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生活能力差根儿在家长

 人间凡客 2014-04-05

  总有家长问幼儿园的老师,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还不怎么会穿衣,还不会自己上厕所,还不会……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产生的问题。而去追究是哪些因素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唯有改变当下,才是根本。

  在改变当下之前,每一位家长其实最应该反思的不是孩子有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问题,而是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不对

  当下,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教育观念,“宁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甚至还有许多家长宣扬,孩子的责任是学习,我们的责任是提供一切学习以外的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不少家长剥夺了孩子的许多基本技能的养成机会,甚至有的孩子都上大班了,家长都不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

  这样的教育理念究竟对不对呢?显然是不对的,我们通过在幼儿园里的调研观察发现,凡是连基本生活技能都不能掌握的孩子,往往易动、纪律性差、脾气也坏,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朋友也比较少。整体看来,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家长需要改变已有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这种爱不能赤裸裸地体现出来,必须把爱深藏在内心深处,把最科学有益的习惯、品质传递给孩子,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的明天尽心尽力。

  “饿,促使孩子自己做饭”

  想想家长在抱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究竟有没有教给孩子相应的独立生活技能?我曾经问过一个会做饭的小女孩,是什么原因让她学会了做饭。她的回答让人痛心,她说是因为爸爸妈妈长期工作不能及时回家,家里只有她一人,不得已自学“成才”。总结这个女孩的经历,饿,是饿使她学会做饭。

  现在她学会了做饭,她的家长说起来很自豪,但我却心有余悸。想想这个女孩的自学之路充满了惊心动魄,女孩在没有家长的提醒和帮助时,是很容易煤气中毒、触电,后果真是不堪想象。

  与其让孩子因为饿自学成才,家长何不主动教孩子生活技能?其实,让孩子学习这些独立生活的技能并不难,不要小瞧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要知道幼儿园的孩子其实模仿能力特别强,当然我们家长在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一开始,可以讲授电、水、火的危险性,然后可以讲授如何正确的使用电器,最后再教给孩子做菜、做饭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孩子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时,尤其是教做一些简单的菜品、煮饭技巧的时候,家长们要注意重复性。因为反复遗忘是幼儿的正常发展现象,所以家长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重复性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孩子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技能。

  “我们一起给妈妈做饭”

  往往,家长也会教给孩子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但总给人不甚严肃的感觉,只是高兴的时候就教一教。这样的教是没有计划、不成体系的。自然,教完了,孩子会就会了,不会就拉倒,从没有展示的机会。

  所以,不管家长教多少,最关键的还是要给孩子展示的机会,要学会更多还需要动力,这也正是前面的女孩能够学会做饭的原因。

  当然,给孩子展示的机会,不能一上来就完全撒手不管,任孩子独自发挥,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重复以后,慢慢地让孩子独自展示。一旦孩子熟练了,家长可以挑选一些特定的日子或者在某一个周期内,协商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比如,母亲节的时候,爸爸可以和孩子提起妈妈辛苦了一年,爸爸和孩子一起为妈妈准备一次午餐,通过这样的方式勾起孩子的兴趣,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孩子你做的菜真香”

  幼儿的兴趣,需要家长的评价来支撑。因此,在幼儿展示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及时恰当地给孩子反馈。

  有人问这个反馈究竟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反馈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面的鼓励,比如孩子做了一个菜,家长完全可以用积极的语句表扬孩子,这样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第二部分是比较委婉的建议,但这个建议不要跟着评价带出来,而是要隔一个时间段表达出来。比如表扬他会做菜以后,可以再细细地品尝,然后很委婉地提起“如果再加点糖就更好了”。

  幼儿的能力,说到底取决于家长的理念和行为影响。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关键在于家长。(张桂琪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城北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9日第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