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诗话

 陋室书屋2 2014-04-03
清明诗话

孟云卿《寒食》的冷幽默

                                                                                         徐昌才
         孟云卿的《寒食》可谓典型的冷幽默。全诗是这样写的:「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二月江南,寒食佳日,草长莺飞,繁花竞丽,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呼朋引伴,踏春郊游,好一派风光宜人、天地清明的和乐景象!可是,这些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属於诗人,诗人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异乡,身为异家,寒食佳节,倍思亲人,悲愁苦怨涌上心头:是啊,这一天,家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或许也是像江南百姓这样载欣载奔,欢欢畅畅呢,可我,一位科场失意、潦倒江湖的游子,哪能有心情欣赏眼前这明媚的风光呢?

         寒食节,在一般人看来,当然是冷食禁火,无炊无烟,纪念先贤,和乐人生,可是对於诗人来说,则隐喻生活的困顿和理想的破灭。这是一个令人伤心落泪,令人肝肠寸断的日子。诗人寒窗苦读,寄人篱下,忍受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忍受世俗眼光的冷嘲热讽,为的是一举成名,众人刮目,祖宗荣光,没想到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怎不叫人伤心绝望呢?

         好在诗人想得通透,看得淡然,他适时有度地调侃: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断炊,以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的清贫寒士,天天过著「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富人一朝断炊,意味著佳切的欢乐,诗人天天断炊,则包含多少难堪的辛酸,岂止是为介子推?更是为自己的落魄潦倒而无声哭泣啊。

        诗人借助这种幽默诙谐,传达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涉笔成趣,看似自嘲自笑,实则凄神寒心!
                               清明剥皮诗

                                                                                       展华
      说起剥皮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剥皮诗指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框架,仿拟或改动部分诗句,赋予诗以新的内容的一种诗体。因其植根於名篇肌体之上,借助於名篇的影响力,与原诗相比往往还会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极易为人们所接受和传诵。 

      杜牧著名诗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写节气候特点,也写出清明时节缅怀故人的心情。这首诗清新隽永,寓意深远,千百年来流传很广。有些文人骚士酒后茶余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有人则改为五言诗:「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牧童指杏村。」也有人把它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末翰林赵熙,为当时巴蜀的五老七贤之一,他把这首七绝改成词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剥皮诗剥来剥去,通过更动标点符号,成了一首首焕然一新的清明诗。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文友将它改为袖珍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场景:雨纷纷。人物: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表演时,幕后又悠婉地唱起这样的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清交替之际,战乱频仍,百姓纷纷避居山野,塾师也都失去了饭碗。有人仿效杜牧《清明》而作:「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清代满人绍昌曾仿《清明》,作《中秋即景》诗:「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笔者注:高升,绍昌随身仆人。)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革命群众集思广益写的一首剥皮诗至今脍炙人口:「清明时节泪纷纷,悼念总理哭断魂。借问为何有阻碍?阴风起自阊阖门。」此诗道出亿万人民哀悼周总理、愤恨「四人帮」的心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出版社学术书籍滞销,就不给作者稿酬,而以书籍代之。某晚报曾经刊登出一篇学者卖书的故事,并附录一首剥皮诗:「作者掩面泪纷纷,书成之后欲断魂。借问专著何处有?秀才近指自家门。」 据说,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对学术专著出版难大发感慨,仿《清明》写了一诗:「绞尽脑汁泪纷纷,出版无门欲断魂。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读罢这类剥皮诗,不免令人对专家学者产生同情和敬意。 

      当今,有些官员借「下乡」、「考察」、「深入基层」为名,扰民扰企,吃喝玩乐,老百姓反感甚烈,我听说有人仿《清明》剥皮诗来剥下他们巧立名目的皮,其一:「官车队队出纷纷,鸡鸭猪羊吓断魂。红面关公在何处?百姓遥指杏花村。」其二:「某局近日乱纷纷,群龙无首欲断魂。借问局座何处有,秘书遥指度假村。」 

        千古绝句《清明》诗一经「剥皮」,出现了不同思想内涵的味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很有品头的茶料!
                          历代诗人说“踏青”

                                                                                   艾里香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读之如见钱唐湖早春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是一幅因恋春而留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宋代诗人王令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嵌入54个“春”,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则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清明时节话清明

                                                                                           秦不染
      春山青青,春雨绵绵,节近清明我们自然会想起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雅俗共赏的诗,让人感受到旅途中欲借酒消愁的孤独游子那种思乡愁绪。字简意明,词浅情深,琅琅上口。 

       每年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开始,这个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降临了。它是农历二十个节气中,仅次於春节的大节,又称「三月节」、「踏青节」、「扫墓节」、「植树节」。清明即明洁之意,此日草木萌芽,万物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载:「三月节,物到此节,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之所以盛大是因为并入了「寒食」、「上巳」三节合一,只因它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涵义,兼容肃穆悲伤与嬉游欢乐二种情绪。是日,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齐齐参与的户外活动有十余项之多,其中以「春祭扫墓」为主。人人携带酒食、生果鲜花、香烛纸钱,到郊外扫墓祭拜、悼念先人,规模之大,供品之丰,程序之隆重堪称世界之最。外国虽也有类似的活动如日本的「盂兰盆节」、波兰的「亡人节」、叙利亚的「烈士节」等等,均无法与我国清明节相比。据传唐时是以「寒食节」上坟的,至宋代才盛行清明节扫墓。有关描述清明节扫墓的好诗词有许多,以下仅选录二首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食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黄庭坚 

      这是诗人对「贤愚共一丘,死后万事休」发出的慨叹。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高启  

      战乱后生者甚艰难,怎能顾及地下的先人?因此寄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各种传统习俗方能够代代相传。 

       清明节上坟扫墓是一项主要活动,除此以外还有: 

       蹴鞠—古代的踢球活动,传初为黄帝发明,用以训练武士。 

       植树—清明节栽种花木成活率高,故也称「植树节」。 

       放风筝—春天风力常很大,风筝可放得极高,吹走了,可除病消灾。 

        踏青—不负春光,扫墓人穿著新鞋,探春、游春,亲近大自然。 

        秋千—唐时盛行,称为「半仙之戏」,清明也叫「秋千节」。 

        斗鸡—唐明皇宫中常玩「斗鸡」,后变成一种赌博游戏。 

         插柳—折得柳枝,带回家栽,可驱瘟避疫。 

         拔河—初为军中增强体质的运动,到民间延伸为祈求丰收。 

         由於清明节时值春耕,朝廷也大力提倡。据《地理志》载:唐玄宗时,官家组织的拔河「……挽者在千余人,喧呼动地……」可见规模之盛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