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食印 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绍宜 2014-04-04

  日前,在济南大学西校区民俗陈列馆,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来自青岛的收藏家逄焕健先生,从他的5300多件从晚唐至上世纪60年代跨越1300多年的齐鲁食印中,精选出一组对外公开展示。这些图案各异,木雕、石雕、玉雕等不同材质均有的食印,琳琅满目,让观者享受了一次食印文化的盛宴。

  过年带着食印面点走亲戚的民俗存留至今

  “食印在胶东俗称 饽饽榼子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最早介绍说, 将面坯放入刻有禽兽、花鸟的印模内成形 。”面对参观的人,逄焕健先生热情地介绍说,在胶东一进入腊月二十三,就要制作面食了。

  以前,春节用食印主要分祭品、礼品、食品三种,尽管三者并无明显界限,但也有相应分类,如猪头、佛手、莲花、寿桃等造型,一般都是作为祭品用的。鱼、莲蓬、飞禽、龙、凤、麒麟等造型多为礼品与食品。

  “携带各种食印面点 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 的民俗,至今在许多村落仍有延续。”逄焕健先生说,印必有意,意必吉祥。可以说,齐鲁食印承载着先民祈福纳祥、趋吉避凶的朴素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积极人生态度,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有几件。

  “我从童年时代就喜欢食印。每逢过年过节就跟着奶奶学着做面食嬉戏,一直到成年开始四处寻觅搜集食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逄焕健先生充满感情地说,除了春节用食印,还有清明用食印,七夕用食印,中秋用食印,上梁用食印,婚嫁用食印,以及寿诞用食印。

  明清皇宫中的“面点模子”由造办处巧匠雕刻

  据逄焕健先生介绍,齐鲁食印始于秦汉,隋唐时渐成风尚,宋元食印广为流传,明清时期,食印格外繁荣昌盛。近代,因外敌入侵、大机器工业出现,食印盛极而衰,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齐鲁食印渐行渐远。

  文献表明,盛产小麦的齐鲁大地随着秦汉时期“磨”的出现拉开了面食的序幕。《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巡烟台芝罘岛祭神时有用麦面制作的牛羊猪三牲供品,其后民间在祭祖祭神中纷纷效仿并渐成习俗。秦砖汉瓦中花鸟、人物、动物的面食成型工艺无疑促进了食印的诞生。

  唐代文献记述了制做“五色饼法:刻木莲花、藉禽兽形按成之”的过程,即将揉好的面用雕刻成莲花、禽兽形的食印经过按压制成面点。由于食印面点造型美观、内含寓意进而还成为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社交往来的礼品和赠品。一座新疆唐墓出土的食印“花式面点”,见证了丝绸之路大唐与西域的交往。

  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以油面蜜糖造笑厌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属。”当时的面点就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等多种形状。

  到元世祖定都北京后,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30多种面点,当时流行的“奶饽饽”和“酥酪”是面点中的珍品,极大地丰富了汉民族的面点文化。此时,齐鲁大地尤其是“食不厌精”的孔府面点更是可圈可点,不仅品类繁多、形色俱佳,而且还分内用、外用。

  明清时期的食印地位更加突出。皇宫中“大内饽饽房”的“面点模子”是造办处能工巧匠雕刻的贵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是一等一的名手操刀。满汉全席要根据不同的规格至少上4-18道面点。

  在齐鲁大地尤其是胶东地区,先民们不仅创作了几百种吉祥纹饰的木雕食印,还创造了石雕食印、陶制食印、饽饽印和孩儿印等,堪称中华食印艺术的独门绝技。

  一块小梨木板上反正两面雕刻有35个食印

  “根据其特点,我对自己收藏的珍贵食印进行了归纳。”逄焕健先生饶有兴趣地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印足有磨盘大小,该藏品收于莱阳,雕刻有24个图案纹饰,有菊花、梅花、莲花;有锦纹、云纹、回纹;也有南瓜、石榴、寿桃、向日葵等。其中还有三组九个文字图案,一组为“富禄寿喜”,一组为“长命富贵”,另一组为“状元”。硕大的食印无论是设计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堪称珍品。

