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郭初阳曾经在越读馆和学生们分享纪录片《人体漫游·生命的尽头》,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沉思和感想。郭初阳认为坦率、直接、严肃地跟十三四岁孩子探索死亡问题的课堂,是有意义的。“我只是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只是因目前此类教育的严重缺失而生的强烈焦灼感,使得我的课屡屡从语文越界,选择了似乎不属于语言文学的话题,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以下是郭初阳和同事小狐关于死亡教育的问答录。
死之流泉,使生的止水跳跃 小狐:有很多成年人担心孩子太小,无法承担死亡的沉重,你对此怎么看? 郭初阳: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用布鲁纳的名句来回答:“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 小狐:是否可以绕开死亡这个令人生畏的话题,而直接进行生命教育? 郭:生死是一体两面,泰戈尔《飞鸟集》中有三句诗表述得很好: 死之流泉,使生的止水跳跃。 死像大海的无限的歌声,日夜冲击着生命的光明岛的四周。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显然,我们无法把两者剥离。此外,事实上孩子们也不觉得死亡是一个令人生畏的话题。以这个话题为忌讳的成年人,也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缘故吧。 谈论问题,但不涉及隐私 小狐:那么什么时候适合谈论死亡问题? 郭:霍尔德、克兰顿《临终:精神关怀手册》中写到:“死亡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临终者是它的门徒。这一过程让我们理解到什么是重要的,生命中最真的意义是什么。它向我们指明了生命的方向,让我们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 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若是生活中有了相应的契机,就可以谈论,原理正与性教育相同。 而在学校里,死亡教育的内容则相当广泛,涉及许多交叉的领域:生命历程(出生、成长、衰老与死亡);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死亡主题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鉴赏;自杀及其预防;如何面对亲属或朋友的死亡;丧葬文化;保险与遗嘱等。 小狐:怎样的讨论方式会有助于学生成长并能被他们接受? 郭:原则是——谈论问题,但不涉及隐私。我的经验是,采用案例、文学作品、影片等载体,作为展开谈论的素材,自然地引出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这样比较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向死而生——生死教育的意义 小狐:你认为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教师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郭:负责死亡教育的教师,与负责性教育的教师一样,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大量相关的学科知识,才可以胜任这一重职。美国各学校里的死亡教育,都严格遵守美国教育部和社会各界要求的以下教育原则 : (一)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对死亡的看法,要符合大众认同的科学合理原则。教师告诉儿童的内容、教导的方法以及解答问题的方式,都会影响到儿童对死亡问题的看法。教师应避免用童话,或半真半假的故事来解释死亡。 (二) 教师应教育学生面对现实、正视死亡,确保心理健康。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一位好听众。 (三) 如果涉及宗教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不同的宗教背景讨论死亡,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不同宗教信仰和习惯。 (四) 预估儿童的情绪反应。有关死亡问题的教学讨论,可能会激起儿童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的事情的强烈反应,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五) 学校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各不相同,因此单独一种课程无法适用于所有儿童。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及设计学习活动前,必须仔细考虑儿童的各种需要。 小狐:国外在这方面的教育,开展情况如何? 郭:20世纪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学院开始有系统、有计划地推广;1974年7月《纽约时报》报道指出,到那时为止,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程的学校已经达到165所。同年又有死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弗尔顿(Robert Fulton)的个人报告说,中学程度以上的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已经达到1100门以上。 以下为尹丹《美国中小学“死亡教育”课观察》一文的选段: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儿童死亡教育的具体实施也十分重视和详尽,明确要求向中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时,教育者要选编合适的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生理卫生常识、健康教育等内容,自然而然地让中小学生接受死亡教育。一些学校常会根据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开设死亡教育“特色课程”,比如自杀防御课程等,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专为绝症患者提供服务的临终关怀医院,送上鲜花,送上祝福的话语,甚至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一些小学校里甚至还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让在教育部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老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 选自《一位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郭初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