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

 天天向上E 2014-04-03

针灸新三十要穴歌及应用经验

(转帖)

高光岩主任,武汉市东西湖柏泉人,四代业医,曾拜清末宫廷御医翟福庭之门人彭子玉名老中医为师。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步入杏林四十余载,闻名遐迩。现任中国针灸学会武汉分会理事、中国中医学会武汉分会理事、武汉市医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炎黄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2004年又选为武汉医师协会民营中医师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受聘为湖北电视台都市频道《健康尖板眼》栏目主讲嘉宾、《营养师》周报养生顾问和武当武术联合会顾问。

针灸新十二要穴歌:
1、肚腹公孙留            
2、腰背承山求      
3、头项寻风池   
4、面口地仓收  
5、阿是蠲痹痛            
6、少商利咽喉
7、疳积四缝挑
8、心胃内关疏   
9、崩漏隐白停  
10、转胎至阴灸
11、小腹三阴交
12、晕厥针水沟
    此外,尚有本人《针灸三十要穴歌及应用心得》一文,歌诀为余四十多载对针灸穴位之感悟,配合祖辈业医经验之谈而自编而成,对症施术,多有效验,可供初学者临症参考之用。

 

针灸三十要穴歌及应用心得

(摘 要)

武汉光岩中医针灸门诊部  高光岩


1、肚腹公孙留,                15、大椎解癇热,
2、腰背承山求,                16、少商利咽喉,
3、头项寻风池,                17、阿是蠲酸痛,
4、面口地仓收,             18、人中善急救,
5、咳喘取二定,                19、眩晕绝骨觅,
6、夜啼二柱谋,                20、失眠安神搜,
7、小腹三阴交,                21、疳积四缝妙,
8、转胎至阴灸,                22、补虚关元优,
9、二沟通便秘,                23、心疾针通里,
10、隐白停崩漏,               24、肝肾调蠡沟,
11、鼻衄孔当止,               25、遗尿缩泉求,
12、心胃内关疏,               26、胃痛二脘留,
13、腿痛刺重海,               27、肠痈寻阑尾,
14、目疾透攒竹,               28、尿频二溪收
1、肚腹公孙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络止痛、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足三里,酌配内关、长谷。《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
用法拦。《胜玉歌》云:脾心痛急寻公孙。研究表明:针刺公孙穴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可使小肠液的分泌明显增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也明显升高,
如刺其他穴位则无反应,说明公孙穴对小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调节具有特异性。另有资料指出: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其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2、腰背承山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里肾病之外候,实证
腰痛宜配取承山,针刺为主,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取承山艾灸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1)急性腰扭伤:承山、外关酌加耳针。腰椎、神门。(2)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亦佳。(3)腰腿疼痛:承山、泽田志室、重海、命门。
3、头项寻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及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
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胜玉歌》载:头风、头痛灸风池。《玉龙歌》云|“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针灸方:(1)偏头痛:风池、外关、丰隆、百会。(2)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面口地仓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任脉,阳跷脉之会,《奇经八脉考》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口呙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百病赋》:颊车地仓,正口于片时。《龙光赋》地仓能止流涎《玉龙赋》地仓颊车疗口口呙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咳喘取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痛。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1寸,即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夜啼二柱谋: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家代田文言志
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
《玉龙歌》云忽然咳嗽腰痛疼,身柱由来灸便轻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证。
吾恩师儿科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不安,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嗽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身柱穴在日本针灸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之一。
7、小腹三阴交
三阴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经络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
《百症赋》载:针三阴交、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针灸方:(1)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2)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研究得知,以小剂量缩宫素注入临产妇的三阴交和合谷穴,均可观察到宫缩波形的出现或增高,而且同样剂量臀部肌肉注射或穴注悬钟或外关穴则不引起宫缩。有的产妇仅有轻微变化。
8、转胎至阴灸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至阴穴对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用针、灸及激光照射至阴穴转胎,一般有效率为70-80%。《四川中医》(1984.6)杨氏报导悬灸治疗69例,仅3例无效。
9、二沟通便秘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胜玉歌》云腹疼闭结,支沟穴。《玉龙歌》载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1)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2)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隐白停崩漏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常效。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者十有九验。
11、鼻衄当孔止
孔当实为孔最与当泉二穴的简称。
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四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当泉穴为日本齐藤安世医师治疗鼻衄的经验用穴,近来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能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方:(1)鼻衄不止:孔最、当泉,酌情取用:太冲、太溪、列缺。以歌诀记之:鼻衄多为火邪恙,孔最当泉配成方,太冲、太溪酌情取,加刺列缺收效良。(2)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孔最、当泉、配印堂、风池。
12、心胃内关疏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应强调说明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
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症疗效确切。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
程莘农老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
    针灸方:(1)胃脘胀满,呕吐频发:取内关、中脘、配公孙。歌云:胃脘胀满呕吐频,和胃降逆内关行,胃经募穴中脘取,或针或灸配公孙。2)胃痛胸
闷:取内关,建里、梁丘。(3)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玉龙赋》云取内关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症赋》
载: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13、腿痛刺重海
吾自幼爱书画,课余随手涂鸦,稍长,对画竹情有独钟,一次友人聚会时拜识了国画大师王文农老前辈,悟到些画竹要领,后专程上白帝城学习临摹石碑上的
关公竹,又有幸学习了万神针”——万云程老医师用奇穴重海治疗风湿腿痛,下肢瘫痪的独到经验,嗣后,大凡腰腿诸疾加刺重海,体会到疗效更佳。重海穴位于
环跳上两寸后横开一寸处。
针灸方:腰酸腿痛,双足乏力,肾俞、悬钟、昆仑、重海或针或灸皆效。
14、目疾透攒竹
攒竹乃是太阳膀胱要穴,善治目疾。
针灸方:(1)头目疼痛:取攒竹、合谷、风池针之。
2)双目红肿:攒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酌加耳穴:眼、神门。
《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玉龙歌》: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玉龙赋》云: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
15、大椎解癇热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鼓舞一身之阳气,驱散寒邪,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功能。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
针灸方:(1)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2)癫痫:大椎、合谷,太冲,配身柱,丰隆。
16、少商利咽候
   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
    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肘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吾父治急性咽喉肿痛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首日效果不显者,次日加针再刺之,效佳。
针灸方:(1)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2)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
临床得知,点刺一侧少商穴后,喉头血疱(俗称呛喉风),大部分萎缩,自觉症状缓解,再点刺另一侧时,发现喉头血疱,全部吸收,自觉症状也随之消失。
17、阿是蠲酸痛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最早见于《千金方》: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向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是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
   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针灸阿是穴能调节机体,疏通气血从而达到活络止痛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针灸方:(1)头痛:阿是、风池、合谷、太阳。
2)坐骨N痛:阿是、环跳、承扶、承山。
3)五十肩:阿是、夺命。
注:近年来有学者应用反阿是穴治疗疼痛等病症,认为反阿是穴与阿是穴在分布等方面有其相反的特性(例如:踝关节扭伤;反阿是穴却在足三里穴下1-2寸或腓骨长肌肌腹等处),殊途同归,临床实践证实二者治疗诸痛胀麻各有千秋,均常获立竿见影之效。
18、人中善急救
    人中乃全身之要穴,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人中(即鬼宫)列为其为十三鬼穴之首。督脉,手足阳阴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
    《胜玉歌》云: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玉歌赋》载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
针灸方:(1)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或掐按十王穴。
2)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
3)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
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体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10~40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
19、眩晕绝骨觅
绝骨亦称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
症。
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
针灸法:(1)高血压、头昏目眩:绝骨、风池、合谷、太冲、配丰隆、三阴交。
2)旅途疲困,腰疼腿软:绝骨、足三里灸之。绝骨有提神健脑,旺盛精力之功。足三里为养生强身,抗衰益寿之要穴,日本有旅行灸三里,健步快如飞之谚语。
20、失眠安神搜
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
针灸方:(1)顽固失眠:安神、三阴交、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2)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
21、疳积四缝妙
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12指关节横纹缝中。
针灸方:(1)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
2)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
3)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
4)羸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
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
22、补虚关元优
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一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关元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有补养肾气,增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
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配:太冲、三阴交。
《席弘赋》云:小便水禁关元好
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配:太冲、三阴交。
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
针灸方:阳痿: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常用之针灸方。宋代针灸名家窦材在其《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23、心疾针通里
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玉龙歌》云:连日虚颊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玉龙赋》载: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针灸方:(1)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配:三阴交、足三里。
2)忧郁症:通里、无名穴、丰隆、风池。
24、肝肾调蠡沟
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调节肝胆两经,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清利湿热,调经止带功能。
实践得知:痛经者在蠡沟穴有明显压痛。
针灸方:(1)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
2)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
3)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足三里。
25、遗尿缩泉求
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奇穴缩泉四穴的简称,该穴系先父之好友杏林老前辈邓直哉先生自创的经验用穴,邓老与先父高少臣共事于汉品康尔众国药
号中医门诊部,吾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邓老治遗尿心用灸缩泉四穴,重者再加十七推、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有桴鼓应声之效,余曾用邓
老的经验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欢迎。
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
26、胃痛二脘留
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高少臣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中脘是八会穴之一,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
难》,经云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协(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
直两乳内(膻中)也。
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
《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针灸方:(1)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2)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
27、肠痈寻阑尾
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下两寸许,此穴乃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控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确的定阑尾穴
针灸方:(1)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
2)阑尾炎、腹痛难忍:阑尾穴、长谷(针灸宜向麦氏点)公孙、曲池。
28、尿频二溪收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
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
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
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小便赤涩诸症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拦江赋》
云:后溪专治督脉病。
针灸方:(1)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足三里,十七椎。
2)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或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