  最令人叫绝的食印是在一块不足小臂长短的梨木板材上,反正两个面密密地刻有35个食印。上面的图案错落有致、纹饰布局得当,令人叫绝。这可能是当时雕刻艺人特制的一组范模,即做示范样子用的。

  “最耐人寻味的食印,是一方有孙中山先生图案的食印。”逄焕健先生说,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纪念中山先生的建筑和道路很多,但在传统食印中出现,有些出人意料。

  “最为金贵的食印是一方莱州玉玉质食印。”逄焕健先生称,玉雕食印很罕见。莱州民间雕刻历史悠久,技法娴熟,雕刻这样一件玉质食印用于生活之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他还有一方堪称“因材施艺”典范的经典食印,是一块有着大小头的枣木根,艺人将其大头刻成一个圆圆的饽饽形状,底端雕琢了一向日葵图案、中间嵌雕一个楷书“喜”字,在其圆弧形的周边则分别镌刻四朵梅花和“福、寿、康、宁”四个隶书文字。刻工之精致、造型之完美,在几千件藏品中可谓一枝独秀。

  器物、文字、神话、花卉果蔬、鸟兽鱼虫皆入食印

  “近来,网上热炒 马上有钱 的话题,其实,早在明代的食印中就有 马上有钱 的图案了!”逄焕健先生说,根据他对大量藏品的研究,传统图案在食印中有着广泛运用,如珊瑚、金银锭、万卷书、犀角、方胜、双胜、古钱、宝珠、如意头、法螺、锭、磐、秋叶、亭台、花篮、花瓶、把壶、葫芦、叶脉、犀角、扇面、芭蕉扇等等。扇子纹,既刻出扇骨,又刻出扇面,而且还有花有叶,颇为形象。亭台的装饰,有砖、有木柱、有门窗,也有飞檐斗拱,造型活泼。如意头,刻一完整的如意形象,颇似一枚有趣的大灵芝,象征满意、如愿之意。

  而花卉果蔬在食印中起着骨干作用。最常见的有寿桃、莲蓬、石榴、佛手、瓜、荔枝、茄子、莲花、向日葵、百合等几十种。其中寿桃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刻成桃形,中心嵌一个“寿”字,有的在“寿”字两边再刻上两片桃叶托起,还有的连寿桃的桃核也刻画了出来。莲花、莲蓬的雕刻多为写实,做工也十分精致。荔枝的雕刻则以写意手法,在食印中刻一圆圈,圆圈再用斜方格纹组合,取荔枝的意象等等。

  另外,鸟兽鱼虫在食印中颇具动感效应。诸如猴子、老虎、狮子、马、鹿、龙、鸡、燕、凤鸟、鱼、虾、青蛙、蝉等等。好动的猴子多为立式,有的手中捧一寿桃,有的四处打眼观望,表现得活灵活现。狮子有四肢直立的昂首状,也有滚绣球的嬉戏状。蝙蝠是“福”的象征,其造型有展翅飞翔状的,也有静止不动的,还有双蝠一高一低的嬉戏状,更有风筝一样的游动形。抽象也好,写实也罢,充分表达了人民祈福纳祥的美好心愿。

  文字纹饰在食印中凸显艺术效果。食印中的文字以福、寿、囍字为最多,次为“香”、“月”、“月宫”之类。“福禄寿喜”、“福寿康宁”、“日进斗金”、“长命富贵”等文字组合也常见,且“真草隶篆”之书体皆备。传统纹饰诸如万字纹、米字纹、锦字纹、如意纹、回纹、涡纹、旋纹、几何纹、葵纹等装饰图案在食印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神话传说在食印中多有表现。“嫦娥奔月”的故事在食印中刻有玉兔、月宫、嫦娥,再加上月宫背景的陪衬,俨然一幅完整的“嫦娥奔月图”。而“八仙过海”的神话在食印中有的雕刻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活生生的人物造型,也有用葫芦、团扇、荷花等图案替代的“暗八仙”。“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其刻画也是如此,既刻有“龙门”,也刻有跳跃的鲤鱼,双鲤跳龙门则更多地增添了画面的情趣。(生活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