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之比较
2014-04-03 | 阅:  转:  |  分享 
  
·伊拉克战争·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6期

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之J}:匕较

李景龙王晓辉吕彬

【内容提要】2003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与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虽然是相同

对手、相同战场和相同结局的两场战争,但相同之中仍存在诸多不同。对这两场战争

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主题词】伊拉克战争海湾战争比较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北京邮编:100091)



、战略环境:海湾战争是美国主导的“联盟

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美英联合的“单边战争”

发动海湾战争时,美国政府面对“世界第四

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产生了三个顾虑:一怕战争

规模扩大,深陷泥潭,难以自拔;二怕战争消耗

大,财力难以支撑;三怕远离本土作战,后勤补给

困难。为此,美国展开空前广泛和活跃的穿梭外

交,最终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由40多个国家参

加的反伊军事和政治联盟,此外还有106个国家

参加对伊制裁与封锁和10多个国家为战争提供

资金和物资,从而达成了争取最大支持与最大程

度孤立对手的联盟战略的基本目的。

与海湾战争相比,伊拉克战争无疑是美英联

合的“单边战争”。首先,美英未能取得联合国战

争授权,被迫绕过联合国强行对伊动武,属于“师

出无名”。其次,大多数国家反战,仅有44个国家

支持,海湾战争时“应者如云”的情景不复存在。

再次,昔日的盟友“众叛亲离”,法国、德国、比利

时公然并坚决反对战争,法国甚至宣称要在联合

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阻止美英对伊动武;美国战

前寄以厚望的土耳其,直到开战仍然不允许美国

借道向伊拉克北部边境地区出兵,迫使美英联军

放弃南北对进的作战计划。此外,这场战争也受

到俄罗斯等大国的坚决反对。·

其实,美国并非不想打联盟战争,只是因为

这场战争加剧了美国与其他政治大国、集团间的

利益冲突,使其丧失了实施联盟战略的可能性。这

种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一是各方争夺石油背后

的发展主动权。在能源日益紧张的时代,中东地区

的任何政治变动都会牵动着西方国家的“神经中

枢”。谁控制了中东的石油资源,谁就能确保未来

发展的主动权。二是美国与其他政治大国、政治集

团对世界格局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近年来,欧盟对

美的离心倾向有增无减。特别是欧元正式流通,欧

盟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和防务一体化进程的

加快,必然对美国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因此,围绕

欧洲自我整合,美国与欧盟及欧洲主要大国间的

矛盾便凸显出来。此次美国不顾法、德、俄的坚决

反对而执意开战,在战后重建又排斥联合国,防止

法、德、俄借联合国这个政治渠道插手中东事务,

其背后便潜藏着这种矛盾和更长远的战略企图。

三是各国对当前各自经济利益的维护。战前,伊拉

克已先后与俄、中、法、西、意、日、印等国签署了或

正在谈判15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油田勘探和开

发协议。如2002年,伊已将联合国“石油换食品”

计划中最大份额的石油出口合同(价值13亿美

元)分给了俄罗斯,并表示准备将伊境内已探明的

73处油田全部交由俄公司负责开采。如果战争爆

发,各国与伊拉克签署的各项协议就会失效。正是

因为上述原因,战前政治大国间的政治角逐异常

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之比较

激烈,难以调和。伊拉克战争不具备实施联盟战

争的政治基础,完全是一场“单边战争”。

二、战略指导:海湾战争是“后发制人”的战

争,伊拉克战争是“先发制人”的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基于威胁

的判断,迅速做出出兵海湾的决定以及牵头组成

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但美国在战略指导上

明显具有一定的后发性与被动性,其战略决策过

程实质上是遵循冲击与回应的过程,可见海湾战

争是“后发制人”的战争。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安全环境变得更为复

杂。传统安全因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恐怖主义、

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上升。“9·ll”

事件的爆发使美国认识到来自外部威胁的突然

性与不确定性,按照过去基于威胁的威慑战略已

不能有效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于是美国开始调

整其国家安全战略,将“先发制人”列为美国安全

战略的核心。强调,美国必须阻止任何企图挑战

美国军事优势地位的努力,“美国的军队必须非

常强大,强大到足以让潜在敌手放弃为超过或与

美国抗衡而进行任何加强军事实力的行动”,而

且在“恐怖分子所构成的威胁还没有完全形成

前”就对其采取先发制人的政策。美国公开宣称,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卫”。“如果有必要单独行动,

也将毫不犹豫”。不难看出,伊拉克战争体现了布

什政府制定的“先发制人、保持优势、单独行动”

的国家安全战略,带有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与

强烈的进攻性与主动性,是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

中先发制人战略核心的首次实践。

三、战争形态:海湾战争是后机械化战争,伊

拉克战争是前信息化战争

海湾战争处于世界新军事变革刚刚兴起之

时,大批的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正在蓬勃

发展并刚刚步人军事领域;机械化武器装备性能

发展到物理极限,而信息化武器装备则处于起步

阶段;所运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机械化时代的武

器装备,所遵循的“空地海天一体战”理论则是机

械化战争实践的总结和指导;所创造的38天空

袭加100小时地面作战仅伤亡l00余人的战争

奇迹,可以说是机械化战争实践的极致。因而,这

场战争所表现出的主要是高技术条件下机械化

战争的特征,人们称之为后机械化战争。

海湾战争后,在新军事革命的推动下,信息

化武器装备陆续装备部队,信息化战争理论和作

战方式脱颖而出并应用于战争,一场初步具有信

息化战争特征的战争孕育成熟,并最终导致今天

的这场信息化战争的出现。这次伊拉克战争之所

以被称为前信息化战争,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

突出特征:

