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飞:殡葬暴利:假借市场之名的垄断游戏

 相约归渡头 2014-04-04

报载,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医院和殡仪馆的太平间发生异化,从宁静之地变质为“扒活人一层皮,发死人身上财”的圈钱宰人之地。“要看最后一眼,先交2万元押金”、“不买贵的,就是不孝”。

2003年始,殡葬业连续数次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有报道称,殡葬业的利润率甚至远远高于房地产业,收益最高会是成本的10倍到20倍。殡葬暴利之下,“死不起”成为既荒诞离奇而又不得不让人无奈接受的事实。

对此,人们习惯性地把根源指向监管不力。针对殡葬暴利,很多地方出台过规定,对遗体接运、冷藏、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执行政府定价,但这样的上有政策,很快被下有对策所消解。因为在整个殡葬环节中,“基本殡葬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殡葬行业还有各种“选择性服务和商品”,并由此派生出种种匪夷所思甚至重复的收费。限于信息不对称,死者家属根本不具有选择的余地,要么被强制消费,要么被道德绑架。

但事实上,监管不力只答对了问题的一半,远未触及核心。非常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人们花钱购买殡葬服务,却没有选择权和议价权,而只能乖乖挨宰?原因无它,垄断也。我们的殡葬体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行政许可法》实施前,民政部门对殡葬用品和殡仪服务拥有前置审批权,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将“准入审批权”转化为“经营独占权”,通过“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格局长期垄断市场;二是2004年之后,虽然前置审批权被取消,但事业单位的垄断利益并未松动,民营企业要想进入殡葬业,就必须与国有殡仪馆形成价格同盟,并且上缴主管部门高额的管理费。

如果把殡葬业比喻成一条利益链的话,那么从医院、礼仪公司到殡仪馆都是这个利益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处于最高端的获利者即为相关主管部门。由此不难理解,为何面对殡葬业乱象,有关部门居然说出“丧者家属应该理性消费”这样非理性乃至违背常识的话来。

当前殡葬业最大最核心的问题,既不是公益性不足,也不是监管不力,而是源于市场与行政没有厘清界限。市场的归市场,行政的归行政,但事实上殡葬业既未真正走进市场,实现行业的自由竞争,也未因其涉及民生的特殊性而被特别关照。一方面,主管部门用市场思维推出殡葬新项目,追求更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又用行政手段设立准入门槛,拒绝民间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殡葬暴利不过是披着市场“马甲”的权力垄断游戏。

打破殡葬垄断,挤压行业暴利,有两个改革方向:一是彻底回归公益性,由财政为民众的殡葬需求埋单。如广州不久前提出的,到2015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对户籍居民实施免费殡葬服务;二是充分的市场化,让资本公平竞争,政府充当中立第三人的角色,只需做好其监管本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