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听」比「听到」更重要

 yagi1 2014-04-05

「倾听」比「听到」更重要

很久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他约我出去,一坐定就是开始抱怨。从家庭到职场,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然后常问我一些他已经有既定答案的问题,让我只能顺着他的话说,也不太让我有机会讲讲我自己的话。等到兵疲马睏了,才顺带一句,「你最近怎么样?」

说实在说,我那时当然一心只想回家,因为明天还要上班,而且我也不觉得他真的想听。只好草草结束,尽可能不赴约了。没想到,开始夺命连环call,一接起电话劈头就是问我心理学的问题,常让我讲到口干舌燥,他得到他要的答案之后,讲没几句就挂掉电话。我最后连电话,都不敢接了。

在我心里,我感觉好像不被当朋友,不知道被当成什么了…

另一位朋友,状况我比较能接受一点。就是他讲话的时候,我要专心听,具体回应;但是我讲话的时候,他会一边看电视、上网、听音乐…,有时还会随着剧情出现笑声,即使我当时讲的话一点也不好笑。我跟他说明白之后,他有些改善,不过,还是听得到电话那头,有微弱的点击鼠标的声音,偶尔就有一阵沉默,我真是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听。唉…,我只好缩短跟他讲话的时间了!

坦白说,关系要维持,双方一定都要有被尊重的感受。在对话的时候,特别是某一方正在讲很严肃、充满情绪的话题时,另一方要专注倾听,让人感觉「我很在意你讲的话」的感觉。

所以,「听到」跟「倾听」是不一样的事。

在我的专业里面,让他人感觉到我在意他的话,很重要。除了舒适的眼神注视,停下自己手边的工作,还要身体转向,维持适当距离,还要适切回应对方话中的重点。

回应对方话中的重点,又分两层次,回应内容与回应情绪。在内容的部分,我们可以澄清、摘要。在情绪的部分,除了同理之外,我们也要自然而然地把我们的情绪释放出来。也就是,我们要真正把对方的话,拿来对照我们个人的人生经验,然后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自然而然就会跟对方产生共鸣的状态。

释放情绪,又不失控,这需要不断练习,自我整理。

回过头来,我帮助的不少孩子,常喜欢讲重复的话,一讲再讲,讲到父母都不想听了,逐渐养成轻忽、应付的态度。不过,请爸爸妈妈注意,有时候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无意地被我们忽略了。

我们不可能对对方所有的事都感兴趣,所以,很多话题我们不想听。我也不认为,父母每次听孩子说话,都能专心。但偶尔提醒自己,把孩子的话好好听进去,这不为过,就像我们希望孩子把我们的话好好听进去一样。

因为,我们敷衍着孩子的话,还会有一种效果—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在意。就像我们不被在意,我们就会有种种负面情绪,孩子亦然。

这些负面情绪,老师、讲师一定很清楚。当我们尽力讲解,但台下眼神迷茫、各自聊天的时候,甚至讲手机、玩平板,我们就会有失望、生气、不被尊重、难过、傻眼…等的感觉。

社会步调快、家长情绪太满,都是让我们没办法好好听进孩子的话的原因之一。慢下来、静下来,能帮助自己听清楚,孩子在说什么,也能听清楚,我们自己的心,正在低语着什么。

像我,喜欢听孩子说话,胜过大人。可是,有人一听到孩子的声音,就容易烦躁。是不是能把他人的话好好听进去,也有天性使然的部分。

不过,要修补关系,要让孩子有好情绪。我们就非得从这个基本功练起,才能破冰、启航。祝福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