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父 窦 旭 民 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多月了。可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为人处世时刻激励着我的作为。 父亲自两、三岁起就没有了父母(在关中地区民国十八年那场大灾难中病故),后又过继给了其姑家,由贺姓改为窦姓,从周陵贺家村迁居到底张的王村。幸好,王村这家还有点地,生活尚能过得下去,父亲在此还上了几年小学。可是好景不长,微薄的家底维持不了多久,年幼的父亲只有离开学校,挑起担子,穿街走巷,卖起菜来。直到一九四九年六月咸阳解放,父亲才走出家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工作到离职休息。 父亲一生中最羡慕的是家里有“双亲”老人,这可能就是因为他自幼缺乏父母之爱的缘故。他对我的外婆十分尊重,对村里的一些长辈同样十分尊重,这些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标杆。 对我教育最深的是父亲的品德,他低调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就是生病住院也在考虑为国家节约钱财,不乱花国家一分一文;再就是他一生中从不愿麻烦别人,总是为旁人考虑,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凡是与父亲相识的人,无不伸出大拇指齐声称赞“一个大好人!”军队干休所在告别父亲的文告中对其一生作了全面的评价,他不愧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愧为一名革命的老军人! 难得!一个人离世后能够获得这样的名声,也算是盖棺定论了。我为我的父亲感到自豪,我为我的父亲感到骄傲! 一年一度的清明到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在此日祭祖扫墓,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风俗。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节气特点相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汉代已有明确的记载,但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开始形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广大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对人们安排农耕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农业生产乃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可见,“清明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在这“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我们只有以怀念的方式寄托自己对故去亲人的哀思,或许,已故的亲人可以看到,或许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这么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释放我们的情怀,才能满足我们的思念。 人的生命是一段无法回头的旅程,是人都有走到终点、再也无法与世人相见的那天。这种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自古以来,有多少帝王将相,梦想“长生不老”,又是炼“仙丹”,又是寻找“不老药”,可没有一个成功的。 显然,自然规律就是——所有动物都必须“有生有死”,否则,地球再大,也难以盛得下要吃要穿、要消耗自然资源的人类。 我觉得,关键是人们在世时就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欢欢乐乐,享受生活的乐趣,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已故的亲人们安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