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本是一个官迷

 亚泉 2014-04-01

       孔子本是一个官迷

    斗胆质疑圣人,难免有以小人心度君子腹之嫌。好在四晃原本就是个草根,嫌也嫌我不到哪里去。何况,我这里只是个二传手,负责转发司马迁《孔子世家》里的帖子,有问题的话,去找太史公质询。

     1、披麻赴宴,欲交权贵。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这是发生在孔子十几岁上的事儿,正是他寻找人生出路的时候。

季孙氏是当时鲁国的大贵族,三桓之首,比鲁国君主还牛,期望跟他搭上话的人那多了去了,能在他举办的酒宴上蹭个位子,转脸你就成了贵人。孔子当然清楚这个,所以母亲过世没几天,他腰里还缠着白麻孝带,不请自到地赶了过去。急匆匆来到季府门口,管家阳虎拦住了孔子,一脸不屑地说:我家主人请的都是有身份的高士,你跑来干什么?快快请回!吃了闭门羹,孔子悻悻返回。

孔子想结交权贵似乎也太迫切了,不管人家送没送请柬,径直就闯上门去,这不是蒙着了赚、蒙不着了算的愣头青嘛!

孔子为攀个高枝连起码的礼数都不顾了。谁都知道孔子“年少好礼”,周公一直是他的偶像。孔子在幼小的年纪就对周礼有浓厚兴趣,“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自小玩的过家家就是学大人行礼仪。一个这么喜欢钻研礼法的人,难道不晓得披麻戴孝去人家里喝酒是个大禁忌吗?

不过你还别说,那一顿酒是没喝上,但不知后来又使了什么招儿,孔子最终还是在季孙氏家混上了差事,先是在季府当仓库保管员,慢慢提升了,做了经管猪马牛羊的“司职吏”。

2、此地不宜,另寻高就。

“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原本在鲁昭公这儿有些印象,希望挺大的。这份人情是孔子拿儿子名字换来的,孔子十九岁那年,儿子出生,鲁昭公派人给孔子送了条鲤鱼,孔子为表对君王感激,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讨好权贵孔圣人花样多吧?鲁国的三大贵族(俗称三桓)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联手收拾鲁昭公,昭公干不过,逃亡到齐国。孔子一看,在这块儿暂时没戏了,马上就三十五奔四的人了,啥名堂也没混出来,这怎么行!他打起背包也跑到了齐国。

高昭子是齐国的丞相,孔子在他家找了份活干。不过别看他是齐国的二号人物,孔子投他门下却不是冲他来的,孔子有更大的企图,主要是想通过他接近齐国的一把手齐景公。

后来孔子真地就被齐景公赏识,还老向他请教,差点要封他个高官做,节骨眼上一个叫晏婴的家伙——后世大名鼎鼎的晏子——坏了他的事。晏婴当时是齐景公的相国,一听说景公要给孔子委以重任,立马拉住景公的手说:主子,你别听孔丘瞎忽悠,他们这号知识分子就会高谈阔论,喜欢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游说乞贷”,到处求官,骗吃骗喝。孔子的高官梦就因了晏婴的这番话,在齐景公这儿泡汤了。

孔子不死心,在齐国待了好几年,年过四十岁了,又硬着头皮去找齐景公。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我老了,没法再任用你了。孔子一听,凉了,“反乎鲁”,卷起铺盖回老家。

3、退而治学,伺机再起。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欲往。”

鲁昭公死了之后,季桓子掌实权,当年季孙氏家那个盛气凌人的管家阳虎也成了气候,总之是整个鲁国人人没正形了。这时的孔子到五十岁了,他开始治学,收门徒、办教育。

其实办学归办学,孔子心底一时一刻也没放弃当官的念头。正巧,由季孙氏家臣起家占领了费邑(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西南费亭)的暴发户公山不狃,派人来请孔子出山相助。公山不狃属于鲁国从奴隶到将军的新贵,跟那个阳虎是一路货色,虽然乘鲁乱弄成了一点事,但实力并不算雄厚。可一直想当官的孔子不这么看,听说公山不狃来请,他热情招待,并准备去他那儿做官。他给公山不狃打气,说当初周文王、武王也是在丰、镐那么个小地方起家而后称王的,费邑虽小,不定能成大事呢!

看着老师在公山不狃这号下三滥面前谈天说地,还亟不可待地要随之前往,学生子路不高兴了,他拦着孔子不让去。子路这个高徒显然是很不识相,一点也不体谅老师,不知道老师朝思暮想能有个官做。所以孔子生他的气了,对子路发起了脾气:我能白去吗?我都五十多岁的人了,没他这个平台我今生的抱负可能就付之东流,借他这个平台我没准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你懂吗?