一是军队信息化程度高,信息与火力高度融

合,打击具有实时性。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信息

化程度较低,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所需时间至

少为45分钟,甚至几天。而伊拉克战争战争,仅

陆军的信息化程度就达50%以上,武器装备的信

息技术含量,作战飞机为60%,舰艇为25~30%,

火炮和主战坦克为30~35%,天基武器装备达

73%,指挥控制系统为88%,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

标所需时间仅为十几分钟。特别是大量无人机的

使用,并广泛运用于战场侦察、通信中继,甚至火

力打击,从而真正实现了侦察、打击的一体化,并

使“战场交战无人化”出现端倪。

二是精确制导武器成为主要的打击弹药,精

确打击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在海湾战争中,美

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仅占8%;而在伊拉克战

争中,联军共投射弹药近2万枚,精确制导武器

所占的比例高达80%,其中,仅“战斧”巡航导弹

就多达800余枚。而且所有精确制导弹药普遍采

用卫星定位/惯性导航组合制导作为中段制导、

全天候自动导引头作为末段制导的技术,将CEP

降低到1~3米之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打

击。

信息化战争的精确、实时、高效的打击,避免

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狂轰滥炸,使战场毁伤更加

准确、可靠,所造成的人员伤亡、附带毁伤越来越

小。伊拉克战争在打击目标选择方面,美军没有

像海湾战争那样,将伊拉克的机场、桥梁、电力、

重要工厂、重要交通线等基础设施和重要的经济

目标作为打击目标,而是将伊拉克的核心首脑人

物、伊军的指挥与控制系统、共和国卫队的阵地

等列为主要打击目标。非但如此,对一些重要的

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6期

基础性设施,不但不进行打击,而且还要进行保

护,以有利于战后恢复和使用。从而使战争由机

械化时代的大规模、高强度、高消耗转变为信息

时代的精确、适时、灵活、高效。

四、作战模式:海湾战争是削弱驱逐型的战

争。伊拉克战争是占领颠覆型战争

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直接军事目的:一是解

放科威特,二是打击萨达姆政权,摧毁伊拉克的

战争基础和军事潜力。战争的模式是削弱驱逐

型。所采取的基本战法是“先瘫后驱”。海湾战争

的胜利得益于美军越战后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

革,其在战争中所采取的“空地海天一体战”战法

也主要是针对苏军的“大纵深立体战”理论而产

生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美军瞄准苏联的

常备不懈的战争准备和武器装备及战法理论的

不断更新和创新,就没有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胜

利。

伊拉克战争,联军的直接军事目的是推翻萨

达姆政权,建立一个亲美的新政权。因而战争的

模式是占领颠覆型,美国称其为“决定性战争”,

即“占领敌国领土”或“改变敌国政权”。为了达成

这一军事目的,联军没有像海湾战争那样对伊拉

克形成绝对的数量优势,甚至在北方战线尚未形

成的情况下,根据关于萨达姆行踪的准确情报,

便突然发起“斩首行动”;没有像海湾战争那样先

发动空袭决战,待歼灭对方力量60%之后再发动

地面作战,而是特种部队先行潜入、地面行动与

空袭同时发起并密切协同,空地一体实施作战,

使这场战争呈现出小巧、灵活、准确等特点。布什

总统将这种战争模式的制胜因素归结为:精确打

击、机动制敌,准确的情报信息和当地反政府武

装的配合。这种作战模式曾经成功运用于阿富汗

战争,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再次显示了其优越

性:动用兵力少(不到30万)、战争进程快(3周结

束大的交战)、人员伤亡小(共计伤亡五百多人)、

附带损伤小(基本保护了大的经济目标、交通目

标,仅有6O0多平民被打死)、战争损耗小(共计

花费200多亿美元)。

两相对比,显然这次战争的难度更大,然而

取得的战场效果却更好。其中的奥妙不仅在于12

年的制裁和封锁给伊军带来的削弱,更主要的在

于美军12年来所推行的新军事革命。

五、战略影响:海湾战争确立了“一超多强”

的战略态势。伊拉克战争将加速推进美国主宰世

界的全球战略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两极格局的终结,美国

便成为事实上的惟一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力

量格局隐然形成,但这种力量格局还需要以一定

方式来加以确认才能形成,为各力量中心所接

受。海湾战争便给了美国这样一个机会,它从实

践上验证了这种力量格局的存在并最终确立了

这种格局。

海湾战争后的10多年,是美国极富主动性

地塑造战略安全环境的时期。一方面倾其全力努

力发展美国经济,壮大国力。美国抓住新科技革

命的机遇,赢得先机,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美

国经济连续保持l0年的持续增长,使美国在经

济和科技领域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国,为美国实施

单极世界的战略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经过10

多年的努力,美国完成了力量的基本准备和环境

塑造,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扩张。如果说“9·11”

事件为美国大力推行单极世界战略提供了机遇,

那么伊拉克战争则完全可以被视为美大力推行

其主宰下的单极世界战略的初步实践。此次美国

战前绕过联合国,战后重建排斥联合国的作法,

不仅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存在及权威,而且隐含

着让人担忧的动机:美国认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

现行国际政治体系已成为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

机制性和法理性障碍,美国企图依靠其超强的综

合实力,以这场战争为契机,“致残”联合国,夺取

国际规则的制订、监督和执行权,构建美国绝对

领导下的新的国际政治体制。现在美国在伊拉克

战争中再次得手,无疑会助长其构建单极世界的

野心,联合国未来的走向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多

极化的发展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收稿日期:2003—04—18]

l责任编辑:林治远l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