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中考复习“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紫曦唯幂1 2014-04-04

2014中考复习“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上的差异(考试要求:A)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乐器是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打击乐器靠被击乐器的振动发声等。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可以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意: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且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呼叫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跟踪训练:

1、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赫兹
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答案:C

2、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答案:B

3、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哪种物质传播的(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4、我们在研究声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时,与水波的传播进行比较,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A、比较法               B、类比法
C、转换法               D、控制变量法

答案:B,解析:类比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把两个相似的物理量进行类比,可使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简单化,而比较法是把两个相近的物理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便于我们熟练地掌握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