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民俗专家王作楫

 水城书屋 2014-04-06

清明节新知:“生死”从“三”开始


编者按: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除了寄托我们对故人的追思,很多因清明而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和传统文化问题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中国风俗中,“入土为安”成为我们对故人最大的尊重。但现如今墓地价格赶超豪宅价格,“入土为安”的夙愿逐渐转变成对“死无葬身之地”的担忧,膨胀的墓地市场,让人望而生畏。在中国殡葬业愈发商业化的今天,韩国通过不断地申遗来保卫所谓的“传统文化”,日韩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日渐高涨。

墓地涨速连年递增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日韩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要高于中国?民俗专家王作楫为我们详细解答……

丧葬文化是孝道的传承 不应被商业化

   在以前,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本来是比较节俭的,因为占地几乎是不花钱。现在不一样了,是死人在与活人争地,所以墓地的价位一天比一天高,因为地太珍贵了。因此就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比如海葬、天葬,火化本身也是这样的,占地面积会很小。但是中国人讲究,旧传统里有种说法是“人绝对不能活着不养,死了不葬,这是大逆不道”,因此一些商家就抓住这一点吗,把丧葬文化给商业化了。其实过去的丧葬习俗是一种家风、家教,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而并非挣钱的买卖。

   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丧葬习俗,我总结出了5个特点:

   第一,我们的丧葬习俗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先秦时期,清明只是一个节气,而且只是一个农耕文化的节气。后来改了,清明之前一天到两天有了一个节,叫寒食节,这个节日是有祭祀的。因此清明祭祀不是来自这个节气,而是来自寒食节。在24个节气当中,只有清明被称为节日,而且这样流传了几千年。

   第二,它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它是两层“孝“。一层是对故去的前辈要尽孝;另一层是对活着的亲人、长辈要尽孝,这个孝顺是给活人看的,是教育自己子女的。这是中国传统家风的一种传承。

  第三,坟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祭祀仪式也越来越隆重,从官俗到民俗都是越来越重视,甚至于到唐朝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放假了。最长的清明节可以请百日。第三个特点就是在传承,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承过程。 一直到今天,扫墓上坟仍然存在,全是自发、自觉的、自愿的。所以相对完整的传承过程没有断代,从古至今,仍然这样不衰,风气甚至越来越盛。

 第四,在传承当中不断的发生变异,有的是完善了,有的是消失了。它的消失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传下来的,一种是不健康的,带有浓郁封建色彩的。而且,尸体装在棺木里下葬的几乎也消失了,只有个别地区还有。现在甚至有骨灰撒海了。

  第五,在变异当中与时俱进。这倒是一个好事,我们上坟也好,扫墓也罢,不一定非得亲自到坟地去,远方的还可以遥祭。现在网上有,网祭,这就是与时俱进的现象。有的是非常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保留浓郁的封建色彩,我们应该帮着改进。丧葬习俗要赶上这个时代,赶上这个社会潮流。我个人的原则,利用传统的丧葬习俗,结合现代文明,为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给大家搭建一个展示平台。

很多人认为“清明”是一个有着悲伤基调的词,其实不然,清明不仅仅是祭祖那么简单,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个礼仪

   父母死了以后,人往往幡然悔悟。等父母真的离开了他,他才知道有父母的可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觉得父母对他的好是应该的,或是习以为常。可一旦父母不在了,他的心态就变了,幡然悔悟,觉得过去没尽孝,对不起父母。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道理,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你怀念他不应该以厚葬的形式去怀念,你不如传承父母的家风、家教,传承父母的精神,这才是大孝。所以有的人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国的丧葬习俗属于人生礼仪当中最后一次礼仪,甚至于比人出生的礼仪还重要。

   人生礼仪是从一个“三”开始到另外一个“三”结束。这两个“三”有各种各样的礼仪,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个礼仪。我们人生的礼仪从哪个“三”开始的?从“洗三”开始,“洗三”是在人出生的第三天,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要沐浴,是人生礼仪的开始。过去礼仪很简单,把孩子扶着在盆里头撩水给他洗,嘴里要一边说着吉祥话,其实这也可以说是“吉祥文化”。然后所有的亲属还要往那个盆里面扔东西,扔大洋、铜钱,是让孩子将来财运更加旺盛。这是人生的第一个礼仪,然后孩子不断的成长,满月、百天、周岁、生日、寿诞等等。

   最后人这一生到了终点,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丧葬习俗中最后一个“三”,叫“接三”。“接三”就是人死后第三天,这是最后一次礼仪,下葬出殡了,所以特别重视。不管过去孝与不孝,孩子们这时候都要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自己的子女后代看一看,尽最后一次孝。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礼仪传统的,尽管这种礼仪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的发生变化。但这是最受老百姓重视的一个礼仪,所以传承至今。

   丧葬习俗当中有很多忌讳,这些忌讳往往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大家为了图个吉祥,往往还是照着去做了。比如我们上坟、扫墓的时候不要大哭大闹,一定要让自己祖先父母安安静静的,让他们含笑九泉。而且这时候要摆贡,摆贡是什么意思?是要跟自己的祖先共尽野餐团聚,清明节是人与祖先的团聚。一定要共尽,要在那儿吃这些东西,你吃等于祖先也吃了。不能把贡品扔在那儿,这叫弃,弃而可惜,古人从不这样做。共尽野餐才是一种孝道,据说孩子吃的是福根、寿根,孩子可以健康生长,延年益寿。

民俗学家王作楫接受搜狐文化独家专访

文化不分国界 日韩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些人说韩国、日本比中国要重视传统文化,其实这种说法是偏面的。我们国家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比较特殊。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破除封建迷信,历史上的那个特殊的文革时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被制止了,被禁止之后,在那一代人中就慢慢消失了,其实这是非常可惜的。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同样也不允许被割裂。在国外有很多华人,还一直保存着中国的“文化的根”,那种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

  华人很重视传统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引入到了国外,外国人觉得特别有意思。每到一个特定的日期,比如春节,各节气,或是赶上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我们在展现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外国人欣赏了到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其实不仅仅是欣赏,而是一种总结,总结之后还要把它传承下去,这才是对文化的重视。

  近些年,中国一直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俗文化就是非物质遗产。我本人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证专家也是有责任的,特别是那些健康的民俗文化,一定要让它通过媒体,通过文字传播出去,让我们中国的民俗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所以不管是韩国还是日本,文化都是可以交流,可以融洽,可以和谐相处的,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反过来我们有很多东西,比如茶文化,过去的茶道是一种文化,现在却演变成了茶艺,一种表演,或者说是一种娱乐,而韩国和日本依然对茶文化重视有加,这种情况让许多中国人又开始重视起我们自己的茶文化,所以我认为文化这种交流方式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保留的,国外很多失传的文化,在中国其实也能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