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乡北京

 绍宜 2014-04-03

  现在的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为全国人均年占有量的八分之一。
但北京又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都城。世界上许多古都均是傍水而生,难道北京是个例外?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这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在北京生活的一段真实感受,在他眼里,北京仿佛拥有似江南的家乡美景。

  护城河

  南海子老地图

  运河

  长河老照片

  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水资源

北京城,已经诞生了3052年,作为都城,已有1288年的历史。
北京西北三面环山,东南是朝海接阳的沃野平原。
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秀美的山河。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泃河四条自然水系,穿山越野咆哮而来,沟通了北京200多条小河大渠和湖泊坑塘后,滋润了北京的万物生灵。
一代代君王,在这里修筑高大城墙的同时,也挖掘了宽大的护城河,自有资料可查的辽代开始,至明清北京城止,护城河,总长度达130多里,河渠纵横的北京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网格线,在这些水乡网格中,又有无数个坑塘洼淀,与郊区大大小小的湿地和山泉,组成了一个胜似仙境的巨幅立体水景图。
“运河般宽阔的护城河,是这幅风景画的主体,岸坡下有幼童在芦苇中像青蛙一样玩耍,水面上浮游着群群白鸭,溅着水花,发出嘎嘎的声音回答着主人的呼唤。提着洋铁桶下到岸边打水的人往往要蹲上一会儿,静静地欣赏这幅田园般的景致……”
这是瑞典人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的游记《北京的城门与城墙》中描述的20世纪初的前三门护城河。
辽、金元明清以致民国各朝各代,都把都城选在北京,就是因为北京有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环境。

萧太后指挥开挖了北京第一条人工运河

契丹人的辽代大后方,在今内蒙古的东部一带,为了解决陪都燕京的城市供应,每年将大量粮草物资,从渤海湾水运到天津附近,然后走大运河,运抵通州的张家湾。从通州到燕京城里,还有四十多里的路程,若靠车载人拉,费时费力,效率很低。
辽圣宗时期,在萧太后的指挥下,挖修了一条从张家湾到迎春门(约在今南横街东段附近)的人工运河,这是北京都城历史上第一条漕运河道。当年,张家湾以南的漷县一带,是方圆百里的延芳淀,《辽史》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
现如今,昔日的延芳淀早已变成洼地农田,只有老迈龙钟的萧太后桥还在。

为忽必烈解忧,郭守敬修了北京第二条运河

蒙古人的大元朝,人马需求,比辽金时期更多,但辽代的运粮河道其时已淤塞断流,为了支撑庞大的中央政府和对外战争,每年南方的粮食、木材和丝织品等走大运河水道,货物运到通州后,只能陆路运进京。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向皇帝提出六项治水建议,第一条就是修复中都城到通州的漕运河道。
根据当时的水源情况,郭守敬认为,高粱河东北部的一条支流上承玉泉之水,中途又汇白莲潭水,如果把这些水,灌入高粱河东段的旧河道,就会重新打通这条漕运路线,郭守敬的建议得到皇帝批准。至元十六年(1279年),从光熙门到通州50多里长的漕运河道,重被疏浚通航,称为坝河。为了控制因地势高差形成的水流湍急,沿途修建了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常庆坝、千斯坝等七座闸坝,形成梯级水面,分段行船。还安排了8377户维护和控制闸坝的夫户,950户船户,这些夫户,不分冬夏寒暑,整日劳作在坝河两岸,每天190多条大小船只,来往于这条漕运河道上,其势颇为壮观。

第三条运河——通惠河,有北京的生命河之称
若论数漕运功劳,堪立头功的当数通惠河。在十里长安街东段的建国门路南,有一处古观象台遗址,它就在元大都城的东南拐角处,通惠河从南侧流出城。
当年通惠河上的船队,就是从观象台南侧向西,经北京站和苏州胡同继续向西又向北,接通从积水潭流出的水道。
今天积水潭边的郭守敬纪念馆南侧水面,原先就是元代的积水潭码头。西直门立交桥中心东侧,就是积水潭的西岸,北岸在地铁车辆段以北,东边和南边的水面也比现在大得多,这片水面与二环路北边的水面是连通的,到了明初,水势仍很大。明清时期,许多名人富户,都在码头周围修建豪庭名园。
郭守敬为了解决大都城的供水和漕运水源,踏遍北京西北郊,终于在昌平找到了有十几条泉眼的白浮泉。
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动工修建这条漕运河道,次年秋天,上自白浮泉,下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口的济漕工程全线贯通,全长160里零140步。琼浆玉液似的河水,从瓮山泊南出口流出,经长河引入今紫竹院湖继续东流,一部分水注入大都护城河,主要水量由西海(积水潭),南折入城,晶莹清澈的山泉水,经后海、前海,沿萧墙东侧(今南北河沿)南流,在今长安街南侧,汇入元代南护城河,然后经今东单、船板胡同、北京站,出东城流向通州大运河方向。

漕运之外,皇家苑囿受益更丰。
今天驱车行进在东二环路上,一点儿漕运的影子都看不见,因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护城河,就被填埋在二环路下。但东直门和朝阳门内的禄米仓、南新仓、北新仓等古老建筑,见证了这段漕运史。
明清时期,城外的通惠河两岸仍是杨柳拥堤、风光旖旎,清纯的河水里鱼虾畅游,水禽时飞时落,
由于通惠河上水源的开辟,使得北京西郊水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清代开辟的西郊园林,受益更丰。古老的长河,因水源充足,也焕发出生机。长河,是清代帝后们前往颐和园的主要水上通道,乾隆曾用“柳荫深处是蓬莱”来比喻长河观柳的意境。初夏一到,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到颐和园避暑,并处理朝政。他们坐轿到西直门外的倚虹堂,换乘船只一路西行。
今天在北京被视为偏僻落后的南苑,曾经是水域广阔的南海子,有凉水河、小龙河、凤河,到清代仍有“水泉72处”的记载。辽金时起帝王就在这里渔猎,并修建行宫。明代将南海子围成皇家园林。清朝修建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和南红门行宫及寺院。1900年南苑被八国联军烧毁。

  叶文龙 编自:王同祯 著《水乡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