武汉光岩中医针灸门诊部常用奇穴(之一)



1、长谷:腹中部,脐左右旁开各2.5寸。
   当天枢穴外0.5处。
2、泽田志室:第2-3腰椎棘突之间旁开3寸,再向下1寸处。
3、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各0.5寸。
4、定咳:穴位于厥阴俞旁开1寸处,即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
5、横沟: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
6、当泉:涌泉穴向足跟方向再量三寸是穴。
7、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处。
8、夺命(惺惺穴):上臂桡侧,肩峰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之中点。即于尺泽与肩髁穴之中点处。
9、十王:手旨背机时,即爪甲正中线向皮肤约0.1寸处,左右计十穴。
10、安神:翳风与风池之间,靠近翳风1/3处再上5分处是穴。
11、无名穴:位于陶道与身柱之间,即第二胸椎棘突下是穴。
12、缩泉四穴:十七椎下左右各1.5寸再上下各1.5寸处,计四穴。
13、十七椎下:(亦名十七椎),穴在第五腰椎棘突下。
14、气中:脐下1.5寸处,左右旁开各1.5寸。当气海穴两侧1.5寸处。
15、气门:脐下3寸,左右旁开各3寸,当关元穴左右旁开各3寸处。
16、下食关:在脐上3寸处,左右旁边各1寸处。当石关穴外侧各0.5寸。
17、十三鬼穴:即由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中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会阴女玉门(鬼藏)、曲池(曲腿)、海泉(鬼封)等穴组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