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节的记忆

 巴九公 2014-04-03

清明节的记忆

 

昔人云,清明要明。南方天气,一般清明期间总是春风和煦,丽日高照,丛树竞绿,百卉争芳,新莺初唱,旧燕还巢,草树萋萋,风烟迷离,万类欣欣向荣的时节,利于祭扫,利于踏青。

北方天气,大率如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境况,不是常例,清明时节家家雨更是以偏概全。老杜有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新者,天气新晴,惠风和畅之谓也。如果纷纷雨沥,丽人面上粉白黛绿溶成一片,岂不都成鸠盘涂鬼?欧阳修《阮郎归》有云“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也写的是清明丽容。

更早一点,《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为大絜。”所谓上巳,即夏历三月上旬巳日,其时多在今之清明前后。见得那时北方,三月天气已经相当暖和,人们可以在河上沐浴。以除宿垢疢灾,以崭新体态迎接新春。更早,《宋书·礼志二》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些活动,都可以看作清明活动之先声。清明祭祀究竟起于何时何事,已不可确考,

传统习俗看,清明节活动,大端有二,一为祭祀祖先,怀念逝者;二为踏青郊,赏春容,除旧纳吉,

清明节的祭祀与中元节祭祀,差别较大。清明多是外出,到先人墓庐祭扫,尤其城里人,亲人墓庐多在乡野、远郊、山上,以不占农田为宜。故川俗称清明祭扫为上坟,即到坟上去祭祀。

清明祭扫有公祭与家祭。所谓公祭,非指行政当局行为,而是祠堂、行帮公会、宗亲会、同乡会等所组织,所祭者与参加祭奠者未必有亲缘关系。这种祭祀有一定规模,一般达数十百人乃至数百人;有较为完整的礼仪规制,祭肴布列,供果陈放,插幡沥酒,焚香燃烛,烧“钱”化纸,祭文诵读,排班站队,跪叩起坐等,都依唱礼按部就班进行。

行礼如仪之后,日已正午,正是进餐时刻。大一点的坟茔,有三道牌枋,甬道,墓前有石砌阶除,场地较宽,可按长幼分数处就餐,讲究一点的,铺上草席,油布,陈放食物,当然都是冷食,多为腌卤食品、糕点。雇人用抬盒(一种木制装具,一般用两人抬)抬到祭祀地。清明、寒食,“毕其功于一役”矣。

敝处两种食品,特具乡土风味。一为清明粑,用清明菜,一种灰白色的野菜,又叫棉花菜,田塍野地,多有生长,和糯米粉等制成,大约为思念先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辟之艰难吧;另一是合合菜,主要食材是莴苣丝、胡萝卜丝、粉丝、白砍鸡丝,加调料拌合,调料中少不了的是辣椒油、花椒粉(或油)、芥茉,将其填塞在锅魁里,吃得几口,麻、辣、冲一齐发作,即令在祭祀时眼无滴泪者,此时也会涕泪汪汪,大呼过瘾!

餐后转坟数匝,拾落叶,除枯草,增封土,补缺损,正式祭扫便算结束,接下来便自行其是,或观山水,或穿花柳,更多的是打牌,当然不是麻将,而是纸牌,上过中学的一般玩扑克,老一点的多玩纸叶子,其正式名称似乎叫戳(凿?至今不知其)牌,国人嗜赌,可见一斑

小孩子的玩法少一些,主要是斗草。少男少女都可以玩。一种草俗名官司草(至今不知其学名),草冠向四面伸出四枝,开花结子,叶至顶间有一长茎,将草头理顺,用茎挽成一活拉扣,拴住草头,斗草时将草茎从另一人之扣穿入,然后拉紧,双方用力牵拉,草头断者为输。另一种草俗名撕儿草,草茎成四棱形,两人从两端对着将草撕开,由于草之裂纹并不一致,所以撕开后,草并不剖开,而成不同裂纹,从形状而判生儿生女,所玩者皆小儿女,离生儿生女何止十万八千小时?从这个意义来讲,此种草也许就是古代之著草。

家庭祭扫,规模自然小许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