模。宋代大儒朱熹就非常称赏他的这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芒愧俸钱”,盛称“贤矣”;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称此句为“仁者之言”。

    二是韦应物对妻女的情义。韦应物早年丧妻,膝下两女。他对亡妻的感情令人泣下。《全唐诗》中有一首他悼念亡妻的五言古诗《伤逝》,在此摘录如下,可窥一斑。“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衰妻之痛,摧人心肺。面对失去母爱的两个女儿,韦应物怀着对妻子的爱,忍痛含泪扶养女儿,教育女儿,与女儿相依为命。这是诗人高尚品格的一个佐证,是历代高官显贵难与匹比的。《唐诗三百首》收录了诗人为大女儿送嫁的诗篇《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送别相依为命的女儿,其复杂、痛苦的心情跃然纸上,让人热泪欲零还住。然而痛苦中的韦应物仍不忘嘱咐女儿:“安贫守俭,莫期待完备的嫁妆,要孝敬公婆,言行自律。”诗如其人,其人德馨,如兰之馥。在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清廉正直,重情重义的官员;看到了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的形象;看到了韦应物高洁的另一面。

    二是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情怀。韦应物忠于职守,忧国忧民,当时深受朝庭器重,百姓拥戴,他连任三州刺史,在任苏州刺史三年时间里,已重病难复。他辞官离任回乡,然而,他竟连路费也没有,只有“仁贤忧斯民,贱于甘所役”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寄情山水是韦应物一生的渴望,但一直苦无机会。他在《东郊》一诗中曾叹道“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可见其一直以政事为重的。辞官后,他多么想赋闲静养一下,但此时的他已不能再享受山水之幽了。他寄住在城外的永定寺里,自己租地耕种养活自己,两年后因贫病而死。有人也许会问,堂堂一个刺史,又是那样勤政爱民,对他的离任后的窘境难道苏州人就漠不关心?问题是韦应物离任时谁也没有告知,悄悄离开的,既没有告别宴会,又没有张榜告示,一个人躲起来,怕的就是惊动当地百姓。后来百姓知道了,都非常感动,纷纷去探望他,却都被他谢绝了。在苏州三年,苏州的百姓对这位“市长”自始自终爱戴有加。韦应物是性情中人,他在任时,处理完了公务,喜欢找个参观或者调研的借口,与文人学士聚到一起吟诗喝酒。苏州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投机和快乐样子,不仅不生气,还因为有这样的父母官,觉得很是光彩,他们对此津津乐道,还在私下里把他俩称作“诗酒仙”。正是因为他也爱苏州,了解苏州,爱苏州的子民,苏州也接纳了这位陕西人,称他“韦苏州”。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刘禹锡、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时正岁首,重读韦应物的人生,让人感喟。改善民生,是新时代的主题,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深入“邑”中低层百姓的生活,客观地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恐怕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2008年2月18日于苏州市府大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