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苦旅(新版)》:22年后的《文化苦旅》12年后的我

 昵称535749 2014-04-05
2014-04-04 22:54 

第一次读余秋雨的文章,是十二年前,刚刚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又热又冗长,开始几天没有作业的惊喜过去之后,被漫长的无聊取代。于是那年,扎着两个麻花小辫的我,穿着花裙子和塑料凉鞋,踩过小溪里凉凉的水,去住在河对面的表哥家里寻书看。

那个暑假,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便埋头在一本叫做《文化苦旅》的大部头中不可自拔。

年少的我,深深地被余秋雨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气势磅礴的气质,以及满满当当深厚的历史感,还有悲天悯人的作为知识分子对整个民族、整个文化、整个历史甚至整个人类的关怀而震撼。

在我伺候磕磕碰碰地尝试着写文字的过程中,余秋雨对我影响颇深,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刻意去模仿他,写大段大段的排比句,明明是个简单的句子,偏要绞尽脑汁用上很多比喻隐喻互文拟人,写历史,写文化,用一种故作深沉的语气,动辄上升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的高度,而且喜欢煽情,动辄对着山河历史大发感慨,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意外的是,这样的文字风格深受老师们的欢心,给我莫大鼓励。现在想起来,幼稚的我,颇有些东施效颦,但那时候的我,又怎会懂得,这样的文字的风格,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融会贯通的人文历史观,又怎会模仿得像?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余秋雨,当真是声名鹊起,如雷贯耳,他的散文,炙热得不像话,“妓女手提包里都装着《文化苦旅》”与其说是人的恶意攻击,倒不如说,余秋雨,真真儿地引起了全民热。

今时今日,恐怕没有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纯粹写文化写散文写历史写纯文字的作者,能够达到余秋雨的高度。

他写的书并不媚俗,甚至不算通俗易懂,却是难得的不仅畅销,而且长销,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到了2014年,隔了整整22年,却依旧闪烁着文化的光芒,依旧在读起来的时候,让人被他的文笔折服,被他的思想折服,被他的悲天悯人折服,被他这个人所折服。

新版的《文化苦旅》与旧版相比,改动大得,几乎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不仅仅是内容的变动,原版中很多收录的篇章被直接删除,比如我很喜欢的《寂寞天柱山》《废墟》等,不仅篇章有变动,而且,留下来的这些熟悉的文章《牌坊》、《都江堰》、《道士塔》、《风雨天一阁》等,原文也有大幅度的改动和删减,简直是让我怀疑这和我12年前看的那一本书,除了名字相同,其他简直没有多大关系。

改动后的篇章,删除了很多描述和历史背景,文章内容大幅度缩水,连余秋雨原本的那种看起来很牛掰很气势汹汹的大段排比段落,也几乎消失不见,我记得我小时候,还很装逼地背诵过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的段子啊,这会儿怎么都木有了啊摔!

与原来的篇章相比,新版中的文,无疑是更加简洁,更加明快爽利的。但即使如此,作为文字控的我,还是在新版中找到了独属于原来余秋雨风格的几个句子,分享一下聊作为纪念吧: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院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有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阳关雪》

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不是乱世枭雄、盛世栋梁,不是文坛泰斗、学界贤哲,因此很难成为历史的焦点、百世的楷模。他所关注的,是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杭州宣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黄州突围》(BTW,我记得这篇文章原来收在《山居笔记》里,并且叫做《苏东坡突围》的,明显是原来是名字更好啊,为啥要改名啊,怒!苏东坡是我男神啊!)

原来我印象中的余秋雨,文字风格几乎就是这样的,用大量文化意象的堆积,构成一段段精妙的排比,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仗工整,颇有气势,关键是,读起来,真的装逼指数一级啊有木有?!!!

也许是到了年近古稀的余教授,不再执着那些文字的花头,也不再认为一段精彩绝伦的排比对整个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了,他更在意的,是文章中的骨骼框架和精气神,他已经过了在乎文章皮肉的时候了,只有当年被他的文字惊艳到的我,还在耿耿于怀吧?

新版的《文化苦旅》,在删减了大量原文后,也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比较值得一读的是,《谢家门孔》《巴金百年》《佐临遗言》这几篇,尤其是《佐临遗言》,叙述了著名的戏剧家黄佐临的坎坷一生和他为中国的戏剧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热血,读起来令人不得不为中国老一辈优秀学者的风骨和气度所感动。尤其是老人在文革前后,面对中国文化圈里的种种乱象时候所坚守的萧伯纳的名言:”they have said。what said they?let them say!“,真是叫人忍不住大喝一声:好!

总体而言,新版与原版相比,可读性更强,文字更加精简,设计范围更广,不仅仅是撷取了中国几个颇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现象,这种反思和探讨,及至今日,仍旧具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而且从更全面的范围探讨了全球范围的文化现象和意义,虽说在这么散文集中只是蜻蜓点水,但也可以稍微领略秋雨叫兽全球文化考察的一番成果了。

唯一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在这本散文集的最后,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秋雨叫兽,在面对这些年文化圈里对他的攻击和质疑的辩驳和澄清。

关于余秋雨被人攻击的事儿,我亦早有耳闻,可从未在意过,这些年也是继续读他的文,也未觉得有何不妥。

余秋雨在这本书中用了好几篇文章来辩驳,虽然觉得被攻击了这么多年都不让人说道几句,未免有些残忍了些。

但是,仍然想说,秋雨叫兽,这么多年都没辩驳,如今为何还要在一本纯粹的文化散文集中叨叨这些如今的读者早就不在意甚至都不了解的破事儿呢?您的境界,可是比不上黄佐临前辈哦!何不更加潇洒一点,let they say?

再多嘴一句,多年前是真心觉得余秋雨文采斐然,隐然有大家风度,如今重读起来,倒是没觉得有那么好,甚至对他的很多观点不置可否,但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是从余秋雨开始的,在这一点上,他是最大的功臣。(《文化苦旅(新版)》书评/狸奴老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