当然,最终孔子没跟着公山不狃去,大约他也觉得有些掉价,咋说一个混混子一招手,就屁颠屁颠地跟上跑,太跌份了!再等时机吧。

4、数载苦心,终成正果。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孔子向往当官、当大官,梦圆于鲁定公手里。

鲁定公最早任命孔子为中都地方大员,一年后提拔为鲁国司空(水利建设部长),又由司空晋升为大司寇(大法官)。期间孔子很尽职尽责,在鲁定公身边表现得比现在任何一个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都细心称职有眼色。举个例子:

鲁定公十年,齐景公约鲁定公在齐国境内的夹谷会见,鲁定公答应,并让孔子以代理宰相的身份陪同出访。出发时定公本打算就乘坐平时的轿车去,孔子提醒道:“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还是带上一定的武装保卫人员,以防万一。到达夹谷,齐国人早在那儿修起一座土台子,台子边上有三级阶梯。鲁定公和齐景公按照应有的礼节握手登上土台子,互相敬过了酒,这时齐国的一位官员上前请示道:请允许演奏四方乐舞。景公说:“好”。眨眼一群齐国的武士举着弓矛刀剑大呼小叫地就拥到台下。孔子一看不对劲,立刻急速跑到台前,登上第二级阶梯一挥衣袖对齐国武士怒吼道:现在两国君主正在友好会谈,弄这些蛮夷的乐舞者来干什么,请你们让他们都退下!一场险情被孔子化解。两位国君继续喝酒聊天。过了会儿,那位官员又来请示:请允许演奏宫中的乐舞。齐景公说:“好”。一群侏儒立刻拥向土台。孔子又快步跑到台前登上阶梯,大声说道:匹夫小人,胆敢扰乱君王谈话,一律杀头!于是齐国的主管官员只好把那些侏儒一个个腰斩成两段。鲁定公安然无恙回国,齐景公却因阴谋未得逞而羞愧难当。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鲁定公十四年,五十六岁的孔子终于登上仕途之巅,由大司寇被任命为鲁国的代理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接到这个正式的任命时,孔子喜不自禁、热泪盈眶。

有那么个倒霉催的学生,在老师正得意忘形时问了一句扫兴的话:“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老师不常教导我们说,君子面对灾祸不见惧色,富贵降临也无喜色吗?您这是……?孔子立马拉下脸没好气地说:你们没听说过还有一种君子“乐其以贵下人乎”?做了大官仍以善待平民为乐,我今天的“喜”指的就是这个,懂吗?一帮蠢货!

5、老骥伏枥,有官就去。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

鲁国在季桓子当政时,孔子被冷落,他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待了十个月又来到曹国,先后转悠到宋国、郑国、陈国,末了又返回到卫国。这时的卫灵公已经老了,无心再过问政治,所以也就没法重用孔子。孔子颇感失望,他对人感叹道:假如谁能用我去治理他的国家,保证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可惜、可惜呀!

这时晋国有个地方势力的头目佛肸叛晋,在中牟(今属河南郑州)这个地方搞独立王国,他派人请孔子来中牟一块儿干,孔子很动心。子路又站出来拦住老师,说:老师曾经讲过,凡亲手干过坏事的人,君子不能接近他,现在佛肸明明是叛国行为,你还想去他那儿做官,这怎么解释?孔子很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你就记住了我说的这句话,我另外还说过,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又不是个葫芦,挂在那中看不中吃!

叶公是叶邑(河南叶县)这个地方的首领,有一回,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回答。事后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气哼哼地来质问子路:你为什么不对叶公说我好学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虽然年纪大了却不觉得自己是个老人!孔子这是责备子路让他丧失了一次高就的好机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回啊,你假如是个大富翁,我情愿给你当管家。只要有官做,给谁效劳都不成问题。孔夫子能上能下、能官能民。

6、君令如山,连跑带颠。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孔子对庙堂衙门,那是相当地敬畏,对君主帝王,那是相当地害怕,对王者的召唤,那是相当地兴高采烈。进宫廷大门,孔子习惯上总要低头弯腰,做出一副恭敬小心的样子;前往朝堂,迈着小碎步像只鸟儿。每当接到国君邀他陪同来宾的要求,孔子一整天都兴致高涨。他待在家里,只要一听是国君召唤,等不及套车撒丫子一溜烟就往朝廷跑。

孔夫子上述种种言行,算不算得上个官迷,我这会儿也有些心虚。因为人家是公认的圣人,圣人嘛,往大里说就肩负着匡时济世的大任,想当官怎么了,想当官他又不是为自己,为的是造福天下!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无话可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