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是兴趣、数据和体面生活

 bdcxrh 2014-04-01
幸福是兴趣、数据和体面生活
 
科研和业绩挂钩,使科研沦为一种生存之计。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作研究,却成了项目的“奴隶”。那么,对科研人员来说,幸福是什么?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近日,“清华幸福中国指数”公布。结果显示,幸福与金钱关系不大,而中国人在星期六的正面情绪最高、负面情绪最低,周六是一周中最快乐的一天。
 
那么,科研人员的幸福是什么?
 
对此,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说,幸福是在攻克一个学术难关,将知识前沿推进哪怕是一丁点儿时获得的喜悦,“如饮琼浆,如沐甘霖”。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文军则认为,科研人员的幸福在于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并能够把科研当成自己最大的兴趣。
 
看来,关于科研人员的幸福,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悟。
 
幸福是把科研当成兴趣
 
“我最开心的日子也是周末。”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骊珠说,作为一位女性科研人员,除了要处理科研的事情外,还要兼顾家庭。“只有在周末,我才会留出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做下一周的计划。”
 
对吴骊珠来说,幸福就是要对所做的科研有兴趣,在她看来,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把科研做好,精力的付出也才会更多。
 
在张文军看来,“将科研当作自己的生命,以科研为最大乐趣,以成果为最终诉求”,他认为,这是科研人员最大的幸福,而只有这样,科研才会出成果。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康也说:“我觉得做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尝试找到感兴趣科研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幸福是采集到实验数据
 
其实,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杨维康都在野外“猫”着,他的专业是野外生态与野生动物研究。他住过从墙到床到枕巾都黑得一塌糊涂的“黑”店,曾在热气腾腾的沙漠里一蹲好几天,也曾在冬天的大雪里迷过路。
 
杨维康告诉记者,让他幸福的事情还包括能够采集到想要的科研数据。
 
“一个科学问题需要经过三四年数据采集才能够说明白,才能拿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杨维康说,吃苦没关系,因为搞科研本来就苦,关键要采到数据,不然会很沮丧。
 
但提起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考评机制,让杨维康感到非常有压力。往往在第一个项目的时候,他就要给第二个项目作铺垫,考虑所需采集的数据,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我觉得很苦,不过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吧。”
 
“在国外,你做了十年八年不出东西,也没有问题。”张文军说,在国内,今天给项目,明天就要你出成果,“这不符合科研规律”。
 
幸福是能够体面地生活
 
在张文军看来,幸福是能够体面地生活。而体面不是能够有多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不受各种考核条条框框的限制。
 
“现在考核的内容越来越多。”张文军说,科研和业绩挂钩,让很多人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科研。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做科研变成了一种生存之计。
 
在大学里,既要兼顾科研,又要考虑教学。张文军一年要上满300左右的课时,此外,还有论文的要求和科研的工作量。
 
“很多时候,这会逼着人愣去凑数。对于真正想搞科研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指标是很大的束缚。”张文军说,考核也是对科研人员体面的一种伤害,“有些学校,考核过不了关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炒掉。”
 
与张文军相比,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飞鹏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我现在的科研经费都是从企业得来的,已经不再申请各种项目。”吴飞鹏说,导致科研人员不幸福的关键因素在于“不自由”:“职称和考核都与项目相关联,太过死板的项目管理,使得研究人员个人乃至生活的大部分都受到束缚。”
 
《中国科学报》 (2014-04-01 第1版 要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