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

 苏迷 2014-04-02

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
 钱文辉


  具有三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山水交辉,风景秀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翁氏府第则是常熟的一张城市名片,极具吸引力。而在翁氏府第中,綵衣堂最负盛名。
  常熟翁氏一脉,以诗书礼义累世相传。道光十五年(1835),翁心存奉命典试浙江乡试,放榜后请旨回籍庆祝母亲75岁寿辰。这一年,恰值清嘉庆帝的皇后、道光帝生母纽祜禄氏六十大寿庆典。当翁心存途经苏州时,巡抚衙门正在举行庆祝宴会,大小官员身穿“彩衣”,狂欢漫舞,效“老莱娱亲”之义。翁心存有感于心,触景生情,更加思念高堂老母,于是央江苏巡抚陈銮(芝楣)题写了“綵衣堂”的匾额,回家后在给母亲祝寿时悬于大厅堂上方,并记国恩家庆盛典。自此,“綵衣堂”便成了常熟翁氏府第的代称。这座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从1985年起就进行了数次整修,特别是二期工程按原建筑规模修复了双桂轩、思永堂、晋阳书屋、书楼、柏古轩等,保持了翁相府第原貌。去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官宅样本。海内外观者慕名而来,就是想一睹翁氏居住过的地方,领略这座江南著名相府的世代文风,观赏江南彩画建筑的活化石。
  綵衣堂是翁氏故居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弘治、正德间为本邑大族桑氏住宅,当时东傍南墅街,南临翁家巷门,西接西泾河,北至山塘泾,广近十亩。堂名“森桂”,后易“丛桂”。明清两朝,桑宅几易其主。明隆庆万历间属邵武知府古琴家严天池居宅,清代嘉庆年间,藏书家、“爱日精庐”主人张金吾曾移居于此。后为仲是若、仲是式、仲是保兄弟所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时任江西学政的翁心存从仲氏兄弟处购得。太平天国时曾为官衙。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翁同龢作了一次较大的整修。
綵衣堂的建筑结构特点和彩画特色,已经有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描绘。这对于我们真正认识綵衣堂这一建筑艺术瑰宝,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綵衣堂是明清苏式建筑和彩绘的重要遗物,是完整体现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宅第形制特点的典型代表。这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吴地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常熟著名工匠蔡思诚,曾于永乐初年被召进京建造皇宫。他的高徒蒯祥,被称谓“蒯鲁班”,在明成祖时主持北京皇宫的设计和施工,这成为吴门建筑史上的一个神话。江南一带优雅精致的苏派建筑风格,与蔡思诚、蒯鲁班们的设计思路及建筑技巧传播是分不开的。
常熟除了綵衣堂外,在翁氏府第以西南赵弄10号,有赵氏脉望馆相与呼应,这也是明代极具特色的民居,为著名藏书家赵用贤及其子孙数代居住的宅第。脉望馆的建筑多为明嘉靖间赵用贤经手建造的,是一座有确切年代的明代住宅。1986年曾进行整修。2004年进行全面修复,其形制与彩绘保持原貌不变,作为明代至今的遗存,可与綵衣堂作一实物参照。脉望馆内额枋、梁枋斗栱也俱施彩绘,结合沥粉堆塑。其图案构图及色彩与綵衣堂很相似,几乎如出一人之手。脊檩下及两边,施有木雕团鹤纹三福云、荷花形墩木、透雕花机等装饰。现存这两处明代建筑,仍依稀可见当年江南府第民宅的玲珑精致风格和富丽典雅气派。而这些民间艺术瑰宝、千年古城宝贵的历史遗存,一直以来成为常熟人沉甸甸的精神食粮。但是,人们一方面在无偿地欣赏它,一方面又在为这些遗存的保存而忧虑。
  编辑出版《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正是一项旨在“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重点文化工程。该项目历时三年,以“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高品位”为指导思想,将多年来对“綵衣堂”明代建筑彩画的研究成果编辑成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珍贵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典籍,它的出版将成为我国古建筑装饰研究领域中的丰硕成果而载入史册。中国古建筑学术界著名先辈罗哲文先生盛赞此举是 “图文并茂,洋洋大观,乃文物建筑艺术之一大盛事。”
  《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包括三个部分,即古建筑群概览、彩画艺术研究、彩画图版和图绘资料。三个部分既脉络清晰、相互引证,阐述详尽、图文并茂,具有文献性、学术性和观赏性等诸多特色。文献性和观赏性特色,主要表现在彩画的摄影图片和图绘资料部分。这一部分由建筑制图、建筑彩画、彩色绘制图和黑白线描图四个内容组成。建筑制图清晰地介绍了彩衣堂建筑构架透视、正侧立面,特别是构件名称标示图和剖面、顶面彩图为彩色图版的鉴赏,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彩画图版部份以彩画的彩色照片组成,顺序按建筑结构为单元、以构件为方位来编排,如明间梁架彩画、山界梁彩画、四界大梁彩画等等,全面而真实地记录了彩画的装饰范围和基本构图形式、纹饰运用特征和变化、程式化与作法等级等内容。文字说明简洁平和,注重知识和审美的阐发,更值得称道的是该著以宋代《营造法式》来规范专业用语,解决了各历史阶段古建行业中称谓繁杂的现象,体现出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审美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图片和资料所显示的系统性和珍奇华贵性,综合地记录了彩画的艺术样式特点和由多样性、丰富性所形成的独特效果;多种不同构件和多种苏式彩画作法呈现出了江南地域特色;同一构件不同体面的不同作法体现了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透雕、浮雕、彩绘等多种工艺融汇一体,使其在国内古建筑彩画领域中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一份纪实的彩画图版和图绘资料,为这距今四百多年的文物遗产成就了一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对“綵衣堂”彩画艺术的保护和修复、传承和弘扬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彩画艺术的学术探究是围绕了营造、文化、社会和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展开的,形成了该书的另一特色。《锦锈被堂》从古建筑营造学的角度审视了綵衣堂彩画的具体面貌,并通过对江南彩画与北京苏式和宋《营造法式》的相互比照,详尽地分析了彩画在作法等级、规范、工艺绘制等方面的特点和在继承与¬发展上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戏彩之娱》分别在綵衣堂与装饰艺术传统、时代趋俗与江南生活风格及其晚明装饰的地域性等方面作了文化学意义的探究,揭示了理解“戏彩之娱”的核心,在于反映了江南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晚明语境》以纹样史和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彩画锦纹的技术迁移过程,议论了晚明社会 “外向型”经济刺激下引起传统的“贵义贱利”转向“礼拜金钱”的观念变化。綵衣堂彩画正是这种社会风尚、民俗民情以及士大夫阶层从俗心态的反映。《斑斓意匠》对彩画作了艺术设计学的诠释,试图探索一个意匠和主题带给原初作品的作用过程,揭示彩画在一个变化的社会中,艺术和建筑如何发挥了视觉形式和道德价值功能,以及支持和影响社会和特殊政治个体的法则。
  《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是一部造福学界、繁荣学术、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的古建筑装饰专著,它为古建筑、文物与考古、美术与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爱好者方便查阅、鉴赏和使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明清江南民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诸如一些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都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翁同龢研究的学术团体,在协助编辑本书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綵衣堂是一个宝库,无论是从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艺术、美学的角度,这里都有丰富的可资研究借鉴的实证材料,她的内涵更在于深厚的人文积淀,深邃的历史印记,值得人们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多做一些上对得起列世先贤、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